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朱鹭

2025年07月05日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
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张籍

译文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
翩翩飞舞的红鹭啊,来到春日的池塘边,栖息在绿树上。
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羽毛整齐如剪裁,色泽鲜艳如染就,远远飞来欲降落,双翅收敛姿态柔。
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避开人群,带着幼雏潜入深沟,游动之处水波荡漾,泛起粼粼波光。
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谁料富贵人家张网捕捉你的身躯,不如自由自在地在江海之滨饮水啄食。

词语注释

翦(jiǎn):剪裁,形容羽毛整齐。
滟滟(yàn y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隅(yú):角落,边缘。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朱鹭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鼓吹曲辞作为汉乐府重要组成部分,源自秦汉军乐,《朱鹭》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汉代崔豹《古今注》载:"《朱鹭曲》,咏鼓饰也。"初为祭祀仪仗所用,后演化为独立乐府诗题。南朝文人张正见首开以朱鹭为咏物对象之先河,唐代诗人承袭此脉,赋予其更丰富的象征意蕴。

生态意象

朱鹭(亦称赤鹭)在唐代尚属常见涉禽,《酉阳杂俎》记载其"色如朝霞,翔集水渚"。诗人选取朱鹭"避人引子"的生态特性,暗合《诗经·鸱鸮》的比兴传统。羽毛"如翦色如染"的描写,与段成式《岭南异物志》中"朱鹭丹羽映波"的记载相印证。

社会隐喻

"豪家网尔躯"句折射中唐时期豪强兼并的社会现实。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德宗朝"富者兼地数万亩",权贵豢养猎禽成风。诗人借朱鹭遭遇,化用鲍照《野鹅赋》"虽居物以成偶,终在我而非群"的孤傲意象,寄托士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慕。

艺术流变

此诗突破汉乐府原曲祭祀功能,将六朝咏物诗的工笔描摹(如"动处水纹开滟滟"的动态捕捉)与盛唐山水诗的意境营造相融合。结尾"不如饮啄江海隅"的慨叹,与张九龄《感遇》"幽林归独卧"的隐逸情怀一脉相承,体现唐代乐府诗"旧题新意"的创作特征。

赏析

红如朝霞的朱鹭,在春塘绿树间翩跹起舞,诗人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将这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羽毛如翦色如染"二句,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设色之妙,如在目前",那精心修剪般的羽翼与天然晕染的绯红,构成动静相宜的视觉韵律。

"远飞欲下双翅敛"七字,被近代学者闻一多视为"唐代动物诗的巅峰笔法"。双翅将敛未敛的瞬间凝固,既展现朱鹭滑翔时的流体力学之美,又暗含"欲栖未栖"的生命迟疑。这种微妙平衡,恰似盛唐诗人既追求自由又难逃尘网的精神写照。

深堑中的母鹭带着幼雏避世而居,搅动的水纹"开滟滟"三字尤为绝妙。文学史家程千帆指出:"'滟滟'既状春水之貌,又拟锦鳞之动,更暗喻朱鹭眼中惊惶的波光"。这种多重意象叠加,使画面顿时有了电影镜头般的纵深质感。

结尾的警句如暮鼓晨钟,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联:"由物及人,见豪强之暴;自景入理,得庄老之髓"。朱鹭的悲剧命运与《庄子·秋水篇》"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形成跨时空对话,将狩猎场景升华为对自由本质的哲学叩问。

全诗以朱鹭为意象载体,完成从"自然之美"到"生命之思"的情感递进。学者葛晓音认为,这种"始于审美愉悦,终于存在焦虑"的抒情模式,正是盛唐诗歌超越六朝咏物诗的关键所在——在绚烂的色彩之下,始终涌动着对生命尊严的深沉关照。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张籍此作,得汉乐府遗意。'羽毛如翦色如染'七字,写朱鹭神采如生,而末句陡转悲慨,讽世之意隐然弦外。"

  2.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前六句极尽朱鹭之灵姿逸态,'避人引子'句尤见天机。结句忽作裂帛声,是乐府本色。以自在之物陷尘网,江海之思遂成绝响。"

  3.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
    "张文昌善以浅语写深致,'动处水纹开滟滟',何等活泼!末二句如投石入水,涟漪中忽见深渊,盖叹士之罹世网也。"

  4. 黄生《唐诗摘钞》析:
    "通篇比兴,朱鹭即高士化身。'深堑'喻隐者之境,'豪家网躯'刺权贵罗致,结句真乃警世洪钟。张籍乐府,字字有血有肉如此。"

  5.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唐人乐府唯文昌能续汉魏魂魄。此篇色彩明丽处似谢朓,转折凌厉处追曹植,'不如饮啄江海隅'一语,直可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