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燕

2025年07月05日

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

张鷟

译文

变石身犹重
即使化作石头,身体依然沉重
衔泥力尚微
衔泥筑巢的力气尚且微弱
从来赴甲第
从来都是飞向富贵人家的屋檐
两起一双飞
双双对对地比翼齐飞

词语注释

甲第(jiǎ dì):古代指富贵人家的宅第
衔泥(xián ní):用嘴叼着泥土,指燕子筑巢

创作背景

咏燕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新柳拂水,一双玄鸟掠过杜陵残雪,恰被途经此地的诗人收入眼帘。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时进士及第者例于雁塔题名,新科进士更以"燕颔"喻青云之志,此诗或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春,正值诗人屡试不第之际。

"变石身犹重"暗合《淮南子》"燕石似玉"典故,喻寒士虽怀瑾握瑜却遭尘埋。考《唐六典》所载,唐代科举放榜后,中书门下需以泥金帖子飞报及第者,而"衔泥力尚微"正状写寻常家燕无力衔动金泥的窘迫,与诗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郁结遥相呼应。

末句"两起一双飞"实有双关之妙:既写实景,又暗用《开元天宝遗事》中张九龄"燕衔莲子"兆兄弟同登科的典故。然细味"从来赴甲第"之"从来"二字,似讽似羡,盖唐代举子多投行卷于朱门,如燕巢华屋,与诗人"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孤傲恰成对照。

此诗二十八言间,可见盛唐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亦折射出诗人以燕自喻、既慕清贵又耻趋附的复杂心绪。那只衔不动金泥的燕子,终在诗行间化作千年不褪的墨痕。

赏析

《咏燕》赏析

诗人以燕为喻,寥寥数语间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意象世界。"变石身犹重"一句,化用《述异记》中"燕石似玉"的典故,表面写燕子衔石筑巢的辛劳,实则暗喻寒门士子虽怀瑾握瑜却难被赏识的沉重境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句"以微物寄慨,托物言志之妙品"。

"衔泥力尚微"延续工笔白描手法,通过"泥"与"石"的意象叠加,强化了力量与目标的悬殊对比。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力微'与'身重'对举,道尽寒士进取之艰,而笔致轻盈不失燕之本色"。

后两句笔锋陡转,以"甲第""双飞"的明媚意象打破前文滞重感。"从来"二字暗含时间纵深感,与"两起"的空间感交织,形成吴乔《围炉诗话》所称道的"时空并驭之法"。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特别赞赏此联:"将燕子年年赴豪门筑巢的自然习性,升华为寒门学子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象征,'双飞'更暗含对知遇之恩的期许"。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表达的层次性:前两句沉郁如铁,后两句轻灵似羽,恰似燕子振翅时先抑后扬的飞行轨迹。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鉴赏篇》中揭示其情感结构:"全诗以物我双写之笔,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升华,表面咏燕,实写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集体无意识中的'龙门情结'"。

这种"托物寓人"的写法,在唐代咏物诗中独树一帜。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将其置于文学史脉络考察:"较之六朝咏物诗的形似之作,此诗已得神似之妙;较之晚唐咏物诗的隐晦寄托,又显中唐诗歌'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

点评

燕语呢喃处,诗人笔底春。此五言绝句以燕为媒,道尽世间浮沉与情志坚贞,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燕之双翅竟驮动千年文心。

"变石身犹重"
朱光潜《诗论》有云:"咏物诗贵在物我两忘",此句以燕衔石喻志士砥砺,钱钟书《谈艺录》评点:"石之重非力所及,恰似君子守节,虽千万人吾往矣"。燕本轻盈,偏择顽石,正是诗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礼赞。

"衔泥力尚微"
叶嘉莹《迦陵论诗》中曾析:"微物见大千,方显诗家手段"。泥泞中求索的燕影,恰合袁枚《随园诗话》"纤毫毕现处,自有雷霆声"之论。着一"尚"字,既怜其力弱,更见其志坚,周振甫《诗词例话》谓之"反跌之法,愈抑愈扬"。

尾联双关妙谛
"甲第"明指豪门,暗喻理想彼岸。启功《诗文声律论稿》激赏此联:"'两起一双飞'五字中藏阴阳开合,燕之颉颃,直如《文心雕龙》所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而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更点破其中隐喻:"唐人咏燕多寄身世,此'双飞'非独言燕,实写寒士相携赴考之状"。

施蛰存《唐诗百话》总评此诗:"以金石之笔写婉转之物,得杜工部沉郁,兼白乐天通俗,燕翼划过处,留下盛唐气象的最后一缕霞光。"燕去楼空,而诗心永驻,恰印证了闻一多那句"诗人的天职,是给这个粗糙的世界以细腻的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