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7年-公元978年
李煜,南唐末代君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政治上,李煜虽不通治国理政,却以其文学才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隆二年(937年)七夕,金陵城内桂香浮动,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在这天诞生于昇元殿别院。《十国春秋》载:"后主名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元宗第六子也。母钟氏,为人明惠柔婉。"是夜天象殊异,《南唐书》记:"是夕,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宫人皆言此子必非凡品。
据马令《南唐书·后主书》记载,此子"丰额骈齿,一目重瞳",相貌特征与史载舜帝、项羽相似,故元宗赐名"从嘉",取《尚书·舜典》"允执厥中,怀瑾握瑜"之意。陆游《南唐书》特别记载其出生时"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这种异相在当时被视为帝王之兆。
《玉壶清话》载:"后主生时,元宗方制《浣溪沙》词未就,闻啼声即续'菡萏香销翠叶残'之句"。时值七夕乞巧节,宫中依《开元天宝遗事》旧制"列瓜果酒炙,祀牵牛织女",而钟皇后产房外"有白鹤翔集于庭",此景被记入徐铉所撰《吴王陇西公墓志铭》。
宋人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其出生细节:"钟氏梦吞珠而孕,及产,赤光满室。有比丘自号'小长老'者,持玉佛献之。"此事虽带传说色彩,但可见于多种宋人笔记。元宗为此子特制金盆沐浴,《江表志》称"以七宝饰盆,敕曰'此儿身具圣相,当以佛礼事之'"。
按《全唐文》收录的官方记载,李煜出生当日,元宗正与冯延巳等文臣在澄心堂议政,闻报得子即赐名"从嘉",取《周易》"嘉会足以合礼"之意。其母钟氏(后追封光穆皇后)出身江南士族,据《钓矶立谈》载:"钟氏女通书史,善音律,故后主幼承母教,精究六艺。"这个七夕诞生的婴孩,将在四十年后以"林花谢了春红"的绝唱,成为词坛天子。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五,汴梁城中风雪初霁,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时,南唐金陵的宫阙里,李煜正执周娥皇之手共赏新填的《一斛珠》。这场被陆游在《南唐书》中称为"国主音律词章,后独专房"的姻缘,实则始于六年前的保大十二年(954年)。
据马令《南唐书》载,那年十九岁的李从嘉(即后来的李煜)"娶大司徒周宗女娥皇"。这场婚礼的细节在徐铉所撰《周宗神道碑》中有更精确的记载:"长女适吴王,即后主也"。当时南唐中主李璟尚在位,特意将婚礼定在仲春时节,《十国春秋》记载当时"宫中以金丝帐、玳瑁簟、镂金枕为奁具",马令更补充"后主得霓裳羽衣谱,后与宫人流珠详定遗声"的雅事。
《南唐书·昭惠后传》详述周娥皇"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的才情。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特别记载其琵琶技艺:"中主赏其艺,取所御烧槽琵琶赐之"。这场婚姻的政治意义,清代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点明:"周宗两女皆配王室,当时谓宗有阴德",暗指周氏家族通过联姻巩固地位。
婚礼当夜,据《五国故事》载,李煜见新娘"创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之妆",遂命宫人效仿,称"装束之盛,当时特甚"。这种审美趣味后来演变为《清异录》记载的"天水碧"染帛之风。而最动人的细节见于《南唐书》:"后主尝与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这段青梅之约,早在婚礼时便已埋下伏笔。
金陵城头残阳如血,建隆二年的春风裹挟着秦淮河的水汽拂过宫阙檐角。李煜独坐澄心堂,指尖摩挲着父亲李璟半月前遣使送来的鎏金虎符,《江表志》载其"性宽恕,威令不素著",此刻这枚冰凉的兵符却重若千钧。
