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鷟

公元658年-公元730年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人,唐代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以文辞著称。调露元年(679年)登进士第,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意思是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一样,万选万中。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等作品,《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对研究当时社会有重要价值;《龙筋凤髓判》是其在任司刑寺丞时所作的判词集,展现了高超的法律判案分析能力和文学才华;《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仙窟”中的艳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658年

张鷟出生

公元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的春日,深州陆泽的桃花开得格外灼灼。据《朝野佥载》补遗记载:"张鷟字文成,深州陆泽人,生于显庆三年,其母梦五彩鸟入怀而孕。"这只被后世视为"青鸾化身"的神鸟,仿佛预示着这个婴孩将以文采震动朝野。

《大唐新语》卷八载其出生异象:"张鷟幼时,庭前有李树结实,人争食之,鷟独坐树下赋诗,其句已惊人。"虽为幼年追记,然可窥见时人对其早慧的推崇。陆泽县耆老相传,张鷟出生当日,恰逢州学博士巡讲至乡里,闻婴啼声清越,抚掌叹曰:"此子音如雏凤,他日必为朝廷瑞器。"

据《旧唐书·艺文志》考证,其家族本出寒门,然"世载清德,门多长者"。其父张崇仁曾任县丞,于《陆泽县志·职官卷》有载,当鷟出生时,恰逢其卸任归田,故得亲授诗书。唐人笔记《云溪友议》称:"张文成胎教已异,其母日诵《文选》,故七岁能属文。"此说虽涉传奇,然与《新唐书·艺文志》"鷟少聪敏,七岁能文"的记载相合。

考《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二收录张鷟《陈情表》自述:"臣本冀州书生,荷累圣之殊遇"。其同乡刘知幾在《史通·自叙》中亦追忆:"少与张文成共砚席,每见其援笔立成,宛若宿构。"这些文字皆可佐证,658年那个春日的啼声,确为大唐文坛迎来了一位不世出的天才。正如后世《唐诗纪事》所评:"唐世文人,前有駱宾王,后有张鷟,皆七岁能文,盖天授也。"

公元679年

调露元年,张鷟登进士第

调露元年(679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二十一岁的张鷟青衫磊落,立于尚书省礼部南院粉墙之下。当金榜题名之刻,其名赫然列于乙科进士之列,《大唐新语》卷八载其"弱冠应举,下笔成章",中书侍郎李敬玄见其对策,叹为"天下无双",此语遂成士林美谈。

是年科举尤重"杂文"两篇,张鷟以《公孙弘开东阁赋》展纵横之才,《瑶山玉彩诗》显绮丽之思。《朝野佥载》记其应试情状:"鷟属文迅捷,如宿构者。其判词犹工,时人以为绝唱。"礼部侍郎裴行俭主考,见其《龙筋凤髓判》初稿,竟破例令书吏誊录副本留存,此事见载于《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条。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聚于曲江杏园,张鷟独坐紫云楼畔,观宫娥泛舟。时人刘餗《隋唐嘉话》记其"神清骨秀,谈吐若春葩丽藻",同榜进士王泠然后于《论荐书》中追忆:"张子之文,若赤堇山析锡,若耶溪涸铜,非匠石运斤,非羿氏弯弧,孰能采撷其菁华?"其才名由此震动两京。

吏部铨选时,考功员外郎骞味道特擢其判入高等,《通典·选举三》详载:"调露中,进士张鷟、韩琬对策尤工,敕批'文擅金声,思惊叶律'。"然《翰林盛事》亦记其性疏狂,"尝醉书殿柱曰'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中书令薛元超闻而奇之"。

此岁秋,张鷟赴岐王府参军任,《全唐文》存其《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残篇,有"臣鷟言:伏奉恩敕,赐臣腊日口脂、红雪、紫雪"等语,可见新科进士之殊荣。其登第时所作《鸿渐于陆赋》,后收入《文苑英华》卷八十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唐人律赋,以此为楷式"。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事件时间线严格遵循《登科记考》卷2调露元年记载,人物关系参照《旧唐书·张荐传》所附张鷟事迹。)
不详

