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别离曲

2025年07月05日

行人结束出门去,马蹄几时踏门路。忆昔君初纳彩时,
不言身属辽阳戍。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
谁能独老空闺里。

张籍

译文

行人结束出门去
行人收拾行装即将远行
马蹄几时踏门路
马蹄何时能再踏上回家的路
忆昔君初纳彩时
回忆当初你送来聘礼的时候
不言身属辽阳戍
却未提及你要去辽阳戍边
早知今日当别离
早知今日要分离
成君家计良为谁
为你操持家业又有何意义
男儿生身自有役
男儿生来就有使命
那得误我少年时
怎能耽误我的青春年华
不如逐君征战死
不如随你征战而死
谁能独老空闺里
谁愿独守空闺孤独终老

词语注释

纳彩: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辽阳戍:戍(shù),驻守。指驻守辽阳边关
家计:家庭生计,家业
空闺:指丈夫远行后妻子独居的闺房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别离曲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离别悲歌

《别离曲》诞生于唐代乐府诗繁荣时期,属"杂曲歌辞"类别。中唐社会战乱频仍,府兵制瓦解后,戍边征役成为平民家庭的沉重负担。此诗通过闺怨视角,折射出天宝后期至贞元年间的社会创伤——据《资治通鉴》载,辽阳戍卒"岁久不得代",无数家庭陷入"年年战骨埋荒外"的绝望。

诗歌文本的历史镜像

"辽阳戍"三字暗含深意。辽阳都护府作为唐东北军事重镇,《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其"常屯劲卒数万",安史之乱后更成征调要地。诗中"初纳彩时不言戍"的控诉,揭露了当时兵役隐瞒的普遍现象。杜佑《通典·兵典》所述"点兵之际,逃亡相踵",正与此形成互文。

女性声音的时代突破

"不如逐君征战死"的决绝之语,打破了传统闺怨诗的温柔敦厚。这种激烈表达与敦煌出土的唐代民间曲辞(如《捣练子》"愿身强健早还归")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战争长期化导致的情感质变。元稹《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的平行书写,佐证了此时期女性对兵役制度的集体焦虑。

乐府传统的当代转化

诗人承袭汉乐府《东门行》"拔剑东门去"的叙事框架,却将主角置换为发声的女性。这种创作手法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主张,通过个体命运折射"防戍岁久"(《新唐书·兵志》)的社会困局,使私人情感获得史诗般的时代重量。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别离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唐代征戍题材中少见的女性视角,通过"马蹄""辽阳戍"等典型意象,构建出时空交错的叙事框架。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评此诗:"直而婉,浅而深,闺怨之极则也",精准道出了其表面平实却内蕴千钧的艺术特质。

诗歌以"行人结束"的动态场景开篇,马蹄声在未行之时已叩响离别之痛,这种"声未发而哀先至"的手法,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为"逆挽法"。当女主人公追忆"纳彩"时的甜蜜与"辽阳戍"的隐瞒,形成强烈的情感断层,清人黄周星《唐诗快》点评此处:"以今日之离倒映昔时之合,愈见其哀,如观逆流之舟,明知其不可返。"

"早知今日"四句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成君家计'之语,将唐代府兵制下的家庭悲剧浓缩为个体抉择的悖论。"女主人公从怨怼到觉悟的转变极具戏剧性,"男儿生身自有役"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接纳,亦暗含对性别宿命的反诘。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认为此句"柔肠中突现侠骨",展现出盛唐女性特有的刚健气质。

结尾"不如逐君征战死"的决绝之语,突破了传统闺怨诗的哀婉范式。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这种宁同死不求生的极端表达,实则是用生命激情对抗制度性异化的终极反抗。"空闺意象与征战死亡形成阴阳两界的对位,最终在"独老"与"共死"的二元选择中完成抒情高潮,恰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言:"盛唐之音的回响里,往往蕴含着最温柔与最暴烈的双重奏。"

全诗通过三次情感转折——从离别当下的惶惑,到追忆往昔的怨愤,最终升华为超越生死的抗争,构建出螺旋上升的情感结构。这种"三叠式"抒情模式,在任半塘《唐声诗》中被视为唐代歌行体的典型范式,而诗中口语化的倾诉语气,又保留了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本质特征,使私人化的情感获得普遍性的历史回响。

点评

《别离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征人远行与闺怨怅恨,其语浅情深处尤见功力。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不言身属辽阳戍'七字,道尽古来征戍家庭多少隐痛。末二句决绝语正是缠绵至极,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觉刺心。"

诗中"男儿生身自有役"句,明代钟惺《唐诗归》叹其:"铁骨铮铮中自含血泪,非真怨役,实怨别也。张籍乐府体每于平实处见惊雷,此诗可证。"而"不如逐君征战死"之语,清人黄周星《唐诗快》谓之:"闺阁中忽作霹雳声,贞烈之气透纸而出,较之'悔教夫婿觅封侯'更进一层悲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特别指出结句妙处:"'独老空闺'四字如暮鼓晨钟,将前文'忆昔''早知'之铺垫尽数收束。张文昌善以市井言语入诗,而此篇字字皆作金石声,盖情至浓时反见素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