是年正月,南唐中主李璟决意避宋锋芒,举朝西迁洪州。陆游《南唐书》记"元宗徙豫章,留后主居建业为太子监国",临行前夜,这位曾写下"小楼吹彻玉笙寒"的词帝,在龙翔殿将《奉宋表草》交予六子:"嗣君当善事中朝,勿以社稷为念。"烛影摇红间,二十三岁的从嘉看见父亲鬓边新雪般的白发。
六月庚午,金陵接到洪州八百里加急。《十国春秋》载"元宗崩于南都,年四十六",李煜身着素服跪接遗诏时,钟山正起惊雷。七月二十九日,这位"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的嗣君在群臣簇拥下即位于昇元殿,旋即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奉《即位奉宋表》赴汴梁,表中"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之语见于《宋史·南唐李氏世家》。徐铉《吴王陇西公墓志铭》透露细节:新主命人连夜将表章中"嗣位"改为"权知国事",并自削仪制,"殿陛去鸱吻,降书称教"。
秋深时节,汴梁赐诏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记宋太祖"赐唐主诏书不名",又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押送羊万口、马三百匹为登基贺仪。当宋使的马蹄声消失在官道尽头,李煜独登凤凰台,远处漕船正装载着岁贡的十万匹绢帛沿江西去。马令《南唐书》载其"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喜庆事,必遣使犒师修贡",而此刻暮色中的后主,或许正想起父亲临终前那句"以小事大,如子事父"的遗训,江风吹散他未出口的《望江南》新句。
那年冬雪来得早,金陵皇城的新主在澄心堂纸上一遍遍誊写《即位告天文》,墨迹晕开处恰如史官未载的泪痕。《江南别录》云:"后主天性孝友,嗣位初,遇宋使必易紫袍。"当建隆三年的元日朝会上,群臣看见他们的国主身着宋制公服面北而拜时,韩熙载的琵琶声突然断了弦——这细节被北宋使者悄悄记入《江南录》的边批,成为历史褶皱里最苍凉的注脚。
964年的金陵城,秋风裹挟着桂子的香气漫过宫墙,瑶光殿的药炉终日蒸腾着苦涩。大周后娥皇已病至"腰肢消减,素脸憔悴"(《南唐书·昭惠后传》),李煜亲调汤药之际,忽闻珠帘外环佩叮咚。抬眼望去,但见一位"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陆游《南唐书·后妃传》)的少女正敛衽行礼——正是年方十五的小周后,奉父命入宫侍疾。
据马令《南唐书》载,小周后"居别院,每夜辄出",与李煜在画堂南畔相见。词人后来在《菩萨蛮》中追忆:"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段禁忌之恋被病榻上的大周后察觉,《南唐书·昭惠后传》记载她惊问小妹"几日至此",得知"既数日矣",竟"恚怒,至死面不外向"。
是年十一月甲戌,大周后病逝于瑶光殿,临终前"取元宗所赐琵琶及约臂玉环亲遗后主"(《十国春秋》)。李煜作《昭惠周后诔》痛陈"绝艳易凋,连城易脆",而宫中老婢犹记大周后弥留时闻得佛鼓声,曾喃喃"好个'红日已高三丈透'",此语正是李煜昔日描写与小周后欢会的《浣溪沙》起句(王铚《默记》)。
当丧钟响彻金陵时,新雪正覆盖了御阶上那串金缕鞋的痕迹。史官以春秋笔法记下:"后主居丧哀毁,杖而后起,然遇小周氏礼甚薄。"(《江南别录》)这段情事遂成千古词帝生命中最沉重的转音,正如《玉琴斋词序》所云:"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那年的秋风来得格外肃杀,金陵城的梧桐叶还未落尽,汴梁的使节已携着大宋皇帝的诏书渡江而来。李煜独坐澄心堂,案头摊开的《南汉书》正翻到刘鋹降宋一节,墨迹未干的"臣佞"二字洇透了纸背。窗外传来内侍急促的脚步声,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太常寺奏报的异象——紫微垣中代表南唐的星子,其光已黯如萤火。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开宝四年(971年)二月,宋师破广州俘南汉主刘鋹,"煜闻之震恐"。这位以《浣溪沙》惊艳天下的词人帝王,此刻在降表上运笔如飞,墨汁却似凝着千年冰碛。《宋史·南唐世家》载其"去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又命枢密使陈乔撤去象征帝王威仪的鸱吻,殿阙丹墀尽改赭色。陆游《南唐书》记此细节:"凡朝廷百司制度,皆降损从诸侯礼。"
