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引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乌夜啼引》属乐府旧题,源自南朝刘宋时期。据《乐府诗集》引《教坊记》载:"宋临川王义庆坐废,侍妾夜闻乌啼,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后果然,因作此曲。"唐代张籍化用古题,以新乐府手法重构叙事。
中唐社会镜像
创作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当时法网严密,官吏获罪频发。诗中"吏人得罪囚在狱"折射中唐两大现象:
- 严刑峻法:据《新唐书·刑法志》载,元和初年"州县吏坐赃者甚众"
- 赎刑制度:《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犯流罪者,听赎",形成"倾家卖产"的社会悲剧
艺术重构
张籍将南朝贵族轶事转化为平民叙事:
- 时空转换:从刘宋王府到中唐长安里巷
- 视角创新:以少妇为叙事主体,通过"夜听乌啼—知赦—贺姑"的戏剧性情节
- 民俗信仰:融入唐代"乌啼兆吉"的民间信仰(《酉阳杂俎》载"乌夜啼,恩赦至")
诗乐交融
该作保留乐府歌辞特质:
- 双声叠韵:"哑哑"摹乌啼声,暗合琴曲散音
- 三三七句式:继承汉魏歌行体节奏
- 卒章显志:结尾少妇与乌鸟的对话,延续《诗经·鸱鸮》的比兴传统
按:《唐音癸签》评此诗"化典为俗,声声乌啼皆是民间疾苦声",恰是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