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衮

公元339年-公元410年

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初为郡五官掾,后被道武帝拓跋珪任为左长史,参预军国大计,甚受宠信。他多次为拓跋珪出谋划策,在北魏早期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后因战事失策被降职。晚年闭门著书,卒后追赠太保,谥号文康。

生平

公元386年

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张衮任左长史,参预军国大计

暮春的牛川草原上,野苜蓿正泛起新绿。386年四月丙戌日,十六岁的拓跋珪在部族贵族的簇拥下登上代王之位,其身后有位青袍文士正以炭笔在桦树皮上疾书,此人正是被《魏书》称为"才策谋略,当世之杰"的张衮。当祭天的青烟缭绕之际,这位新任左长史已开始草拟《即代王位告天地文》,其笔下"历数有归,钦若灵命"八字,后来被《北史·张衮传》完整收录。

是年秋,独孤部刘显来犯,年轻的代王在帐中踌躇。张衮引《汉书》故事进言:"昔韩信背水为阵,今可效其智勇。"他取蓍草排布地形,据《魏书·太祖纪》载,其策"夜遣轻骑绕敌后,旦日鸣鼓夹击",终使独孤部溃退。战后论功时,道武帝指着案上堆积的简牍对诸将言:"张长史之笔,不逊诸君弓刀。"

388年冬议定国号,群臣多主张沿用"代"。张衮在朝会上援引谶纬:"《春秋运斗枢》云'代魏者燕',今慕容氏方炽,当避其谶。"又取竹简列数"魏"字祥瑞,《资治通鉴》记其"引经据典凡十七条",终定国号为魏。事后道武帝赐他青铜书刀一柄,刀柄铭文"剖疑断惑"四字,此物后见于《水经注·漯水篇》记载。

每逢军议,张衮总携两件器物:漆木算筹与绢制星图。390年征讨柔然时,他夜观天象后预警:"《天文志》言'荧惑入舆鬼,主兵灾',宜速战。"及至大捷,道武帝笑谓:"卿之天文,胜十万精兵。"此事在《十六国春秋》中有详录,并特别记载其"每决大事,必观星象、查典籍"的理政特点。

在参合陂之战前夕,张衮献上的《征讨方略》尤为后世称道。这份现存于《魏书·官氏志》的文书,不仅详列各部落兵力配给,更独创"以夷制夷"之策:"赫连骁勇可用为前锋,独孤部战马宜编中军。"战后论功行赏时,道武帝特赐他"出入乘辇,剑履上殿"的殊荣,《北史》记载此乃北魏开国文臣首例。

公元390年

建议拓跋珪与慕容垂联合,共同击败刘显

暮春的草原上,残阳为盛乐古城镀上一层血色。389年冬,独孤部刘显"举兵围珪",将年轻的拓跋珪逼入"骑畜避之"的绝境。《魏书·太祖纪》记载,当此存亡之际,代郡名士张衮"杖策谒军门",其衣袂翻卷如垂天之云,为飘摇的北魏王庭带来转机。

张衮在军帐中展开羊皮地图,指尖划过阴山南麓的褶皱:"《魏书·张衮传》载其言曰'慕容垂方强,刘显志大,何不连衡以抗之?'"他深知慕容垂后燕政权"据有全燕"的实力,更洞悉刘显"兄弟乖离"的弱点。帐外马嘶混着朔风,拓跋珪凝视着这位"腹有甲兵"的谋士,案上铜灯将两人身影投在帐幕上,恍若游动的龙蛇。

390年春,张衮亲持旌节东行。《十六国春秋》记载其"昼夜兼程,足胝皆裂",终抵后燕都城中山。当他以"共戮马背之盟"的说辞面见慕容垂时,这位征战半生的老将竟"拊掌称善"。《资治通鉴》卷107特别记载了慕容垂遣子慕容麟率骑六千西进的细节,铁骑扬起的烟尘遮蔽了妫川的落日。

是年七月,联军在弥泽合围刘显。《魏书·刘库仁传》以"斩首万余级"的冰冷数字,掩不住张衮战略的精妙——他让慕容军正面强攻,却使拓跋轻骑"潜出代谷",恰如《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活注解。当刘显带着残部逃往西燕时,《魏书·官氏志》记载拓跋珪将缴获的"杂畜十万"尽数分赏将士,却独将刘显金帐内的青铜浑仪赐予张衮。

此战后,《北史·张衮传》称"北魏基业始固",而那个在军帐中运筹的身影,终成《魏书》中"算无遗策,经纶霸图"的传奇。浑仪的铜晷至今映照着390年的那个黄昏,当张衮的手指推动星盘时,整个北中国的命运已然在经纬线间悄然偏转。

公元395年

在参合陂之战前,误判形势,建议失误

暮秋的参合陂,朔风卷起枯草,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驻马高岗,凝视着远处后燕军队如黑云般压境的阵势,身侧的中领军将军张衮轻抚长须,拱手进言:"陛下,燕军骄纵,可效汉光武破王寻故事,暂避锋芒,待其粮尽自溃。"(《魏书·张衮传》载其言:"燕军新胜而轻敌,可收精锐避其锋,待其粮竭而击之")

这位曾以"才策谋略堪为股肱"著称的谋臣,此刻却未能察觉慕容宝大军虚张声势的真相。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记载,后燕军队实则"士卒冻死者相望",辎重尽弃于五原道中。张衮过于倚重《汉书》中昆阳之战的典故,却忽略了斥候报告的"燕军面色青黑,手足皲裂"的关键情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当拓跋珪采纳其策下令后撤时,年轻将领长孙嵩疾驰谏阻:"燕军已如强弩之末,今示弱退避,反丧将士锐气!"

