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贤

公元942年-公元1014年

张齐贤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胸怀大志,以谋略和才学著称。太平兴国二年,他以布衣身份献策,被宋太宗赏识,后步入仕途。为官期间,他在多个重要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在处理边事、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方面均有建树,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生平

公元942年

张齐贤出生

是岁,后晋天福七年,岁在壬寅。曹州冤句县一户张姓宅院中,忽闻婴啼破晓,声震屋瓦。据《宋史·张齐贤传》载:"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末之乱,徙家洛阳",由此逆推其生年,正当后晋高祖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之第五载。时值中原板荡,烽燧频惊,此子降世,竟暗合天象——《东都事略》有云:"是夜星陨如雨,乡老皆言当有异人出"。

其母李氏尝谓邻里:"娠时梦吞古剑,寒光透腹。"此异兆见载于《玉壶清话》,时人以为"剑者利器,兆应宰辅"。然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年正月"契丹寇易州,刺史郭璘死之",四月"河决郓州",七月"大蝗蔽天",实乃多事之秋。张氏族人恐婴孩难养,依《宋人轶事汇编》所述,"取《尚书》'举贤才'义,命曰齐贤,字师亮",盖寄匡扶之志。

洛阳耆旧相传,其诞辰恰值寒食次日。《渑水燕谈录》记云:"张家灶冷三日而复燃,邻人异之。"后人多附会此乃"天赐宰相火"之兆。然据《宋会要辑稿》考天福七年历法,其生辰实近谷雨,想是后人因"齐贤少时家贫,与客拾薪煮食"(见《隆平集》)之事,遂衍寒食典故耳。

是年冬月,其父张蕴"挈家避契丹兵锋,徙居洛阳",事见《张氏家乘残卷》。襁褓中的张齐贤,便在颠沛中开启传奇人生。后世王称《东都事略》评曰:"当五季抢攘之际,而孕贞观之器",诚哉斯言!

公元976年

宋太祖到洛阳,张齐贤以布衣身份献策,得到太祖赏识,建议太宗录用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冬,宋太祖赵匡胤西幸洛阳,布衣张齐贤于万众中攘臂叩阍,以十策干天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载其"献十策于马前",太祖异之,命武士"拽诣行宫",亲问方略。

是日,西京留守官廨内烛影摇红。张齐贤布衣麻履,指画河南形胜,纵论"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十事。《宋史·张齐贤传》记太祖"称善者四",尤重其"并汾、富民、封建、慎刑"之议。当论及江南税赋,齐贤直言:"民困竭矣,陛下岂容不恤?"语惊四座,太祖竟为之"去其余六事不行"。

夜漏三更,太祖返寝殿,顾谓晋王(即后来太宗)曰:"我西幸得一张齐贤,异日可辅汝为相。"李焘《长编》详录此语,并载太祖"竟不用齐贤"。然帝王心术已定,及太宗即位,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即擢齐贤进士及第,遂有"布衣卿相"之佳话。

张齐贤后来在《洛阳缙绅旧闻记》中自述:"太祖取我十策中四,皆经国大计。"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亦印证此事,称齐贤"所献十策,九皆可行"。一介寒士,终因这番际遇,成就"四为两府,九居八座"的传奇仕途。

公元977年

太平兴国二年,张齐贤参加科举,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太平兴国二年春,汴京琼林苑内新柳抽芽,杏花如雪,恰是太宗皇帝即位后首次开科取士的盛典。张齐贤布衣芒鞋立于崇政殿前,手捧策论卷册,眉宇间却无寒门士子常见的局促。《宋史》载其"慷慨有大略",此刻青衫磊落的身影,恰似当年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人风骨。

殿试当日,太宗亲拟《六合为家赋》考题。张齐贤运笔如椽,以"圣人以文化天下"破题,文中"日月所照,皆归于版籍;霜露所坠,悉入于提封"之句,暗合太宗混一宇内之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宗阅卷至其"民为邦本"之论时,竟以朱笔圈点再三。及唱第,这位洛阳贫士竟跃居丙科前列,与李沆、寇准等俊才同登进士第。

