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江南曲

2025年07月05日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土地卑湿饶虫蛇,
连木为牌入江住。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长江午日酤春酒,
高高酒旗悬江口。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张籍

译文

江南人家多橘树
江南的人家大多种植橘树
吴姬舟上织白纻
吴地的女子在船上编织白纻布
土地卑湿饶虫蛇
土地低洼潮湿,多虫蛇
连木为牌入江住
用木头连成排筏,住在江上
江村亥日长为市
江边的村子每逢亥日便成为集市
落帆渡桥来浦里
落下船帆,穿过小桥来到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
青莎草覆盖着城墙,竹子搭成房屋
无井家家饮潮水
没有水井,家家户户饮用潮水
长江午日酤春酒
正午时分在长江边买春酒
高高酒旗悬江口
高高的酒旗悬挂在江口
倡楼两岸悬水栅
两岸的歌楼挂着水栅
夜唱竹枝留北客
夜晚唱着《竹枝词》挽留北方的客人
江南风土欢乐多
江南的风土人情欢乐很多
悠悠处处尽经过
悠闲自在地走遍每一个地方

词语注释

吴姬:吴地的女子,姬是对女子的美称。
白纻(zhù):一种白色的苎麻布。
卑湿:低洼潮湿。
亥日:古代以地支记日,亥日即逢亥的日子。
酤(gū)春酒:买春酒,酤即买酒。
倡楼:歌楼,指有歌女表演的地方。
竹枝:即《竹枝词》,古代巴蜀一带的民歌。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处,橹声欸乃中浮动着千年的诗韵。《江南曲》这支清商乐府,恰似一幅吴越风俗长卷,在盛唐的暖风中徐徐展开。考《乐府诗集》卷二十六载,此调本为相和歌辞,自梁武帝"众花杂色满上林"始,至中唐张籍笔下,已浸透三吴烟水气。

遥想当年,诗人驻足姑苏城外,见运河两岸"连木为牌入江住"的水上人家,正是六朝"浮家泛宅"遗风。吴自牧《梦粱录》记宋代江南犹存"亥市"旧俗,而张籍笔下"江村亥日长为市"的景象,早在这支曲中便有了生动注脚——商船落帆系缆,农人负黍过桥,市声穿透青莎竹屋,与潮汐共起伏。

那"高高酒旗悬江口"的盛况,恰与陆羽《茶经》所载"秦淮青帘"相映成趣。中唐时期,运河漕运鼎盛,《元和郡县图志》称润州"舟车络绎,商贾辐辏",诗人捕捉的正是这"夜唱竹枝留北客"的繁华——水栅间悬着的何止是渔火,更是南来北往的离愁。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的温婉,在此已化作"吴姬舟上织白纻"的勤勉。

细味"无井家家饮潮水"七字,暗藏《吴地记》"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千年水乡密码。而"悠悠处处尽经过"的咏叹,恰似李白《越女词》的余响,在竹枝声里,将《楚辞·招魂》"湛湛江水"的古老吟咏,化作了大唐的市井笙歌。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江南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江南水乡风俗画。诗中意象密集如织,从"橘树""白纻"到"青莎""竹屋",植物意象的叠加构建出湿润温软的南方特质。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连用六种草木名,不嫌堆垛,反成异彩,此真得南朝乐府遗韵。"

"土地卑湿饶虫蛇"与"无井家家饮潮水"的描写,既如实呈现了江南地理特征,又暗含诗人对百姓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的赞叹。学者傅璇琮指出:"'饮潮水'三字尤妙,将水乡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写得举重若轻。"这种生活图景在"江村亥日长为市"中得到升华,市集的定期出现暗示着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和谐交融。

酒旗、倡楼等意象的并置颇具深意。"高高酒旗悬江口"的明快与"夜唱竹枝留北客"的缠绵形成张力,正如钱钟书所言:"白日市声与夜半歌吟,恰似江南性格的两面——既热闹又含蓄。"竹枝词的运用更添文化意蕴,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分析:"'留北客'之'留'字,既写歌声挽留行旅,又暗喻江南文化对中原士子的永恒诱惑。"

全诗以"悠悠处处尽经过"作结,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这个结尾:"'悠悠'二字兼具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延展,将风土欢乐升华为永恒的文化记忆。"这种处理使诗歌超越普通的风物描写,达到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审美观照。

整首诗的情感流动如江水般自然,从初始的景物观察到最终的文化认同,层层递进却不着痕迹。叶嘉莹曾评价:"看似平铺直叙中藏着惊心动魄的美,这正是乐府民歌的最高境界。"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的多重感官描写,最终完成对江南"欢乐多"这一抽象感受的具象转化,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点评

《江南曲》如一幅吴越水乡长卷,在张籍笔下徐徐舒展。明代诗评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中赞其:"张司业得子建之骨,而风华复映,此作写江南市井如见楫橹动摇,市声在耳"。

诗中"青莎覆城竹为屋"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六字写尽水乡精魄,较'小桥流水人家'更得野趣真味"。那"无井家家饮潮水"的日常,被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为:"以俚语入风雅,正是乐府神理,较白傅《江南好》更多几分烟火气"。

"夜唱竹枝留北客"之妙,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具慧眼:"此中暗藏南北文化对话,竹枝本巴渝俚曲,经白傅倡和已成文士新声,今反为留客之媒,可见中唐后江南已成人文渊薮"。而结句"悠悠处处尽经过",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之:"与摩诘'欲投人处宿'异曲同工,然王诗在山,此诗在水,各臻其妙"。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总评此诗:"文昌善以画家皴染法作诗,先绘橘树白纻为底色,次写虫蛇牌屋为肌理,终以酒旗水栅点晴,遂使二百里江南跃然纸上"。此评可谓道尽张籍白描功夫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