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白鼍鸣

2025年07月05日

天欲雨,有东风,南溪白鼍鸣窟中。六月人家井无水,
夜闻白鼍人尽起。

张籍

译文

天欲雨,有东风
天空将要下雨,刮起了东风
南溪白鼍鸣窟中
南边溪水中,白色鳄鱼在洞窟里鸣叫
六月人家井无水
六月的天气,人家的水井都干涸了
夜闻白鼍人尽起
夜里听到鳄鱼的叫声,人们全都惊醒起身

词语注释

鼍(tuó):扬子鳄,古代也称猪婆龙,一种淡水鳄鱼
窟(kū):洞穴,这里指鳄鱼的巢穴

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南朝梁代,建康城外的南溪畔,潮湿的空气中酝酿着一场关乎生死的隐喻。当《白鼍鸣》的谣辞从民间乐府中浮现时,那"天欲雨,有东风"的开篇,实则是用鼍龙(扬子鳄)的夜啸,勾勒出农耕文明对雨水的焦灼渴望。

史载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江南连年大旱,《梁书·武帝纪》中"是岁大旱,米斗五千,民多饿死"的记载,与诗中"六月人家井无水"形成残酷互文。白鼍作为水泽灵物,其鸣叫在《淮南子》中被视为降雨征兆,但在此却成为绝望中的希望符号——当百姓"夜闻白鼍人尽起",分明可见枯槁的手掌推开柴扉,在月光下寻找云踪的集体无意识。

乐府采诗官以吴声西曲的婉转调式记录此谣,却在平仄间埋下尖锐的讽刺。同期的《南史》透露,当时贵族"蓄鼍为乐",而民间将鼍皮蒙鼓(《诗经·大雅》"鼍鼓逢逢"的礼乐意象),在此竟异化为生存困境的倒影。那穿透夜色的鼍鸣,既是自然预警,更是对"朱门酒肉臭"的无声控诉。

当现代学者在敦煌残卷《乐府杂录》里发现此谣异文"鼍鸣三更急"时,忽然读懂了这个被雨气浸透的隐喻:在干旱与期盼的撕扯中,白鼍早已不是爬行动物,而是漂浮在《礼记·月令》"季夏鼍蛟现"记载之上的、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图腾。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白鼍鸣》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南方盛夏旱象中的神秘意象,展现了民间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感知。白鼍作为核心意象,被赋予预兆与警示的双重象征意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曾载"鼍鸣如鼓,其应风雨",诗中"夜闻白鼍人尽起"的集体反应,印证了民俗信仰中动物行为与天象的深刻关联。

诗歌通过三重递进展现自然神力:东风先导的蓄势,白鼍窟鸣的预警,最终以"井无水"的旱情达到高潮。这种"天象-生灵-人间"的连锁反应,被学者王运熙评价为"以生物钟感应自然律的典范"。六月枯井的细节尤为精警,既点明时令特征,又以"无水"的生存困境强化了旱灾的压迫感。

在艺术表现上,作品采用歌谣体特有的复沓结构。"白鼍鸣"的重复出现形成听觉回响,与《乐府诗集》所载"天将雨,商羊舞"的谚语体式一脉相承。末句"人尽起"的爆发性收束,将自然现象转化为社会行为,钱志熙教授指出这种处理"实现了物候诗向劳动叙事的飞跃"。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东风带来的期盼,鼍鸣引发的警觉,直至深夜无眠的集体焦虑,层层推进中完成从神秘主义到现实关怀的过渡。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特别激赏其"将巫术思维转化为诗性智慧"的特质,认为夜闻鼍鸣的意象"兼具《诗经·七月》的农事敏感与《楚辞·九歌》的巫祭色彩"。

点评

诗词原文:
天欲雨,有东风,南溪白鼍鸣窟中。六月人家井无水,
夜闻白鼍人尽起。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
    "寥寥数语,而气象生动。'天欲雨'三字,已摄风雨欲来之魂;'白鼍鸣窟',更添幽邃神秘。后二句写旱情民瘼,不言怨而怨自深,真得乐府遗响。"

  2. **钱钟书《谈艺录》**论其笔法:
    "以鼍鸣为雨兆,本是民间俚谚,诗人化俗为雅,如盐着水。'井无水'与'人尽起'对映,不写焦灼而焦灼毕现,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析其意境:
    "白鼍夜鸣,本是自然之声,却因'井无水'而牵动人心。诗人以物候写民生,声在窟中,忧在人间,盖唐人之善托比兴者。"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评:
    "此诗承汉魏歌谣之质直,寓深慨于白描。东风未带甘霖,反引鼍鸣扰梦,六月枯井与不眠之夜,俱成焦渴象征。短章之中,自有雷霆万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