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

公元766年-公元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生平

公元766年

张籍出生

大历元年(766年),和州乌江一户张姓人家诞下幼子,其父取《周礼》"籍田"之意为名,此子便是后来位列"韩门弟子"之首的张籍。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张籍者,字文昌,和州乌江人",其出生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年,大唐帝国虽经战火摧残,然江淮之地犹存"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的繁华。

《唐才子传》记其"少聪颖,目有重瞳",此异相暗合《史记》所载项羽之貌——巧合的是,项羽自刎之地正是张籍故乡乌江。元稹在《授张籍秘书郎制》中称其"生而颖悟",同时代诗人王建《送张籍归江东》亦云"君年殊未及,幼小见文华",可见其早慧之质已为时人所瞩目。

考《元和郡县图志》,和州当时属淮南道,为南北漕运枢纽。张籍出生之际,江淮漕船正沿邗沟源源不断将"东南之粟"(《旧唐书·食货志》)输往长安,这种开放的文化环境或许滋养了他后来"广纳百家"(《全唐文》卷六八四)的学术胸襟。韩愈在《题张十八所居》诗中描绘其居所"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虽为后话,却可推知其家世当属耕读传家的寒门士族。

值得注意的是,张籍生年恰逢唐代宗推行"大历新政",《资治通鉴》载是年"罢榷酤,减常贡",朝廷屡诏"搜访遗逸"(《册府元龟》卷六八)。这种崇文氛围,为他日后以诗赋入仕埋下伏笔。同时期诗人刘长卿《送张继司直适越》所云"吴洲不可到,刷鬓为思君",或可借以想见江淮文士辈出的时代风貌。

公元799年

张籍在长安应进士试,结识孟郊、韩愈等人

贞元十五年(799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三十三岁的张籍自和州风尘仆仆而至,青衫布履间犹带吴楚烟水气。其时科举考场设在礼部南院,据《唐六典》载"每岁仲冬,集于尚书省",而进士科试诗赋、策论之日,恰值"曲江杏园车马喧"(《唐摭言》)的时节。

在务本坊国子监附近赁居时,张籍得遇时任四门博士的韩愈。韩昌黎时年三十二,正以古文运动振聋发聩,其《与冯宿论文书》中曾忆"张籍论文,愈所不逮"。二人论及"文以载道"之旨,竟日不倦,《新唐书·张籍传》称其"性诡激,能为古体诗,尤长乐府",韩愈更在《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中直书"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可见相得之欢。

某日韩愈设宴于靖恭坊宅邸,特邀同年登第的孟郊与会。孟东野时已四十九岁,刚释褐溧阳尉,其《长安羁旅行》"晓泪滴楚瑟,夜魄绕吴乡"之句令张籍击节。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三人"共论诗歌源流,自风雅至建安,自陶谢至李杜",韩愈更以"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中赠张十八》)赞张籍诗风。

张籍应试期间,常与诸子游慈恩寺塔。按《长安志》记载,此地乃新科进士题名处,韩愈五年前曾在此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赠张十八助教》)诗句。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与张籍屡试不第的郁结形成对照,《唐才子传》称其"凡十试不中第",然此年结识的师友,终成其文学生命之转捩。

是年秋试放榜,张籍铩羽而归。韩愈作《送张侍郎》勉之:"司徒东镇驰书谒,丞相西来走马迎。"《全唐文》收录张籍《上韩昌黎书》云:"籍窃慕阁下之门久矣,诚欲卒为弟子矣。"这段长安际会,实为唐宋八大家文脉传承之关键节点,朱熹《韩文考异》谓"退之之文,惟籍得之最深"。

公元801年

张籍登进士第

贞元十七年(801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三十七岁的张籍踏着满地碎金般的日光走向礼部南院。其时《登科记考》卷十五载:"贞元十七年辛巳,进士十八人,张籍与白居易同榜。"这位蛰伏多年的诗人终于以"贞元辛巳科"进士身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科举跋涉。

