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处,橹声欸乃中浮动着千年的诗韵。《江南曲》这支清商乐府,恰似一幅吴越风俗长卷,在盛唐的暖风中徐徐展开。考《乐府诗集》卷二十六载,此调本为相和歌辞,自梁武帝"众花杂色满上林"始,至中唐张籍笔下,已浸透三吴烟水气。
遥想当年,诗人驻足姑苏城外,见运河两岸"连木为牌入江住"的水上人家,正是六朝"浮家泛宅"遗风。吴自牧《梦粱录》记宋代江南犹存"亥市"旧俗,而张籍笔下"江村亥日长为市"的景象,早在这支曲中便有了生动注脚——商船落帆系缆,农人负黍过桥,市声穿透青莎竹屋,与潮汐共起伏。
那"高高酒旗悬江口"的盛况,恰与陆羽《茶经》所载"秦淮青帘"相映成趣。中唐时期,运河漕运鼎盛,《元和郡县图志》称润州"舟车络绎,商贾辐辏",诗人捕捉的正是这"夜唱竹枝留北客"的繁华——水栅间悬着的何止是渔火,更是南来北往的离愁。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的温婉,在此已化作"吴姬舟上织白纻"的勤勉。
细味"无井家家饮潮水"七字,暗藏《吴地记》"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千年水乡密码。而"悠悠处处尽经过"的咏叹,恰似李白《越女词》的余响,在竹枝声里,将《楚辞·招魂》"湛湛江水"的古老吟咏,化作了大唐的市井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