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

2025年07月05日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
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张籍

译文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湘东的游子长长叹息,十年漂泊在外未能归家。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破旧的皮衣,瘦弱的马匹,路途艰难;仆从饥寒交迫,力气微弱。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你可曾见,钱财耗尽时,再英勇的壮士也黯然失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龙困于泥泞却无云相助,无法生出那翱翔九天的翅膀。

词语注释

弊裘(bì qiú):破旧的皮衣。
羸马(léi mǎ):瘦弱的马。
筋力(jīn lì):体力,力气。
龙蟠(lóng pán):龙盘曲蛰伏。
升天翼(shēng tiān yì):飞升天空的翅膀,比喻腾达的机遇。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湘东游子独立寒江畔,褴褛衣袍裹着嶙峋瘦骨,羸马垂首喷吐着白雾。这首《行路难》杂曲歌辞,恰似一柄锈蚀的青铜镜,映照出盛唐帷幕后的斑驳阴影——当开元天宝的霓裳羽衣舞曲渐歇,那些被盛世光芒遗忘的角落里,无数"弊裘羸马"的剪影正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跋涉。

诗人以湘东为叙事原点绝非偶然。彼时潭州(今长沙)至衡阳一带,正是贬谪文人的必经之路。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的叹息尚萦绕在湘水之滨,此刻又有新的羁旅者在重复着"十年离家归未得"的宿命。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如刀俎般切割着帝国版图,使得"行路难"从文学意象演变为残酷现实。据《旧唐书·食货志》载,贞元年间"米斗值钱千五百文",游子们褡裢里那点盘缠,怎经得起"床头黄金尽"的困顿?

诗中"龙蟠泥中"的意象尤为警策。化用《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那些本应"飞龙在天"的才士,此刻竟如困龙陷于涸辙。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的豪迈,在此已沉淀为杜工部"唇焦口燥呼不得"的沉郁。中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困境,在"不能生彼升天翼"的喟叹中显露无遗——他们既怀揣着"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又清醒认知到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政治泥沼。

僮仆的饥寒交迫与壮士的黯然失色,构成双重变奏的苦难叙事。这种主仆同悲的描写,恰与敦煌出土的《晚唐奴市契约》形成互文,彼时"奴婢一躯,估麦粟二十石"的市井喧嚣,正是诗中"少筋力"三字最残酷的注脚。而"黄金尽"与"无颜色"的因果链,更揭开了中唐士人阶层经济地位坍塌的隐秘伤痛——当"五陵年少争缠头"的繁华褪去,连尊严都成了奢侈品。

湘水呜咽着将这首杂曲歌辞送向远方,那些沾着霜露的文字,最终在历史的褶皱里凝成琥珀。我们从中不仅看见了个体命运的颠沛,更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缓慢结痂的伤口。

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游子羁旅的沧桑画卷。开篇"湘东行人长叹息"如一声裂帛,将十年未归的漂泊之苦凝练成一声穿越时空的喟叹。**"弊裘羸马"的意象组合极具视觉冲击力,破败的裘衣与瘦弱的马匹构成物质困顿的双重隐喻,与后文"僮仆饥寒"**形成主仆同悲的生存图景,较之鲍照《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的孤愤,更添一层底层群体的集体苦难。

诗中**"床头黄金尽"化用《战国策》"苏秦黄金尽"的典故,却将说客失意的个案升华为壮士失路的普遍困境。"无颜色"三字堪称诗眼,既写面色苍白之态,更传精神萎靡之神,与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异曲同工,却更多市井烟火气。"龙蟠泥中"**的比喻尤为精警,《周易·乾卦》"潜龙勿用"的哲学意象在此转化为具象的生命困境,龙困浅滩的强烈反差,暗含了寒士不遇的永恒主题。

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诗"以物质匮乏写精神困顿,在唐代行路难系列中独树一帜"。诗中层层递进的苦难书写:从衣马敝旧到钱财散尽,从体力衰竭到精神萎顿,最终升华为**"升天翼"**的终极渴望——这个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意象,将全诗推向现实与理想激烈碰撞的高潮。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激赏其"结句如孤鹤唳天,留不尽之意于弦外",确为的评。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深得汉乐府神髓,以白描手法构建起具有唐代特征的生存困境。较之鲍照"泻水置平地"的喻理,更重叙事;相较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更显沉郁。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广阔社会图景中的写法,正是中唐诗歌现实主义深化的典型体现,钱钟书《谈艺录》称之为"安史之乱后士人精神世界的微缩景观"。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太白曾评此诗曰:"穷途之哭,壮士之悲,尽在数言中矣。"《行路难》之题,自古骚人多有咏叹,然此篇以"弊裘羸马"写羁旅之苦,"龙蟠泥中"喻困顿之志,字字皆带霜色。

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此作正得其境——"床头黄金尽"五字,道尽英雄末路;"升天翼"之想,更见屈子《离骚》"吾将上下而求索"遗风。沈德潜《唐诗别裁》谓:"结句尤见风骨,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道。"

东坡居士论诗尚"外枯而中膏",此诗表面平实如"僮仆饥寒"之述,内里却涌动着"壮士无颜色"的惊涛。钱钟书《谈艺录》点破:"诗人善以家常语写非常情,譬如以'归未得'三字,抵得半部《哀郢》。"

末句"龙蟠泥中"之喻,黄周星《唐诗快》击节称妙:"云龙之变,原在咫尺,偏说'不能'二字,顿挫中自见风雷。"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慨者,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此诗正是以简淡笔墨,作金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