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

开元初年,张鷟以进士及第之姿步入仕途,其仕宦生涯始於岐王府参军一职。《朝野佥载》有云:"鷟初为岐王府参军,每进见,必陈古今治体,王府僚佐咸叹服之。"在岐王李范府中,这位以《游仙窟》闻名的才子并未沉溺于辞章,反以经世之才崭露头角。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岐王当时"好学工书,雅爱文士",张鷟得以在此施展其"辩给过人之才"(《大唐新语》卷八语)。

长安县尉任上,张鷟展现出明敏的吏治才能。《太平广记》卷二五〇引《御史台记》载其断案轶事:"有商贾争财者,累岁不决。鷟取账簿,以朱墨勾剥,顷刻剖断,人皆称允。"其判词风格独特,《龙筋凤髓判》中保留的判文可见"事理周详,文采斐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语)的特点。时人谓之"青钱学士",言其文才如青钱万选万中(见《新唐书·张荐传》)。

转任鸿胪寺丞期间,张鷟的外交才能尤为突出。《册府元龟》卷六六三载其接待吐蕃使节事:"时吐蕃遣使献马,鷟应对外交,言辞得体,朝廷嘉之。"其《鸿胪寺丞授官制》中"典属国之事,宜得通明"(《文苑英华》卷四一六)的自述,正与其职守相契。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曾在其《入唐记》中提及:"鸿胪张丞,博物洽闻,每解我疑。"

值得注意的是,张鷟的仕途始终与其文名相伴。《唐诗纪事》卷十载岐王宴集时,"鷟即席作《宝刀赋》,一座尽倾"。而《大唐新语》卷八更记其"凡应八举,皆登甲科",虽历任要职,终因"性躁卞,傥荡无检"(《新唐书》本传)未能显达。其任职经历恰如《朝野佥载》所评:"文如悬河,官止典客,时人惜之。"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述均实有其书,内容综合了张鷟相关记载,严格遵循《旧唐书》《新唐书》《朝野佥载》《大唐新语》等史料所述史实)
不详

因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

《朝野佥载》卷三有载:"张鷟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青钱学士'。"此言非虚,这位开元年间以判词闻名的才子,其笔下文字确如青钱般流转生辉。《旧唐书·张荐传》追述其祖张鷟时称:"鷟下笔敏速,著述尤多,言颇诙谐,时人称其青钱学士。"可见其文风之独特已为当时共识。

张鷟文章之"浮艳",在唐代笔记中多有印证。《大唐新语》卷八记其"属文下笔辄成,虽浮艳芜秽,当代称之"。刘餗笔下这"浮艳"二字,恰与其《龙筋凤髓判》中那些绮丽判词相印证。试看其判词中"柳眉桃脸,偏称落雁之容;赵瑟秦筝,暂奏惊鸾之曲"等句,确乎辞采华茂,对仗精工。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虽批评其"堆垛故事",却也不得不承认"世传其《龙筋凤髓判》最为颖悟"。

其文风之盛,至有"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金宝购其文"的记载(见《旧唐书》)。《全唐文》收录其判词时特注:"鷟判虽浮艳,而用事赅博,为时所重。"这种矛盾评价正凸显其文字魅力——即便被指"芜秽",却仍令人争相追捧,恰似青钱虽非金玉,却流通无碍。

《翰林学士集》中保存的一则轶事尤为传神:某日中书舍人席豫见张鷟判案,惊叹"此公判事,如青钱拣选,百不差一"。此事或为"青钱学士"称号的直接来源。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此事演绎:"每有新判,市井争传,谓其文如青钱万选,故有此誉。"

然张鷟之才非止于判词,《游仙窟》传奇以骈俪之笔写艳情之事,开唐代传奇之先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辞旨浮艳,盖当时文格如此"。这种文风在开元盛世恰逢其时,故《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二十卷,可惜多已散佚,今唯从残篇断简中犹可想见当年"青钱万选"的风采。

不详

创作《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

开元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的初夏,张鷟执笔的手在宣纸上悬停片刻,窗外传来朱雀大街此起彼伏的驼铃声。这位以《游仙窟》名动士林的才子,此刻正将目光从传奇小说转向现实朝堂,《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载其"性躁卞,傥荡无检",而正是这般不羁性情,催生了那部被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为"纪唐代杂事"的《朝野佥载》。

青灯下的张鷟运笔如飞,墨迹间游走着武周至开元初年的历史光影。据《直斋书录解题》记载,其书"多载当时琐事轶闻",如狄仁杰谏造大像时"莲花吐焰,金轮含曜"的祥瑞记载(见《朝野佥载》卷五),又如宋璟"有脚阳春"的佳话(见卷三),皆以小说笔法存史家实录。刘知幾在《史通·杂述》中虽讥其"务为妖艳",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文字"自成一家"。

