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宛转行

2025年07月05日

华屋重翠幄,绮席雕象床。远漏微更疏,薄衾中夜凉。
炉氲暗裴回,寒灯背斜光。妍姿结宵态,寝臂幽梦长。
宛转复宛转,忆忆更未央。

张籍

译文

华屋重翠幄
华丽的屋子里挂着层层翠绿的帷帐
绮席雕象床
精美的席子上摆放着雕刻象牙的床
远漏微更疏
远处的更漏声稀疏微弱
薄衾中夜凉
单薄的被子挡不住半夜的寒凉
炉氲暗裴回
香炉的烟雾在暗中缭绕徘徊
寒灯背斜光
清冷的灯光映出倾斜的影子
妍姿结宵态
美丽的容颜带着夜间的倦态
寝臂幽梦长
枕着手臂进入深长的梦境
宛转复宛转
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忆忆更未央
回忆不断,漫漫长夜还未结束

词语注释

翠幄(cuì wò):翠绿色的帷帐。
绮席(qǐ xí):华丽的席子。
衾(qīn):被子。
氲(yūn):烟雾弥漫的样子。
裴回(péi huí):徘徊。
妍姿(yán zī):美丽的姿态。
宵态(xiāo tài):夜间的神态。

创作背景

宛转行:绮罗深处的盛唐夜叹

一、金丝笼中的更漏声

当鎏金博山炉吐出最后一缕青烟,长安城的夜便浸透了张籍笔下的凉意。这位中唐诗人以工笔描摹的"华屋重翠幄,绮席雕象床",恰是开元天宝遗风的余韵。史载天宝年间贵族"一堂之费,动逾千万",而安史之乱后的贞元、元和时代,这般雕缋满眼的陈设已成梦幻泡影。诗中的象牙床与翡翠帷,实则是记忆对盛唐的深情回眸。

二、灯影里的时间褶皱

"远漏微更疏"的铜壶滴漏,在唐代宫廷计时器中本应精准如节拍器,此刻却成了失眠者耳中的乱码。这与《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的"漏刻博士掌候时辰"形成微妙反差。寒灯斜照的剪影里,我们看到中唐文人特有的时间感知——当外在世界的秩序崩塌后,内在时间的绵延便显现出"宛转复宛转"的漩涡状纹理。

三、身体的记忆诗学

"寝臂幽梦长"的姿势学,泄露了中唐闺怨诗的新变。不同于初唐"闺中少妇不知愁"的明快,张籍笔下蜷曲的肢体语言,与敦煌曲子词《云谣集》中的"臂宽金钏,酥胸白似银"形成互文。这种身体书写,实则是将安史之乱后集体创伤记忆,编码在私人化的感官体验中。

四、音乐性的精神图景

诗题"宛转行"本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但张籍的创作已超越曲辞范畴,构建出"忆忆更未央"的环形时空结构。这种回环往复的修辞,恰似出土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纹饰,在有限平面里营造无限循环的视觉韵律,成为中唐文人处理历史记忆的审美范式。

赏析

这首《琴曲歌辞·宛转行》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深夜闺阁中的幽寂情境,通过密集的意象群构建出朦胧婉转的审美空间。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推崇此作"五色交辉而不杂,八音合奏而不乱"的意象经营——翠幄、雕床的华美与漏声、衾凉的清冷形成质感碰撞,炉烟氲氤的动态与灯影斜照的静态彼此渗透,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抒情策略。

诗中"妍姿结宵态"一句尤为精妙,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写尽美人幽独之致":将具象的寝姿升华为永恒的时间雕塑,"结"字既暗示姿态的凝固,又暗喻愁绪的郁结。这种物象与心象的叠合,正是叶嘉莹指出的"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象化抒情方式",通过外物"唤起内心境界的共鸣"。

末句"宛转复宛转"的复沓运用,被现代学者袁行霈视为"情感韵律的物化呈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种回环结构既模拟更漏声的绵延,又暗示愁思的循环往复,与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时空处理异曲同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声音与情感的双重宛转",认为其达到了"文字之弦与心弦同振"的艺术至境。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呈现"三重嵌套"的独特结构:华屋绮席的外层铺陈,炉氲寒灯的中层过渡,最终聚焦于"寝臂幽梦"的私密内核。这种由物及人、由实入虚的写法,恰如朱光潜《诗论》所揭示的"中国诗歌意象系统的同心圆扩散原理",每个意象都是情感的多重喻体。而"远漏微更疏"的时间意象,则赋予整个画面以流动的质感,形成宗白华所称的"空间时间化"美学效果(《美学散步》)。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意境

"五言至此,如珠玉落盘,清夜闻琴。'华屋''翠幄'之丽与'薄衾''寒灯'之寂相激荡,恰似李商隐《无题》中'蜡照半笼金翡翠'的朦胧美学。"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意象经营

"'炉氲暗裴回'七字写尽夜半氤氲之气,较之温飞卿'香灯半卷流苏帐'更添三分幽邃。'妍姿''幽梦'虚实相生,深得楚辞《九歌》'既含睇兮又宜笑'的遗韵。"
——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音乐性

"双声叠韵运用极妙,'宛转复宛转'如古琴泛音袅袅,暗合《乐府解题》所言'宛转歌者,言愁思不可断绝'。六朝《子夜四时歌》之流亚也。"
—— 当代·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

情感表达

"此诗最胜处在'忆忆更未央'五字,将《古诗十九首》'忧愁不能寐'化作千回百转的绵长,比太白'长相思,摧心肝'更显含蓄深致。"
—— 明·钟惺《诗归》

整体风格

"张仲素此作,置诸《玉台新咏》中几可乱真。齐梁宫体之绮丽,晋宋山水之清远,兼而有之。末句连环叠用,令人想见《华山畿》'夜相思,风吹窗帘动'的民歌神韵。"
——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张仲素集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