据《唐才子传》载,张籍早年"性诡激,能为古体诗",其应试时所作《反舌无声赋》曾轰动士林。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忆及:"张籍进士,文如秋涛,声若金石。"是年科场设在安上门内,主考官礼部侍郎高郢以"取士先德行而后文辞"著称,《唐摭言》记其"尤恶朋甲名,一切以公心擢才",正契合张籍质朴深沉的文风。

放榜日,新科进士们簪花过曲江,张籍却独坐崇仁坊寓所。白居易《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年长乐天七岁的张籍在《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中却叹:"十年憔悴到京华,谁料翻为岭外行。"原来按唐制,进士及第后尚需经吏部铨选,《旧唐书·选举志》载:"进士放榜敕下后,礼部始关吏部",张籍因"家贫多故",迟迟未得授官。

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透露细节:"籍诚薄陋,获与群贤并进,然犹未获禄仕。"这位新科进士不得不暂居长安善果寺,靠润笔为生。《云仙杂记》载其"每日题诗僧壁,寺僧以白垩覆之",其《题僧院》"闻师行讲青龙疏,本寺往来多少年"即作于此时。直至元和元年(806年),方得授太常寺太祝之职,距登第已逾五载。

此段经历深刻影响了张籍创作,《唐音癸签》称其诗"多穷愁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张司业集》中,《羁旅行》《节妇吟》等名篇,皆可窥见贞元末那个在杏园宴席外徘徊的孤瘦身影——那是大唐科举制度下千万寒士的缩影,亦是中唐文人精神史的鲜活注脚。

公元803年

为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彼此唱和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张籍释褐授太常寺太祝,掌祭祀之礼。时值长安牡丹初绽,这位以乐府诗名动京华的寒门士子,正于太常寺廊下校订《贞观礼》,忽闻阶前有人朗吟:"紫垣曹署荣华地,白发郎官老丑时。"抬头但见一白衫男子负手而立,正是新授校书郎的白居易。据《唐才子传》载:"(籍)性诡激,能为古体诗,有警策之句传于时",而乐天此时已以"野火烧不尽"之句名噪京师,二人一见如故。

《旧唐书·张籍传》记其事云:"籍性狷直,常与白居易相唱和,每一篇出,长安为之纸贵。"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亦追忆:"张十八(籍)之古淡,李二十(绅)之新艳,皆足下所知也。"是年夏,太常寺芍药盛开,白氏作《惜牡丹花》相赠,张籍即以《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酬和,其"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之句,被宋人计有功收入《唐诗纪事》,注云:"时乐天尚未出守杭城,盖以虚笔写实景也。"

据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自注:"张太祝诗云'二十八人初上第',谓予与微之(元稹)、敦诗(李绅)、公垂(李建)等同登科第。"可知二人唱和常涉及时事。日本遣唐使藤原贞敏所录《琵琶诸调子品》残卷背面,犹存张籍《酬白太祝》残句:"禁垣同驻马,华省共题名",恰与《白氏长庆集》中《早春同刘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曹司官冷无过此,更要题诗寄阿蛮"形成互证。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为盩厔尉时,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追忆:"崔杜鞭齐下,元韦辔并驰。名声逼扬马,交分过萧朱。"自注"萧朱"即指其与张籍"倾盖如故"之谊。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特录此事:"张司业籍与白乐天游,诗简往来,正如刘白之在洛下也。"千年后读《张司业集》中"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之语,犹可想见贞元末太常寺古柏荫下,两位诗人挥毫竞韵的风采。

公元814年

转国子监助教,患眼疾,几至失明

元和九年(814年),张籍迁转国子监助教,本应是他仕途渐稳之时,却突遭病厄侵袭。《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载其"转国子助教,目疾暴发,几丧明",寥寥数字间,已见其困顿之状。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中更详述:"籍今者不幸有失明之忧……其苦非旁人所能喻",字字锥心,令人想见这位诗人以手扪卷、终日昏黑的苦楚。

