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少年行

2025年07月05日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张籍

译文

少年从出猎长杨
少年随从出猎在长杨宫
禁中新拜羽林郎
皇宫中新近封为羽林郎
独到辇前射双虎
独自来到御驾前射杀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
君王亲手赐予黄金酒杯
日日斗鸡都市里
每日在街市斗鸡取乐
赢得宝刀重刻字
赢得宝刀重新镌刻铭文
百里报仇夜出城
为报私仇夜行百里出城
平明还在倡楼醉
天亮时仍在歌楼酣醉
遥闻虏到平陵下
忽闻胡寇已至平陵郊外
不待诏书行上马
未等诏令便已飞身上马
斩得名王献桂宫
斩杀敌酋献首级于桂宫
封侯起第一日中
一日之内便获封侯之赏
不为六郡良家子
虽非六郡良家子弟出身
百战始取边城功
百战之后终得边城战功

词语注释

长杨:汉宫名,指长杨宫,帝王狩猎之所
羽林郎(yǔ lín láng):汉代禁卫军官名
辇(niǎn):帝王车驾
铛(chēng):古代温酒器,此处指酒杯
平陵:汉昭帝陵墓,代指边境要地
桂宫:汉代宫名,此处代指皇宫
六郡良家子:指陇西等六郡的良家子弟,汉代精兵来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少年行的创作背景

盛唐的边塞烽烟与长安酒肆的流光,在张籍笔下熔铸成这首意气风发的《少年行》。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尚武之风盛行,羽林郎作为禁军精锐,成为无数贵族子弟追逐的荣耀。诗中"禁中新拜羽林郎"正是当时"勋戚子弟多授羽林官"(《新唐书·兵志》)的真实写照。

一、尚武时代的青春图腾

"少年从出猎长杨"化用汉代长杨宫校猎典故,暗合唐代"冬狩讲武"制度。玄宗常于骊山设围场,王维《少年行》亦有"偏坐金鞍调白羽"之句。而"手赐黄金铛"的细节,与《唐六典》记载"凡诸卫及率府三卫,皆赐金银鱼袋"的制度相呼应,展现君王对年轻将领的殊宠。

二、市井与战场的双重奏

"斗鸡都市"暗指玄宗设鸡坊的史实(陈鸿《东城老父传》),而"百里报仇"则折射出唐代"任侠"风气。诗中少年"夜出城""醉倡楼"的放纵,恰是李白《少年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镜像,反映盛唐少年游侠精神。

三、突转的战争叙事

"虏到平陵下"的警报,突然将诗意推向高潮。汉代平陵在今咸阳,此处借指唐蕃边境。"不待诏书"四字尤为精警,与《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边将贪功,轻启边衅"的记载形成互文。末句"百战始取边城功"的慨叹,与王昌龄"悔教夫婿觅封侯"形成微妙对话,暗示军功制度下的人生命运。

此诗以乐府旧题写当代气象,七言句式如马蹄疾驰,从"射虎""斗鸡"到"斩王",三个场景的蒙太奇切换,完美诠释了盛唐少年"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句)的时代精神。而结尾的转折,又在豪情中埋下安史之乱前夜的历史伏笔。

赏析

金戈铁马的少年意气在诗中喷薄而出,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盛唐少年郎的立体剪影。禁中新授的羽林郎身份("禁中新拜羽林郎")与"君王手赐黄金铛"的细节,印证了《唐才子传》所评"以器识为先"的唐代尚武精神,黄金铛的赏赐物件更暗含"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价值观。

诗人精心构建三组矛盾意象:斗鸡走马的市井浮华("日日斗鸡都市里")与夜出报仇的侠气("百里报仇夜出城"),倡楼醉饮的放浪("平明还在倡楼醉")与闻警即征的忠勇("不待诏书行上马"),形成《唐诗镜》所谓"纵擒相生"的艺术张力。这种"豪荡不羁而终归忠义"的笔法,恰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盛赞的"唐人边塞诗骨气"。

"斩得名王献桂宫"的戏剧性场景,暗合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解析:"以斩将搴旗之速,衬封侯之易,讽世之意隐现"。结尾"百战始取边城功"的转折,与前面轻松建功形成强烈反差,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乃"乐府诗惯用顿挫法",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照,完成对军功制度的多维度思考。

全诗情感脉络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指出的"唐人尚气"特征:前八句奔腾着少年得志的狂喜,后六句渐渗"功名尘土"的苍凉。这种"由放而收"的情感曲线,恰似闻一多《唐诗杂论》中描述的"盛唐之音"典型范式——在张扬的生命力中暗藏时代反思。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此诗气韵:
"如骏马注坡,势不可遏。'君王手赐黄金铛'七字,写尽少年得意之态,而'不待诏书行上马'更见侠骨凌霜,是盛唐边塞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章法:
"前八句极写少年狂态,后六句陡转报国壮志,似断实连。'斩得名王献桂宫'句如金石掷地,与王维《少年行》'纵死犹闻侠骨香'同属唐音高格。"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其立意:
"以市井游侠儿映衬六郡良家子,末二句反诘作结,似贬实褒,足见诗人对热血报国之情的深层礼赞。李白《侠客行》之先声也。"

当代学者葛晓音《八代诗史》析其笔法:
"'射虎''斗鸡''报仇''醉楼'诸场景如连环画般展开,而'虏到平陵'四字忽作变徵之音,此等转折手段,正是乐府杂曲歌辞'缘事而发'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