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相思

2025年07月05日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张继

译文

辽阳望河县
在辽阳眺望着遥远的河县
白首无由见
头发已白却无缘相见
海上珊瑚枝
海中的珊瑚枝
年年寄春燕
年复一年托春燕寄去思念

词语注释

辽阳:古代地名,今辽宁省辽阳市
河县: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珊瑚枝:珊瑚的枝条,古代常作为珍贵礼物或信物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长相思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相思曲

唐代乐府诗中的《长相思》本为南朝旧题,属《杂曲歌辞》类,多写男女缠绵悱恻之情。此篇以"辽阳望河县"起兴,实则暗合盛唐时期征戍频繁的社会背景。据《旧唐书·地理志》载,辽阳乃东北边陲重镇,天宝年间安禄山曾在此驻兵十万,无数征人至此"白首无由见",将个人相思置于宏阔的历史图景之中。

珊瑚枝的隐喻密码

"海上珊瑚枝"意象源自《西京杂记》所载南越王献珊瑚树于汉宫的典故,在此化作跨越时空的相思信物。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岭南珊瑚北运乃常见景象,诗人却匠心独运,将其转化为"年年寄春燕"的缥缈寄托。春燕候鸟特性暗合《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的记载,使地理阻隔在生物节律中显现出循环往复的永恒感。

白首望断的时空张力

"白首无由见"五字浓缩了《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的意境,又与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形成时代互文。河县(今河南汜水)与辽阳(今辽宁辽阳)直线距离逾千里,在交通不便的唐代,这种空间阻隔几乎意味着终生不得相见。诗人以地理的绝对距离丈量相思的深度,恰如李商隐《无题》中"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极致表达。

赏析

暮色中的辽阳与河县,隔着千山万水,如同思念的两端,永远无法交汇。诗人以"白首无由见"五字,道尽人生最深的遗憾——纵使青丝成雪,依然不得相见。这平实的语言下,藏着惊心动魄的情感力量,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看似寻常的时空阻隔,在诗人笔下化作穿透生命的钝痛"。

"海上珊瑚枝"的意象尤为精妙。珊瑚生于深海,采撷极难,古人视为珍宝。诗人却让它乘着春燕的翅膀年复一年飞越千山,这种"以贵重之物寄托平凡思念"的手法,被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评为"将物质价值转化为情感重量的大胆尝试"。春燕作为候鸟,本是无情之物,但"年年"二字赋予它契约般的忠诚,仿佛自然万物都成了思念的见证。

最动人的是诗歌中暗藏的时空辩证法。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辽阳与河县是横向的空间阻隔,白首与年年是纵向的时间积累,诗人用十字坐标系般的结构,将思念凝固成永恒的艺术造型"。那支不断被寄送的珊瑚枝,既是情感的具象化载体,也是时间本身流动的隐喻——就像钱钟书《谈艺录》所说:"古人常用空间阻隔表现时间无情,此诗却让时间成为跨越空间的舟楫"。

在盛唐气象的宏大背景下,这首小诗展现出了惊人的情感密度。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提到:"当其他诗人用'长相思'题写壮阔山河时,此作反以微观物象构建情感宇宙,开创了乐府新境"。那支穿越时空的珊瑚枝,最终化作一颗情感的结晶,在千年后的读者心中,依然折射出思念的七彩光芒。

点评

诗词原文: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寥寥二十字,写尽相思之苦。'白首无由见'五字,直抵人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此诗以辽阳、河县之远,衬相思之切。'海上珊瑚枝',意象瑰丽,而'年年寄春燕',则见情之绵长。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论及:"'珊瑚枝'与'春燕',一静一动,一珍一常,形成鲜明对比,暗喻相思之贵重与恒常。诗人以物寄情,含蓄深远。"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赞叹:"此诗虽短,却含不尽之意。'白首无由见'是绝望,'年年寄春燕'是希望,二者交织,更显情深。"

  • **钱钟书《谈艺录》**评点:"'寄春燕'之句,化虚为实,将无形之思托于有形之物,构思精巧,足见唐人绝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