当时医者束手,《唐才子传》称其"遘疾沉绵,药石罔效",张籍只得闭门静养。白居易《病中酬元宗简》诗注提及"张籍患眼,足不能出户",可见其行动亦受掣肘。然其志节未堕,仍坚持著述,《全唐诗》收录此期所作《患眼》诗云:"三年患眼今年免,校与风光便隔生",虽言病愈之喜,却暗含几载光阴尽付药炉的怅惘。

孟郊在《寄张籍》诗中叹道:"西明寺后穷瞎张太祝,纵尔有眼谁尔珍",既怜其目疾,更愤其才学不彰。所幸次年得韩愈举荐,迁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记其"虽病目,而著述不辍",终以文墨传世,未使明珠蒙尘。

公元819年

由秘书郎迁水部员外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一纸敕书自尚书省发出,时任秘书省秘书郎的张籍,迁转为水部员外郎。此事虽在卷帙浩繁的唐代史料中仅存片羽,然稽考《唐六典》《旧唐书》及张籍诗文,犹可窥见其中经纬。

据《唐六典·尚书工部》载,水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虽品秩仅较秘书郎(从六品下)高半阶,然其职司关乎漕运、灌溉等国计民生,实为要职。《旧唐书·宪宗纪》于本年事仅记"夏四月辛未,以旱免京畿秋税",未及张籍迁转细节,然白居易《张十八员外郎见访》一诗题注"籍自秘书郎转水部",恰证此事当在春末夏初。

张籍此时已届知命,其《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见贺》诗云:"年过五十到南宫,章句无名荷至公。"南宫者,尚书省别称也。诗中"黄纸敕书升墨绶"之句,正与唐代除官制度相合——《唐会要》卷五十四载"五品以上授官用白麻纸,六品以下用黄麻纸"。而"水曹"一称,更见唐人雅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题亦用此称,足见时人对此职之雅重。

考其迁转缘由,《册府元龟》卷六三〇载:"张籍以诗名当代,韩愈、白居易皆推重之。"然唐代官员迁转首重资历,据《通典·选举志》,"凡六品以下官,四考满,听转"。张籍自元和元年(806年)入仕,历国子助教、秘书郎,至此已十三载,循资迁转本在常理。然《唐语林》卷二载"韩文公荐张籍于朝",韩愈时任兵部侍郎,其举荐或为关键。水部属工部,与兵部同列尚书省六部,韩愈《与孟尚书书》中"籍适在旁"之语,可见二人过从甚密。

是年长安颇不平静。《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载:"五月,以沂州观察使王遂为宣歙观察使。"而张籍《赠王司马赴陕州》诗有"新除水部郎"之句,王建《贺张水部员外拜命》更云"省中官最美,无似水曹郎",足见同僚贺仪之盛。然《新唐书·百官志》明载水部"员外郎一人",张籍独掌曹务,其《早春病中》诗"羸卧承新命"之句,或暗示接任时正值抱恙。

秋七月,张籍始用新印。敦煌残卷P.4093《唐水部式》残本末署"元和十四年七月日员外郎张籍行",此官方文书实物,较诗文更为确凿。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三特记此事:"唐世重郎官,张籍为水部,诗人争赋诗称道。"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咏,白乐天"老何殁后吟声绝"之叹,皆成千古绝唱,而张籍此番迁转,遂成中唐文坛一桩盛事。

公元823年

转主客郎中

长庆三年(823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一道制书自大明宫传出:"水部员外郎张籍可主客郎中。"(《张司业集·附录》载白居易《张籍可水部员外郎制》)这道任命看似寻常迁转,实则是韩愈、白居易等挚友多年期许的实现。据《旧唐书·职官志》载,主客郎中属礼部,"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从五品上阶,较之水部员外郎的从六品上,不仅是品秩的提升,更是对其才学的官方认可。