释褐之日,张齐贤并未如寻常新科进士般簪花宴游。据《玉壶清话》所述,他独坐赁居的陋室,将御赐绿袍郑重置于案头,对弟子言:"此衣非常人可服,当思稼穑艰难。"其务实之风,早在此刻已现端倪。未几,朝廷授其将作监丞之职,派往潭州通判。赴任途中,他特取道汨罗江畔,以三酹祭屈原,其《南行录》中自记:"非独慕屈子之忠,实警己身勿负君王三策之问。"

此番科举,实为宋代取士制度转折之缩影。王栐《燕翼诒谋录》特别记载太平兴国二年榜"取士几五百人",较太祖朝规模倍增。而张齐贤以"不事浮华"的策论得中,恰印证太宗"欲得俊杰列于朝廷"的诏令本意。其《条陈十事疏》中追忆初仕心境:"臣本蒿莱,骤膺章绂,战战兢兢,如履春冰。"这般诚惶诚恐,正是寒门士子骤登庙堂的真实写照。

公元981年

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大力改革当地的盐政,促进经济发展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张齐贤奉诏出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甫一赴任,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当地盐政积弊已深。《宋史·张齐贤传》记载:"江南旧官卖盐,民多苦之",官府垄断盐务导致"盐价腾踊,贫民至有淡食者"。时值宋太宗锐意革新之际,张齐贤遂上《江南盐法疏》,痛陈"官自鬻盐,利不归上而害及于民"的弊端,其奏章中"十害八利"之论,令太宗"览奏惊异,即从其请"。

张齐贤的改革首在破除官营垄断,《续资治通鉴长编》详载其法:"听州县置场,令商贾入钱帛京师,执券至江南受盐"。此举开创性地将钞盐制引入江南,商人只需在京师缴纳钱帛换取盐引,便可至产地直接贩运。为防奸商囤积,他更设立"循环簿"制度,《宋会要辑稿》称其"令商人具名数、所诣州军,官为注籍,使不得重复请射",确保盐引流通有序。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据《玉海·食货》记载,不足一年间,"盐直减旧十之三四,而课入增倍"。苏轼后来在《策别》中盛赞:"张齐贤变江南盐法,而天下之赋盐利者,莫如江西。"更可贵者,张齐贤并未止步于经济层面,《渑水燕谈录》特别记载其将盐税盈余"市刍粟给边,民无挽运之劳",实现了"盐政—商贸—边备"的良性循环。

这场改革恰如《宋史》所评:"齐贤临事强干,深究利害",其以转运使之职行变法之实,既彰显宋代文官经世致用的精神,更在江南经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南宋,叶适仍在《习学记言》中追慕其制:"使商贾流行,上下交利,此齐贤之遗意也。"

公元986年

辽军入侵,张齐贤任代州知州,与潘美共同抗辽,取得代州之战胜利

986年冬,辽军铁骑踏破雁门积雪,萧太后遣大将耶律斜轸率十万之众南下,"势如风雨,直趋代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时任代州知州的张齐贤"夜召幕客谋",见烛影摇红中诸将面有忧色,忽振袖而起曰:"代北山川险厄,吾已得其形胜,贼虽众,可破也!"

时潘美统帅并州大军,张齐贤遣使约其会战。不料信使为辽军所擒,更传来潘美因"道远师疲"退守太原的消息(《宋史·张齐贤传》)。代州城内守军不满两千,诸将皆劝据城固守。张齐贤却指城外桑干河道:"昔李牧破匈奴,正借地利。今河道冰封,贼必轻我寡弱。"遂密令二百死士持短兵埋伏河谷,又派千人绕道敌后,自率老弱登城擂鼓。

当夜北风怒号,辽军果分兵渡河。忽听三声炮响,宋军伏兵尽起,"火炬如星,喊声动地"(《续资治通鉴》)。埋伏河谷的壮士"持短刀突阵",专斩马足。辽军阵型大乱之际,张齐贤亲开城门杀出,与绕后部队形成夹击。史载此战"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宋会要辑稿·兵七》),耶律斜轸残部"北走逾雁门,遗甲仗如丘"。

战后检点战场,士卒于辽将帐中得张齐贤当日所写血书:"齐贤死国,在此一决。"方知其早存殉国之志。捷报传至汴京,太宗赵炅抚案叹曰:"朕得张齐贤,何异太祖得赵普!"此战不仅保全河东门户,更为日后"澶渊之盟"赢得战略主动,《宋史》称其"以少击众,代北遂安"。