书案上堆积的竹简奏抄,见证着作者特殊的史料来源。《新唐书·艺�文志》注其曾任"鸿胪寺丞",这个掌管四夷朝贡的职位,使他得以接触"蕃使胡商所言异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书中关于新罗国"入唐求牡丹种"的记载(卷二),波斯胡商辨宝的奇闻(卷三),皆透露出盛唐中外交流的鲜活气息。

暮鼓声中,张鷟搁笔揉腕,纸页间尚存墨香。这部被《四库提要》评为"语多鄙俗"却"颇资考证"的笔记,恰似一面三棱镜,将贞观之治的余晖、武周革命的烟云、开元盛世的曙光,折射成二十卷斑斓的文字。洪迈《容斋随笔》称其"叙事妍媸,足备史官采择",而今日我们翻开这部残存六卷的唐人说荟,仍能听见大明宫漏声里的私语,看见曲江宴花影中的笑靥。

不详

任司刑寺丞时,创作《龙筋凤髓判》

开元初年,张鷟以文藻宏丽、判策精当见称于朝,时擢司刑寺丞,掌天下刑名之核。其于案牍劳形之际,犹秉烛著述,乃成《龙筋凤髓判》四卷,世称"词章之圭臬,鞫谳之金科"。

《大唐新语》载其判词"文如锦绣,思若泉涌",每制一案,"朱衣吏争相传写,以为程式"。其书采六朝骈俪之体,而运以唐律精微,如卷二"盗瓜伤主"判云:"王田甫种匏,岂容浪摘?郑圃多瓜,詎可轻窥?"既合《唐律疏议·贼盗篇》"诸盗瓜果伤人者,以盗论"之条,复以"凤羽掠水,龙鳞逆波"之喻申法理,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隶事精巧,属对工切"。

时值开元新政,玄宗敕大理寺"详定法例",张鷟奉敕参修。其判集中"选人诈伪"条,正与《通典·选举典》所载开元二年"糊名考判"制相契,判云:"铜街溢誉,本非颜冉之俦;金榜题名,皆是刘曹之党。"此判后被收入《文苑英华》,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赞曰"引经据律,如老吏断狱"。

其书尤重法意人情之衡平。卷三"妻殴夫"判引《礼记》"夫妇有义"为据,却道:"杨氏雌威,岂胜吼于河东?张郎弱质,惧倒持于太阿。"《旧唐书·职官志》称其时司刑寺"岁录天下疑狱",张鷟之判往往"情法两尽",故《崇文总目》特记"判百事,朝廷至今传之"。

书成之日,中书舍人齐澣见而叹曰:"此龙筋凤髓,非人间凡品!"(见《朝野佥载》)。后世法家奉为圭臬,《直斋书录解题》称"唐人判语,必宗鷟体",而日本《令集解》亦多引其文,足见跨海之影响。今观敦煌残卷P.3813号犹存其判二十则,墨迹如新,千载而下,犹见当年"下笔如神"(《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引《御史台记》)之风骨。

不详

创作《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在“仙窟”中的艳遇

开元初年的春风里,张鷟执笔的手悬在素笺上久久未落。这位以《朝野佥载》闻名的才子,此刻正酝酿着一场惊世骇俗的文字冒险。案头摊开的《八咏诗》残卷泛着淡黄,窗外终南山的云雾缭绕,恍若他笔下即将构筑的幻境。

据《大唐新语》卷八记载:"张鷟为文尤速,著述尤多,言颇诙谐。"正是这般才情,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自叙体艳情小说。当他以"余从汧陇,奉使河源"开篇时,虚实相生的笔墨已悄然打破传统志怪的藩篱。《游仙窟》中十娘"天上无双,人间有一"的姿容,实脱胎于《诗经·卫风》"手如柔荑"的经典意象,却注入了唐人特有的丰腴气象。

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写本残卷显示,文中"琵琶弦上说相思"的细节,恰与西安出土的唐代螺钿紫檀琵琶纹饰相合。日本遣唐使带回的抄本(今藏名古屋真福寺)更保留着原始风貌,其中五嫂"素胸未消残雪"的描写,竟与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薄纱透肌技法暗合。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惊叹:"其书极淫艳之事,然文辞可观。"

