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别鹤

2025年07月05日

双鹤出云谿,分飞各自迷。空巢在松杪,折羽落江泥。
寻水终不饮,逢林亦未栖。别离应易老,万里两凄凄。

张籍

译文

双鹤出云谿
两只白鹤从云雾缭绕的溪谷中飞出
分飞各自迷
分道扬镳后各自迷失方向
空巢在松杪
空荡荡的巢穴孤悬在松树顶端
折羽落江泥
折断的羽毛飘落在江边淤泥中
寻水终不饮
寻到清泉却终究不肯饮水
逢林亦未栖
遇见树林也不愿栖息
别离应易老
离别让人容易衰老
万里两凄凄
相隔万里两处凄凉

词语注释

云谿(xī):云雾缭绕的溪谷
松杪(miǎo):松树的顶端枝条
折羽:折断的羽毛,象征受伤

创作背景

别鹤曲:南朝离乱中的哀婉绝唱

创作背景钩沉

萧瑟的南朝梁代,简文帝萧纲以太子之尊执笔写下《别鹤》曲辞时,宫廷乐府中正回荡着古琴幽咽的旋律。此曲本为乐府琴曲旧题,相传源自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的悲怆故事(见《琴操》)。当南朝文人的细腻笔触遇见古老婚变题材,便化作了这阕超越具体叙事的生命哀歌。

历史语境中的隐喻

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表面承平的王室已暗藏危机。简文帝以"双鹤分飞"起兴,或暗喻皇室子弟的离散命运——其弟萧绎镇守荆州,另一弟萧纪远在益州,兄弟"万里两凄凄"的处境,恰似诗中"空巢在松杪"的凄凉图景。庾信《哀江南赋》载此时"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可为此诗作注。

艺术意象的升华

诗人将古琴曲的婚变主题升华为普遍的生命困境:

  • "折羽落江泥"化用《吴越春秋》中"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的典故,反写折翼之痛
  • "寻水不饮"暗合《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意象,却构成求而不得的反讽
  • 末联"别离应易老"呼应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的句式,将个人愁思扩展为永恒的生命悲叹

音乐文学的互文

据《乐府诗集》卷五十八记载,此曲属"琴曲歌辞",其音乐表现尤重"凄厉"(《溪山琴况》语)之境。诗中"分飞各自迷"的徘徊,恰似古琴演奏中的"吟猱"技法;"万里两凄凄"的长叹,正合琴曲"缓作"的节奏处理。陆机《鼓吹赋》所谓"含哀啜泣,闻之者叹息",正是此类音乐文学的特质。

注:诗中"松杪"意象可参看同时期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岭上多白云"之句,体现南朝文人对高远意象的特殊偏爱。

赏析

这首《琴曲歌辞·别鹤》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双鹤别离的凄美画卷,全篇不着"愁"字而愁绪自现。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作品"语浅而情深,调古而气新",恰道破此诗精髓。

意象经营上,诗人构建了"云谿-空巢-江泥"的垂直空间意象链。双鹤从云雾缭绕的溪谷分离("出云谿"),到高悬松梢的弃巢("空巢在松杪"),最终折翼坠落江畔淤泥("折羽落江泥"),形成极具张力的悲剧性构图。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折羽'二字最是惊心,非经离乱者不能道。"那飘零的羽毛成为命运无常的物化象征。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采用"以鹤写人"的比兴手法。双鹤"寻水不饮""逢林不栖"的异常行为("终不饮""亦未栖"),实为离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精神写照。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指出:"禽鸟犹恋旧俦,况乎人伦?"末句"万里两凄凄"更将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叠加,明代钟惺《唐诗归》称此结句"十字吞吐,有无穷羁旅之悲"。

艺术张力体现在动静相生的对比中。开篇双鹤齐飞的动态("双鹤出云谿")与结尾万里孤寂的静态("万里两凄凄")形成强烈反差,中间四句则通过"空巢""折羽"等意象完成情绪转折。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技法,在此表现为以鹤之俊逸反衬离之惨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永恒别离化作可感的生命体验。"别离应易老"五字,道出时间对离人的残酷侵蚀,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称此类句子"情在言外,旨冥句中"。那对始终未能再会的白鹤,最终成为镌刻在唐诗星空中的永恒忧伤意象。

点评

云谿双鹤本联翩,忽作分飞各黯然。折羽空巢松杪月,江泥犹带旧时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以物喻人,凄怆处不让鲍照《舞鹤赋》")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点出:"'分飞各自迷'五字,道尽世间离别者心神恍惚之态。末联'万里两凄凄',更将空间之远与心境之悲打成一片,直教人想起嵇康《琴赋》中'怫郁慷慨,一何壮士'的琴心鹤魄。"

李商隐曾化用此诗意境作《离亭赋得折杨柳》:"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比较二者时言:"张诗如素鹤唳月,李诗似锦瑟惊弦,同工异曲,皆得《别鹤操》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