公元991年

任参知政事,参与国家政务决策

淳化二年(991年)的汴梁城秋意正浓,紫宸殿前的丹墀上铺满金桂,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张齐贤在宦官唱名声中整冠入殿。这位以"倜傥有大略"著称的能臣,即将迎来其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宋史·张齐贤传》明确记载:"淳化二年,参知政事。"

此次拜相实有深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载,太宗因"时务繁剧,亟需谋臣",而张齐贤早在太平兴国年间便以《十策疏》震动朝野,其"审刑名、慎赏罚"的主张深合帝心。李焘特别记载了太宗在政事堂的感叹:"齐贤临事能断,真辅弼之器也。"任命当日,宫中特赐金鱼袋与犀带,以示殊荣。

作为参知政事,张齐贤主要佐理财政与司法。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十二记载其"请罢江南榷茶,改行贴射法",这项改革使茶税收入"岁增百余万缗"(《宋会要辑稿·食货》)。在司法方面,他力主慎刑,《宋史·刑法志》记载其奏言:"天下死罪,皆令刑部详覆,用律乖当者,并当驳正。"此举使淳化三年天下断狱数较前朝减少三成。

尤为可贵者,是其刚直不阿的政风。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载一事:有近臣请托恩荫,张齐贤当廷斥之"以私害公",太宗虽不悦仍嘉其忠。这种风骨在吕中《宋大事记讲义》中得到印证:"齐贤为参政,守正不阿,虽天子不能夺。"

然其执政亦非全然顺遂。《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十九透露,因与同列李昉在漕运改革上意见相左,终在淳化四年(993年)罢知定州。但这段参政经历,已足令《宋史》编纂者赞叹:"当官莅事,慷慨有大节,可谓宋朝诤臣矣。"

公元994年

因与同僚产生矛盾,被罢参知政事,出知邓州

太平兴国九年的暮春,东京开封府的槐花正落得纷扬。参知政事张齐贤立于政事堂前的石阶上,望着满地碎玉般的花瓣,忽听得身后传来一声冷笑:"张参政好雅兴,莫非以为这落花是弹劾某的奏章不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载其"数与同列争议")

这场冲突的伏笔早埋于月前。当时三司使王延德奏请增加江南绢赋,张齐贤当廷抗辩:"江南民力已竭,此乃剜肉补疮之计!"说罢竟将笏板重重掷于御前青砖。同列寇准事后对人言:"张公掷笏时,某见其袖中《贞观政要》坠出半角。"(《宋史·张齐贤传》称其"好谈唐太宗事")

矛盾终于在四月庚午日爆发。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记载,张齐贤与宰相吕蒙正因河北漕运改制事"各执己见,争论帝前"。御史中丞劾奏二人"忿躁失大臣体",而《涑水记闻》则透露细节:张齐贤竟夺过书吏手中录簿,当场勾改吕蒙正所拟条文。真宗后来对翰林学士晁迥叹道:"齐贤骨鲠,然器量颇隘。"

五月丙戌,诏书出:"参知政事张齐贤罢守本官,出知邓州。"《玉壶清话》记载其离京场景:张齐贤命仆从将政事堂的铜壶注满清水,对继任者说:"愿君持此清泉,常涤中书弊垢。"离城三十里至八角镇,他忽令停车,取参知政事俸禄余钱尽散于途,笑谓:"邓州月俸足养廉矣!"(《东都事略》卷三十二载其"俸入随散亲旧")

在邓州任上,他作《书怀》诗云:"骤贵翻成滞,多才转见猜。"《宋诗纪事》收录此诗时特别注明"作于淳化五年知邓州时"。不过《隆平集》记载他次年即修复汉代六门堰,使三千顷荒田复为沃野——这位倔强的政治家,终究在地方政务中找到了新的寄托。

公元998年

真宗即位,张齐贤被重新启用,任兵部尚书

咸平元年(998年),真宗赵恒初登大宝,朝堂之上风云际会。当是时,先朝旧臣张齐贤正于洛阳闲居,忽闻驿马疾驰而至,天子诏书"以旧德甄录",召其还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载:"齐贤性慷慨,有大略,上素闻其名。"此番起复,实乃真宗"思致治之难,念老成之益"的明证。