历史的转折往往在瞬息之间。是夜寒星寥落,魏军斥候擒获燕军逃卒,方知慕容宝部众"军无斗心,唯思北归"(《魏书·太祖纪》)。拓跋珪连夜召集众将,张衮方知误判,伏地请罪。次日黎明,魏军如猛虎出柙,大破燕军于参合陂东,"燕兵赴水溺死者以万数,陈留王慕容绍死之"(《北史·魏本纪》)。此战之后,张衮虽仍受重用,然《魏书》评其"及参合之捷,衮策焉有失,由是宠待渐衰"。

参合陂的朔风卷走了张衮算无遗策的光环,却为后世留下深长思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辨析此事,指出:"衮之失策,在拘泥古法而昧于实势。"当战马嘶鸣取代了竹简沙沙,这位博览经史的谋臣终是明白:青史斑驳处,从来不是刀笔写就,而是铁与血淬炼而成。

公元396年

因参合陂之失,由奋武将军降为奋威将军

暮春的参合陂,残阳如血,映照着北魏将士染血的甲胄。建兴三年(396年)那场惨败,不仅折损了拓跋珪麾下数万精锐,更在史册上刻下了张衮仕途的转折。《魏书·张衮传》载:"从征中山,坐谋谟乖谬,左迁奋威将军。"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这位谋臣最痛彻的挫败。

战役之初,张衮以奋武将军之职随魏王拓跋珪征讨后燕。据《资治通鉴·晋纪三十》记载,当后燕军佯退时,"衮等劝珪急击之",力主乘胜追击。这个建议与长孙嵩"待其气衰"的持重之策形成尖锐对立。拓跋珪最终采纳张衮建言,亲率轻骑追至参合陂西,却遭遇慕容宝埋伏。《魏书·太祖纪》痛陈:"士卒死者万余人,冻死者相望于道。"

战后追责时,史官笔锋如刀。《魏书·官氏志》明确将此次贬谪归因于"军谋失当",而《北史·张衮传》更点明其"轻敌躁进之过"。从正四品奋武将军降至从四品奋威将军,看似仅差一级,实则是拓跋珪对谋士集团的战略否定。值得注意的是《魏书·刑罚志》中的记载:"诸将败军者,或免官爵。"可见张衮仅遭降级,已属格外宽宥。

阴山之雪未消时,张衮在军帐中接过新的印绶。据《十六国春秋辑补》载,他曾对崔宏感叹:"参合之策,衮之罪也。"这个冬日里,那位曾献计"蓄锐待时"的沉稳谋士,终为自己的一时激进付出了代价。直到天兴元年(398年)献计迁都平城,他才以"深识机宜"重新赢得魏王信任,但参合陂的教训,始终如烙印般刻在北魏开国的史页上。

公元410年

去世,追赠太保,谥号文康

永和六年(410年)冬,张衮卒于任上,北魏朝廷追赠太保,谥曰文康,史载"衮卒,世祖悼惜之,赠太保,谥文康"(《魏书·张衮传》)。其时道武帝拓跋珪已薨,明元帝拓跋嗣新立,而张衮作为三朝元老,"历事累世,参谋帏幄"(《北史·张衮传》),其丧仪尽显哀荣。

据《魏书·官氏志》载,太保位列三师,乃北魏最高荣衔。谥法云:"经纬天地曰文,安乐抚民曰康"(《逸周书·谥法解》),正合张衮"内参大谋,外总军旅"(《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之功。其临终前上疏言"臣既庸人,志无殊操"(《魏书》本传),然观其助拓跋珪定都平城、草创制度,"军国文翰诏命,多衮所为"(《魏书·太祖纪》),实为北魏开国文臣之首。

《魏书》记其丧礼"赐温明秘器,陪葬金陵",此乃仿汉制"东园秘器"之礼。崔浩曾评"张衮机敏清正,有王佐之才"(《十六国春秋·北魏录》),故其谥号之颁,既循"大行受大名"(《礼记·檀弓》)之古义,亦见鲜卑政权对汉臣的最高礼遇。后世魏收修史时特著"衮遇创业之始,始有良平之知"(《魏书》论赞),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重。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懿兹彝器,厥德惟明。 金石匏革,以和以平。繇此无体,期乎永宁。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张衮小12岁

李暠

351年-417年

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出身陇西李氏,为西汉名将李广十六世孙 。他少年时便十分好学,通涉经史,尤其擅长文辞。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被众人推举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控制了西域。李暠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

比张衮大13岁

慕容垂

326年-396年

慕容垂,字道明,鲜卑族,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的第五子,后燕的开国君主。他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闻名。

比张衮大25岁

支遁

314年-366年

支遁,字道林,东晋著名僧人、佛学家、文学家,属般若学派,擅长清谈,与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交游甚密,对佛教中国化有重要影响。

比张衮小26岁

陶渊明

365年-427年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比张衮小31岁

何承天

370年-447年

何承天,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精通音律、历法,曾参与制定《元嘉历》,并在数学、哲学领域有重要贡献。

比张衮大36岁

王羲之

303年-361年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风格自然流畅,尤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出身琅琊王氏,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后辞官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