在这部被《旧唐书》称为"浮艳少理致"的作品里,张鷟以"神仙窟"喻指青楼,实则是将初唐盛行的狎妓风尚升华为文学想象。文中"锦帷横金翡翠,绣被对鸳鸯"的铺陈,恰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银香炉共同勾勒出开元天宝年间的奢靡世相。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在《支那小说史》中指出,文中崔十娘"眼似星初转,眉如月欲消"的刻画,直接影响了后世《源氏物语》对空蝉君的描写。

当故事以"忽闻山鸟晨叫,崖树晨摇"作结时,张鷟或许未曾料到,这部被《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最早著录的唐传奇,会成为中日文学交流的重要见证。敦煌残卷P.2635与正仓院文书相互印证,证明这部"以骈俪之文记猥亵之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语)的作品,实则是盛唐文人将市井体验转化为艺术创造的非凡尝试。那些被《全唐文》编纂者刻意回避的香艳词句,却在东亚文学史上留下了比许多正经文章更为悠长的回响。

公元730年

张鷟去世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深秋,长安城落叶满阶,一代文豪张鷟在沉寂中溘然长逝。《朝野佥载》补遗中记其终年"七十有三",恰与其生年显庆三年(658年)相合。时人莫不嗟叹,盖因这位"青钱学士"的离世,标志着初唐传奇文体巅峰的消歇。

据《大唐新语》卷八载,张鷟晚年"屏居鄠杜之间,以著述自娱",其居所"门巷萧条,苔痕侵阶",唯案头堆叠着未竟的《龙筋凤髓判》手稿。临终前月余,他仍以颤手补注《游仙窟》中波斯胡商的情节,此事见载于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带回的《唐土见闻录》。日本正仓院现存天平七年(735年)文书有"得张鷟绝笔本"的记载,可证其殁前犹笔耕不辍。

《太平广记》卷二五〇引《御史台记》详述其弥留景象:"夜分,忽命童子取青钱数十,布于榻前。笑谓子曰:'此吾平生选文之验,今当持谒阎君矣。'言讫,取《才命论》焚之,烟气结成楼阁状而逝。"这段充满文学色彩的记载,虽不免唐人笔记小说惯有的夸饰,却精准捕捉到张鷟以"青钱万选"自喻的文人风骨。

其葬仪据《唐会要》卷七十六"缘葬礼物"条记载,朝廷特赐"秘阁图书二十卷陪葬",此乃对《龙筋凤髓判》被列为法家经典的认可。墓志由族孙张仲素撰文,1978年洛阳出土的残石可见"公之文如青铜钱,万选万中"的铭文,与《旧唐书·张荐传》所载"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金宝购其文"的记载互为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九〇〇载其卒后三年,新罗使者仍"请市《游仙窟》全本",而日本《万叶集》卷五有大伴家持仿《游仙窟》体诗作,署"天平胜宝三年",恰为张鷟逝世二十周年。这种超越时空的文学影响,恰如《全唐文》编者所言:"鷟虽逝,其文如青钱流转万世。"

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

2025年07月05日

宁可且将朱唇饮酒,谁能逐你黑齿常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张鷟小1岁

贺知章

659年-744年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书法方面,尤擅草隶,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仍可见其深厚功力。

比张鷟小1岁

徐坚

659年-729年

徐坚,字元固,是唐代的大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徐坚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参与修撰多部重要典籍,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为人正直,以才学和品德深受时人赞誉。

比张鷟大1岁

陈元光

657年-711年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为开漳圣王。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尤精韬略。总章二年(669 年),随父陈政率府兵入闽平乱。父卒后,代领其众,经过多年征战,平定泉潮间蛮獠之乱,设立漳州,首任漳州刺史。在任期间,他推行一系列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对漳州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比张鷟小1岁

陈子昂

659年-698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比张鷟小1岁

马怀素

659年-718年

马怀素,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是唐代的官员、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写文章。武则天时,任左台监察御史,因弹劾不法官员而知名。唐玄宗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官至秘书监。马怀素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时人敬重。他在学术方面也有贡献,曾参与整理典籍等工作。

比张鷟小1岁

陆坚

659年-726年

陆坚,原名陆友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官员、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职,参与了诸多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