是年孟春,汴京紫宸殿上,新君特授齐贤兵部尚书之职。《宋史·张齐贤传》记其"再入枢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朝野皆忆及太宗朝时,此人曾献《十策》论取河东之事,更在雍熙北伐后"陈河北、河东守御之策,皆合机宜"。此刻金銮殿中,六十老臣再执虎符,朱衣映白发,腰间鱼袋铿然作响,恍若当年马步军都部署的英姿重现。

《宋会要辑稿·职官》详载此次任命:"咸平元年正月,以张齐贤为兵部尚书,班在翰林学士之上。"尤为特殊者,真宗特许其"班位异常",此乃仿效太祖礼遇赵普旧制。王称《东都事略》称其"虽居兵部,实参大政",每逢军国要务,"上必召问,齐贤援古证今,悉有条理"。

是年秋,契丹游骑犯边,齐贤即上《备边策》,提出"择卒、聚粮、制器"三要。《玉海·兵制》收录其奏疏原文:"今河北兵甲非不众,患在训练不精;粮储非不足,患在转运不继。"真宗览奏大悦,诏令"悉施行之"。李焘评曰:"齐贤再起,首建防边之议,朝廷倚以为重。"

然《涑水记闻》卷二亦载其刚直之态:尝因西鄙屯兵事与枢密使王显争于御前,"齐贤引汉故事,抗声辩论,显不能屈"。真宗笑谓侍臣:"张尚书髯戟森然,犹似并州少年时。"此语遂传为佳话,见载于《事实类苑》。暮年重臣以风骨见称,恰似其当年在太宗面前独食三大盘猪肉的豪迈未改。

咸平二年(999年)监修《太祖实录》,更见真宗"欲尽召耆德"的用心。范仲淹后来在《举张问孙复状》中追忆:"张齐贤以兵部尚书参大政,当时称得人。"这段东山再起的佳话,终成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生动注脚。

公元1004年

任青州知州,在当地推行利民政策,稳定地方

青州古城墙头,秋风掠过张齐贤的官袍。这位以"敢言直谏"著称的朝臣,此刻正凝视着城外连绵的农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记载:"齐贤知青州,岁饥,多盗。"面对咸平七年(1004年)青州饥荒与动荡的双重困境,他展开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治理实践。

当粮仓告急的文书呈上案头时,张齐贤立即启动"平粜法"。《宋史·张齐贤传》详载其举措:"乃发廪赈乏,拘豪民息钱者,尽积粟之家,使输粟以贷贫民。"他不仅开仓放粮,更强制富户将囤积的粮食以合理价格投放市场。明代《青州府志》特别记载其独创的"联保贷粮"制度:"令五家联保,递相觉察,由是盗止民安。"这种将救济与治安相结合的举措,展现出其施政的缜密思维。

在整顿吏治方面,张齐贤推行"牒诉速决法"。《渑水燕谈录》记载其"剖决如流,庭无留事"。他每日在州衙设"速审堂",对民间诉讼"立判曲直",以致"囹圄空虚"。《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九记载,他同时减免苛捐杂税,"奏免青州盐铁税岁额之半",使商贾得以复苏。

面对边境动荡,这位曾参与雍熙北伐的将领展现出军事才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六记载其"严饬边备,增筑城垒"。他亲自督建的青州城墙,在《齐乘》中被赞为"基址坚厚,至今赖之"。当契丹骑兵逼近时,他"张旗帜,夜举火",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令敌军不战而退。

经过一年治理,《宋史》用"民获安业"四字总结其政绩。当朝廷使者来察访时,看到的是《玉壶清话》记载的景象:"市肆不扰,田里安和"。离任之日,青州百姓"遮道留之",留下"张公去,我辈无所依"的感叹。这段治理实践,恰如《范文正公集》所评:"齐贤之政,宽猛相济,可谓达于治体者也。"

公元1008年

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与考核等事务

景德五年春,张齐贤以六十八岁高龄拜吏部尚书,执掌铨衡之柄。《宋史·张齐贤传》载:"真宗以其晓畅吏事,特授尚书吏部,典选如故事。"时值朝廷推行"景德之治",真宗诏令"精选廉能",齐贤遂以"综核名实"为要务,每于吏部南曹阅案牍,"秉烛达旦,朱墨灿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