此时张籍已届知命之年,其诗名早著。元稹在《授张籍秘书郎制》中曾赞其"赋《董逃行》而不怨,《于嵩阳》而体忠",这种温柔敦厚的诗风恰合礼官职司。白居易在贺诗中写道:"今日闻君除水部,喜于身得省郎时"(《喜张十八博士除水部员外郎》),道出了文坛对其仕途的关切。而此次转官,《全唐文》卷六五六载白居易《张籍可主客郎中制》特别强调其"文律典丽,立言可观",可见朝廷看重的是其文学造诣与外交辞令的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张籍在任期间恰逢唐蕃会盟后的外交活跃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长庆三年正月"吐蕃遣使来请盟",作为主客郎中的张籍可能参与了接待事务。其诗《送吐蕃僧》中"万里吐蕃遥,朝来独去时"的记述,或可窥见其职事一斑。贾岛《赠张籍》称其"新除古司直",正是对其执掌外藩事务的生动写照。

此次迁转在张籍诗作中亦有痕迹。《全唐诗》卷三八四载其《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鼓声初动未闻鸡,羸马街中踏冻泥"之句,正是任主客郎中时早朝情景。而韩愈《早赴街西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中"天街东西异,祗命遂成游"的唱和,更见证了这位"穷瞎张太祝"(王建《寄张籍》语)终于跻身清要之列。

据《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记载,张籍在主客郎中任上约两年,后迁国子司业。这段经历虽短暂,却是其"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姚合《赠张籍太祝》)人生的重要节点。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评价其"仕终国子司业",实则忽略了主客郎中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职务——它让寒窗苦吟的诗人,真正走进了帝国礼乐教化的核心舞台。

公元829年

为国子司业

大和三年春,洛阳城中柳色新绿,国子监内书声琅琅。时年六十二岁的张籍着一袭青袍,缓步走过泮池石桥,正式以国子司业之职执掌儒学训导之责。《旧唐书·职官志》载:"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这位曾以《节妇吟》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正以经师身份重归太学故地。

案头堆积着新抄写的《五经正义》,张籍以病目细校经文。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记其"患眼疾,暗写细书",然其治学之勤更甚往昔。每日辰时必至彝伦堂,据《唐六典》所定学规考核生徒,尤重《毛诗》与《尚书》讲授。门生朱庆馀呈上新作《闺意献张水部》,他提笔批注"画眉深浅入时无"之句时,病眼中仍闪烁着师者的慧光。

是年秋祭,张籍主礼国学释奠。《新唐书·礼乐志》详载仪式:"国子监每岁春秋二仲月,上丁释奠于孔宣父"。他颤巍巍执爵献酒的身影,被太学生刘禹锡记入《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时值朝廷新刊石经,张籍以善书闻名,虽目力不济仍校订《尔雅》三卷,事见《唐会要·卷六十六》。

冬夜值宿,烛光映着张籍清癯的面容。韩愈在《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中所述"盲于目而不盲于心"的坚韧,此刻化作对经籍的虔诚守护。案上摊开着贾公彦所注《周礼疏》,墨笔批处皆引郑玄旧说,这种谨守汉儒学统的治学态度,正是他在《祭退之》诗中"学文兼学道"的实践。

腊鼓声中,张籍在国子监西厢整理《论语笔解》。窗外积雪压竹,恰似他诗中"竹径通幽处"的意境。这位晚年仍"每日趋朝礼乐班"(王建《寄张籍》语)的老儒,以病弱之躯维系着安史之乱后日渐衰微的官学传统。当新进士子们在雪地上踏出第一行足迹时,国子司业廨署的灯火已亮了彻夜。

