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乌夜啼引

2025年07月05日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
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
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张籍

译文

秦乌啼哑哑
秦地的乌鸦哑哑啼叫
夜啼长安吏人家
夜晚在长安小吏的家中啼鸣
吏人得罪囚在狱
小吏获罪被关在牢狱
倾家卖产将自赎
变卖家产想要赎罪自救
少妇起听夜啼乌
年轻的妻子起身听夜乌啼叫
知是官家有赦书
知道这是官府将颁赦免的征兆
下床心喜不重寐
欢喜地下床再也无法入睡
未明上堂贺舅姑
天未亮就上堂向公婆报喜
少妇语啼乌
少妇对着啼叫的乌鸦说
汝啼慎勿虚
你的啼叫可千万不要落空
借汝庭树作高巢
请借我院中大树筑高高的巢
年年不令伤尔雏
年年都不会让人伤害你的幼雏

词语注释

哑哑(yā yā):拟声词,形容乌鸦的叫声
舅姑:古代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为舅姑
赦书:赦免罪犯的官方文书
慎勿:千万不要

创作背景

乌夜啼引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乌夜啼引》属乐府旧题,源自南朝刘宋时期。据《乐府诗集》引《教坊记》载:"宋临川王义庆坐废,侍妾夜闻乌啼,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后果然,因作此曲。"唐代张籍化用古题,以新乐府手法重构叙事。

中唐社会镜像

创作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当时法网严密,官吏获罪频发。诗中"吏人得罪囚在狱"折射中唐两大现象:

  1. 严刑峻法:据《新唐书·刑法志》载,元和初年"州县吏坐赃者甚众"
  2. 赎刑制度:《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犯流罪者,听赎",形成"倾家卖产"的社会悲剧

艺术重构

张籍将南朝贵族轶事转化为平民叙事:

  • 时空转换:从刘宋王府到中唐长安里巷
  • 视角创新:以少妇为叙事主体,通过"夜听乌啼—知赦—贺姑"的戏剧性情节
  • 民俗信仰:融入唐代"乌啼兆吉"的民间信仰(《酉阳杂俎》载"乌夜啼,恩赦至")

诗乐交融

该作保留乐府歌辞特质:

  1. 双声叠韵:"哑哑"摹乌啼声,暗合琴曲散音
  2. 三三七句式:继承汉魏歌行体节奏
  3. 卒章显志:结尾少妇与乌鸟的对话,延续《诗经·鸱鸮》的比兴传统

按:《唐音癸签》评此诗"化典为俗,声声乌啼皆是民间疾苦声",恰是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典范。

赏析

《乌夜啼引》以乌夜啼的民俗意象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幅唐代司法制度下百姓命运转折的生动图景。全诗通过"少妇—啼乌"的对话结构,将鸟鸣这一自然现象与人间悲喜紧密绾合,展现了民间"以乌占吉凶"的独特心理。

意象的民俗性与象征性
诗中"秦乌"意象具有双重文化内涵:一方面延续《诗经·秦风》"黄鸟于飞"的地域传统,另一方面化用《乐府古题要解》所载"乌夜啼,赦书至"的谶兆传说。唐代张鷟《朝野佥载》曾记载:"乌鸣庭中,有赦至",这种将禽鸟鸣叫与司法赦免相联系的民俗心理,被诗人提炼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庭树高巢的许诺,既是对祥瑞的感恩,更暗含对司法公正的朴素期盼。

情感的戏剧性转折
诗歌情感脉络呈现"哑哑哀啼—惊起谛听—狂喜难寐—郑重许诺"的跌宕曲线。少妇从"起听"到"下床"再到"上堂"的连续动作,生动演绎了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式的瞬间情绪释放。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诗:"因乌啼而喜赦,因喜赦而谢乌,委曲人情",准确指出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感。结尾"年年不令伤尔雏"的承诺,将临时喜悦升华为永恒的人鸟契约,彰显唐代民间"万物有灵"的生态伦理。

社会批判的隐喻表达
在喜庆的表象下,诗人暗藏深刻的社会观察。"倾家卖产将自赎"七字,暴露出唐代赎刑制度对平民的盘剥,《新唐书·刑法志》载"赎铜者,死罪百二十斤",往往导致"家产尽而刑未毕"。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点破:"贺赦乃幸心,实含怨意",少妇的狂喜恰恰反衬出司法制度的不公。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批判力量。

艺术结构的匠心
全诗采用"现象—反应—对话"的三段式结构,暗合汉乐府《枯鱼过河泣》的叙事传统。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篇归入"琴曲歌辞",正是注意到其"声辞相兼"的特质:哑哑啼声与少妇独白形成音乐性对位,末四句五言突然收束,宛如琴曲的终了泛音。这种"由散到整"的句式变化,被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赞为"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点评

《乌夜啼引》以"乌夜啼"古题写人间悲欢,张籍以素笔勾勒出唐代司法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浮沉,其艺术魅力引得历代名家评点: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评其叙事之妙:
"白描如画,少妇由惊转喜情态跃然。'下床心喜不重寐'七字,写尽天下待赦囚徒家属心事,直抵一部《狱政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比兴深意:
"借乌啼作赦书先兆,化凶禽为吉鸟,此翻案法最奇。结句'不令伤尔雏',仁心溢出纸外,盖讽吏治当存恻隐也。"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其结构精微:
"前四句如铁链相衔,'得罪''自赎''夜啼''赦书'环环相扣。后段少妇对乌语,忽开新境,犹乐府《枯鱼过河泣》遗响。"

此诗尤以"倾家卖产将自赎"一句,被当代学者傅璇琮视为中唐社会史的微缩镜像:"六朝乌夜啼多写男女相思,张籍独辟蹊径,于禽言中注入现实重量,吏人之罪与少妇之喜,俱在乌啼声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