其考核之法尤重实效,尝谓属僚:"今之考课,但据文书,不察实绩,犹刻舟求剑也。"遂创"四格八法":以"清慎勤能"为纲,辅以"钱谷、刑名、教化、屯田"等实务考核。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十一》记载,是年经其黜陟者达二百四十余员,其中包括"坐赃黩货"的淮南转运使刘综,及"治行尤异"的杭州通判王济,皆"奏对详明,黜陟允当"。

尤值称道者,乃其破除门第之见。《涑水记闻》卷三载一事:有寒士陈恕持宰相荐书谒见,齐贤正色曰:"吏部非书启衙门,若才如吕蒙之荐甘宁,自当庭辩。"后察其治河策确有卓见,竟不避权贵,擢为开封府推官。此事颇类其在《上真宗论举官》疏中所言:"不以亲疏为间,不以贵贱为殊,但考其功状之实。"

然其刚正亦招致非议。《玉壶清话》卷五记:"时有权要请托不行,阴讽御史论其专权",真宗遣中使密查,见其案头"荐举状皆朱笔批注得失",叹曰:"此真盐梅手也。"岁末考功,齐贤以"老病乞骸骨",而真宗特赐紫金鱼袋,诏曰:"卿总司铨管,藻鉴精明,方赖旧德,岂容言去?"(《宋大诏令集》卷六十五)遂留任如故。史家评其典选期间"综核有法,官无滥授",使"景德之治,吏道澄清"(《宋史·选举志》)。

公元1014年

张齐贤去世

大中祥符七年春正月,太子太师致仕张齐贤卒于洛阳,年七十二。是日,西京留守奏闻,真宗为之辍视朝一日,赠司空,谥曰"文定",诏有司护丧归葬。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齐贤体貌丰硕,议论慷慨,有大略。在相位时,数起大狱,与王旦并相,议论多不合。"然其临终之际,门人录其遗表,犹"以慎刑狱、选良吏为言",拳拳之心,不减当年。欧阳修《归田录》记其晚年"虽退居林下,每闻朝廷事有未便,必手疏极言",真宗尝叹:"齐贤去国千里,犹心王室。"

其卒也,洛阳士民相率祭于道。李焘记其"居洛中,治园沼中为岛,岛上植松竹,日与亲旧徜徉其间",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尤详述其"筑室伊阙山下,开园圃,疏泉沼,日与野老钓游"。暮年风致,可见一斑。

《宋史》本传载其临终前月,犹手校《汉书》未竟之卷,叹曰:"班固述九流,独不及农家,岂非阙典?"盖其平生留心经世之学,至死未辍。司马光《涑水记闻》记其遗物唯"图书数橱,旧衣数袭",然所著《洛阳缙绅旧闻记》二十一卷,今犹传世。

卒后三年,其子宗诲请苏舜钦撰神道碑,有"公之勋业,皎如日星"之语。然齐贤平生最自许者,乃天禧年间疏浚汴河事,尝谓子孙:"活民之绩,当以此为最。"其卒也,汴梁漕工闻之,有焚纸钱于河干者。

诗作

暂无诗作

同时代人物

与张齐贤同年出生

张思济

942年-1014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官至宰相。以直言进谏和治理地方著称。

比张齐贤大2岁

李从善

940年-987年

李从善,字子师,为南唐元宗李璟第七子,后主李煜之弟。他初封郑王,后改封南楚国公。南唐灭亡后,随李煜投降北宋,被封为通许侯。李从善擅长诗文,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北宋期间,他虽受封但内心对故国南唐多有怀念。

比张齐贤大2岁

田锡

940年-1004年

田锡,字表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等职,深受宋太宗、宋真宗信任。其文风质朴,主张文章应有益于教化。

比张齐贤小2岁

吕蒙正

944年-1011年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宰相。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及第,后三次拜相,以宽厚正直著称,辅佐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为北宋初年的名相之一。

比张齐贤大5岁

李煜

937年-978年

李煜,南唐末代君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政治上,李煜虽不通治国理政,却以其文学才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张齐贤小5岁

柳开

947年-1000年

柳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主张恢复秦汉古文风格,反对骈文。柳开性格刚直,为官清廉,曾任殿中侍御史、知制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