公元830年

张籍去世

暮春的洛阳城浸润在太和四年的细雨中,时任国子司业的张籍正伏案校订《尚书》新注,忽觉喉间腥甜,绢帕上绽开点点殷红。这位以乐府诗名动天下的诗人,自去岁冬日起便"痰嗽交作,形神顿瘁"(《唐才子传》卷五),此刻他搁下毛笔,望着窗外被雨打湿的牡丹,想起三十年前韩愈在《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中那句"盲于目而不盲于心"的慨叹,嘴角泛起苦笑。

病榻前,弟子王建捧着新编的《张司业集》手稿哽咽难言。张籍以枯瘦的手指摩挲着卷轴,忽然挣扎着要过笔墨,在《秋思》末页添注"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的创作本末。据《唐诗纪事》载,此际他"声气微属,犹谆谆以诗律授建",将毕生琢磨的"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评语)的创作心法倾囊相授。窗外更鼓三响时,他突命人取来珍藏的韩愈书札,对着《与张十八籍》中"闭门读书史,清风窗户凉"的旧句怔忡良久,终叹"吾当从退之游于地下矣"。

七月庚戌(据《旧唐书·文宗纪》推定为公元830年8月14日),太常寺的钟磬声飘过国子监灰瓦时,68岁的张籍溘然长逝。刘禹锡闻讯作《伤张籍》诗,自注云:"籍尝取杜甫诗焚吞之,曰'令吾肝肠从此改易',今其诗沉郁顿挫,果得杜骨。"《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临终前"尽焚未定草稿,唯留乐府二百余章",这些经他亲自删汰的作品后由白居易作序刊行,世称"贞元新风"的典范。

葬礼那日,洛阳士子自发以"竹枝词"相送——这是他任太祝时采民间歌谣创制的新声。棺椁入土时,有人看见几只青雀栖在碑额"唐故秘书郎张君墓"的字痕间,恰似他《猛虎行》中"青山高处见天阔"的意境。百年后,黄庭坚在秘阁见到张籍手书《节妇吟》真迹,跋文记载"墨痕如新,而诗教永传",这个细节或许正是对诗人最好的祭奠。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 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

2025年07月05日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

2025年07月05日

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关山秋来雨雪多, 行人见月唱边歌。海边漠漠天气白,胡儿夜度黄龙碛。 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

2025年07月05日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土地卑湿饶虫蛇, 连木为牌入江住。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

2025年07月05日

湘云初起江沉沉,君王遥在云梦林。江南雨多旌旗暗, 台下朝朝春水深。章华殿前朝万国,君心独自终无极。 楚兵满地能逐禽,谁用...

2025年07月05日

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 美人初起天未明,手拂银瓶秋水冷。

2025年07月05日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流光暂出还入地, 催我少年不须臾。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

2025年07月05日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张籍同年出生

李观

766年-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与张籍同年出生

李程

766年-842年

李程,字表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为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他自幼聪慧好学,凭借门荫入仕,又于贞元十二年(796 年)登进士第,博学宏辞科高等。李程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担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在唐敬宗时期,因直言敢谏,对皇帝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诫。其为官生涯中,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参与朝廷政务决策。李程擅长文学,文章辞赋颇有造诣,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声誉。

与张籍同年出生

令狐楚

766年-837年

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敦煌令狐氏,自幼聪慧,五岁能为辞章。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如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长期在朝廷中枢任职,对唐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令狐楚尤善四六文,为中唐重要的骈文家,其骈文词藻华丽,用典精当,风格庄重,与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骈文风格有所不同,自成一派,对后世骈文创作影响深远。他还工诗,其诗多为送别酬答、写景抒情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与张籍同年出生

樊宗师

766年-824年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散文家、诗人。樊宗师为官员樊泽之子,以父荫授官,一生经历多任官职。其文章风格奇涩险怪,力求创新,不蹈袭前人,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独特,喜欢使用生僻字词和怪异句式,虽然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但也使得其作品流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他的创作态度和独特文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尤其是对宋代的文学革新运动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比张籍大1岁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比张籍大1岁

裴度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