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猛虎行

2025年07月05日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张籍

译文

南山北山树冥冥
南山北山的树木幽深昏暗
猛虎白日绕林行
猛虎在大白天绕着树林行走
向晚一身当道食
傍晚时分独自挡在路中觅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
山中的麋鹿都不敢发出声响
年年养子在深谷
年年在深谷中养育幼崽
雌雄上山不相逐
雌虎雄虎上山时并不互相追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
山谷靠近虎穴的地方有个山村
长向村家取黄犊
经常到村民家中叼走小黄牛
五陵年少不敢射
五陵的年轻猎手也不敢射杀它
空来林下看行迹
只能空手到树林下查看它的踪迹

词语注释

冥冥(míng míng):昏暗不明的样子
麋鹿(mí lù):一种鹿科动物
黄犊(huáng dú):小黄牛
五陵年少(wǔ líng nián shào):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创作背景

猛虎行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虎啸

张籍此篇《猛虎行》,实为中唐乐府旧题新作。考其源流,"猛虎行"本属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古辞已佚,然魏晋以来曹丕、陆机等人皆有拟作。张籍以新乐府精神浇灌古题,使其在贞元、元和年间焕发批判锋芒。

中唐社会的镜像

诗中"白日绕林"的猛虎意象,暗喻当时藩镇割据之祸。德宗朝四镇之乱后,河北诸镇"雌雄上山不相逐",俨然独立王国。所谓"取黄犊"者,正是藩镇苛敛百姓之写照。五陵年少暗指朝廷将领,面对跋扈藩镇竟"不敢射",反衬中央权威之衰落。

张籍的讽喻笔法

此诗作年虽难确考,然观其"长向村家"之句,与张籍《野老歌》中"苗疏税多不得食"的民生关怀一脉相承。韩愈称其"举代少其伦"的乐府创作,正是以比兴手法,将藩镇比作"当道食人"的猛虎,而"麋鹿无声"则象征噤若寒蝉的黎民。

诗史互证

《旧唐书·李绛传》载:"节度使多不繇王命,其来久矣。"可与此诗"年年养子在深谷"相发明。张籍以精炼七言重构乐府传统,使古题获得新的历史维度,在"空看行迹"的结句中,留下无尽的讽喻余韵。

赏析

《相和歌辞·猛虎行》以猛虎意象为核心,构建了一幅极具张力的山林图景。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写猛虎之威,如在目前",开篇"南山北山树冥冥"便以幽暗的密林营造压抑氛围,而"白日绕林行"的异常举动,暗示着猛虎对自然秩序的颠覆。

诗中猛虎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此借猛虎以讽藩镇之虐",认为"当道食""取黄犊"等细节,暗喻中唐时期割据势力对百姓的掠夺。猛虎昼行的反常、"麋鹿无声"的死寂,构成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反差,学者傅璇琮解读为"以自然生态的失衡,映射社会秩序的崩溃"。

诗歌的情感递进极具层次。前四句展现猛虎的暴戾,中四句通过"养子深谷""不相逐"等家庭化描写,揭示其繁衍的隐蔽性。末句"五陵年少不敢射"堪称诗眼,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特别赞赏此句:"以贵族子弟的怯懦,反衬恶势力的猖獗,虚写一笔而神韵全出。"空看行迹"的结语,留下无尽的叹息。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全诗未用一典,纯以白描手法展现虎患,而讽喻之意自现。"特别是"长向村家取黄犊"的细节,生动体现了猛虎对民生持续性的破坏,这种具象化的叙事使得象征意义更具穿透力。

诗人通过猛虎意象的层层铺陈,最终完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隐喻。正如当代学者葛晓音所言:"诗中猛虎既是自然界的猛兽,更是人间恶势力的化身,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使得诗歌的批判力量直达骨髓。"全诗在简练的叙述中,蕴含着对强权的控诉与对弱者的悲悯,展现出乐府诗"感于哀乐,实事而发"的精神内核。

点评

名家评《猛虎行》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写猛虎之威,不独爪牙之利,更在气势之逼人。'白日绕林'四字,已摄猛虎魂魄。后段转入村家黄犊事,而猛虎之害益见,笔力矫健,如见其咆哮之状。"

刘辰翁《唐诗品汇》评:

"张籍此作,不事雕琢而猛虎之态自现。'麋鹿尽无声',以静衬猛,更觉森然。末句'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年少之怯,反衬虎威,深得讽刺之旨。"

贺裳《载酒园诗话》评:

"张司业乐府,每于平淡处见奇崛。《猛虎行》看似直叙,而'雌雄上山不相逐'一句,暗喻人世强弱之势,含蓄深远。五陵年少之怯懦,正是世态炎凉之写照。"

黄生《唐诗摘钞》评:

"'向晚一身当道食',虎之横暴如见;'长向村家取黄犊',民之无奈尽出。张籍善以禽兽喻世情,此篇尤得汉魏乐府遗意,朴拙中自藏锋芒。"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评:

"通篇不着一'猛'字,而猛虎之凶悍、村人之慑伏,皆在字里行间。结句冷然收束,似嘲似慨,正是乐府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