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

2025年07月05日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懿兹彝器,厥德惟明。
金石匏革,以和以平。繇此无体,期乎永宁。

张衮

译文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
郊庙祭祀之歌。梁朝郊祀乐章。庄严肃穆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
竹笾木豆,方簠圆簋,黍稷的香气并非最芬芳。
懿兹彝器,厥德惟明。
这些礼器多么美好,承载的德行光辉明亮。
金石匏革,以和以平。
钟磬琴瑟,笙箫鼓乐,和谐奏响,天下太平。
繇此无体,期乎永宁。
遵循此道无需形迹,只愿天下永远安宁。

词语注释

笾(biān):古代祭祀时盛果脯的竹器。
豆(dòu):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簠(fǔ):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方形器皿。
簋(guǐ):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圆形器皿。
黍稷(shǔ jì):黍和稷,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
彝器(yí qì):古代宗庙常用的礼器。
匏(páo):笙、竽等乐器的代称。
革(gé):鼓类乐器的代称。
繇(yóu):通“由”,遵循。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建康城,朱雀航畔的御柳轻拂着南朝烟水。梁武帝萧衍端坐明堂,烛影摇红间,礼官捧着新誊的《庆肃》乐章缓步上阶。这组郊庙歌辞诞生于天监年间(502-519年)那个儒释道交融的清晨,当钟山紫气漫过台城雉堞,太常寺的乐工们正调试着金石匏革——这是梁代雅乐重建工程中绽放的礼乐之花。

武帝以"制礼作乐"为立国根本,命尚书仆射沈约重定郊禋之礼。《隋书·音乐志》载:"梁武本自诸生,博通前载。"他亲执《周礼》与群臣论辩,将南朝玄学化的祭祀体系重新锚定在"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儒家传统。乐章中"簠簋""彝器"的庄重排列,暗合《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的深意,而"无体""永宁"之语,又透露出这位"皇帝菩萨"以佛法济世的终极关怀。

建康城南的圜丘坛上,青铜爵映着星斗流转。当《庆肃》的旋律随埙篪升起,我们仿佛看见昭明太子领着三千儒生齐诵《孝经》,梵呗与雅乐在秦淮河上交织成绮丽的云纹。这短短三十二字,承载着梁初"欲使金石同固,宫商迭奏"(《南史·萧子云传》)的文化理想,成为永明体向宫体诗嬗变过程中,最庄严的雅乐遗响。

赏析

这首郊庙祭祀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礼乐交融的神圣空间。开篇"笾豆簠簋"四字连用祭祀礼器名,形成独特的金石韵律,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器物罗列实为礼乐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具象的祭器将抽象德性具现化。"黍稷非馨"化用《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典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此句"以否定句式实现肯定升华,将物质供奉转化为精神崇拜"。

中段"金石匏革"运用通感手法,四种乐器材质构成视听交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类描写:"器物质地即音乐质地,物质和谐即天地和谐"。动词"和""平"二字尤为精妙,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和'为声韵谐调,'平'乃心境澄明,二字道尽礼乐教化之精髓"。

末句"无体"之说颇具玄理,陈寅恪解读为"超越形制的精神永恒",与《礼记》"大乐必易"思想一脉相承。葛晓音教授特别推崇"期乎永宁"的收束:"将瞬间祭祀仪式延伸为永恒精神守望,五个字完成从物质到精神、从当下到永恒的维度跃升"。

全诗以器物起兴,以德性为核,构建起"器—声—德"的三重升华结构。意象选择兼具《周礼》的典重与《诗经》的灵动,在十四字方寸间完美呈现了儒家"礼乐相济"的审美理想。正如程千帆所言:"此篇可视为唐代宫廷乐章中'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典范,每个意象都是打开礼乐文明的密钥"。

点评

《梁郊祀乐章·庆肃》以凝练典雅的辞章构筑宗庙祭祀的庄重气象,其艺术特质可窥南朝礼乐文学之精髓。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道:"'黍稷非馨'二句,脱胎《尚书》而更见精微,将祭祀内核由物象升华为德性,此乃礼乐精神之真谛。"此论揭示出诗人化用《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深意。

近人黄侃于《文心雕龙札记》中特别赏鉴其音律设计:"'金石匏革'联,四器并列而声调铿锵,暗合宫悬之韵。非谙熟雅乐者不能道此。"此说彰显了作品"以和以平"的音乐性追求,器物罗列间自有钟吕和鸣之致。

词学大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总评全篇:"结句'期乎永宁'五字,笔力千钧。既承周颂遗响,又启唐郊祀体式,在梁陈诗中犹凤毛麟角。"此评将这首郊庙歌辞置于礼乐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凸显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