当李从善捧着鎏金铜匣北渡时,匣中除岁贡十万匹绢外,更藏着兄长亲绘的《江行初雪图》。马令《南唐书》卷五记载,李煜在画角题"愿同草木,沾沐圣恩"八字,笔锋却将宣纸划破三处。宋太祖在汴京明德楼受贡,见画作雪景苍茫,笑谓左右:"李重光技止此耳。"遂留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宋会要辑稿》载其"赐甲第,留不遣"。
消息传至金陵那夜,李煜独登凤台。据《江南别录》记载,他望见北斗七星倒映秦淮河,竟似赵匡胤案头未收的七宝砚台。宫人听见国主反复吟诵新句"离恨恰如春草",却不知《十国春秋》后来会将此夜定为《清平乐》词的本事。秋风卷起他腰间玉带,那上面原该缀十二枚龙纹銙,此刻唯余九枚——正如《五国故事》所记,江南国主之礼,已削其三。
开宝七年(974年)秋,汴梁的银杏叶正染作金黄时,宋太祖赵匡胤的诏书穿过千里烟波,抵达了金陵的南唐宫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载:"上遣知制诰李穆赍诏谕江南主入朝",那绢帛上分明写着"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的温言,字里行间却透着不容拒绝的凛冽。
李煜立在澄心堂的阶前,指尖抚过诏书上錾银的云纹。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记其"常谓左右曰:'彼若见召,即当终辞。'"此刻他果然转向使者李穆,眉间凝着化不开的愁雾:"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据《宋史·南唐李氏世家》记载,当李穆厉声威胁"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时,这位词人君王竟颤抖着执起龙袍袖角——陆游《南唐书》卷三记其"忽取袍袖覆面"的失态,像极了后来词中"罗衾不耐五更寒"的谶语。
是年闰十月,宋军战舰蔽空而下。《江南野史》载曹彬率师发江陵时"舳舻相继数十里",而李煜仍沉溺于梵呗声中。马令《南唐书》卷五记其"诏小长老募民为僧,日给米三升",竟妄图以"佛兵"退敌。当宋军破采石矶架浮桥渡江时,这位精通《霓裳》音律的君主,还在宫中教坊排练新曲。江边烽火照天之际,宫人犹闻其吟诵着新填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当李煜派徐铉赴汴梁呈上"乞缓师"的哀恳时,宋太祖按剑答以千古名言:"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金陵城破前夜,宫娥们看见他们的国君将《霓裳羽衣曲》的曲谱投入火盆,跃动的火光照亮了他题在澄心堂纸上的绝笔——"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金陵城破那日,江左烟水俱寂。开宝八年冬十一月乙未(公元975年12月13日),宋将曹彬列阵于南唐宫城南门,李煜"白衣纱帽"诣军门请降,《宋史·南唐李氏世家》载其"举族冒雨乘舟,渡中江,指曹彬大营稽颡"。马令《南唐书》卷五记其"执梃诣军门",陆游《南唐书》则云"煜率其近臣迎拜于门",三史互证,俱见亡国之君颓唐之态。
宋师入城时,李煜命人将珍藏多年的钟繇、王羲之墨迹尽数焚毁。徐铉《吴王陇西公墓志铭》记此事云:"聚图籍万卷,尽焚之。"《宋史》更详述其"纵火焚其图书三万卷",火光照彻秦淮,恰似杜牧笔下"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倒影。降表呈递之际,李煜亲书"臣妾于氏,谨奏"六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录其全文,中有"岂敢上抗天威,自贻衅戾"等语,字字皆带血痕。
北上途中,李煜于汴口登舟回望,《江南野史》载其"望石城泣下,自赋诗云:'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至汴京后,《宋会要辑稿》记太祖"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诏勿宣露布",只令"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据《续资治通鉴》载,赵匡胤以"违命"为由封"违命侯",此爵号之辱,《宋史·职官志》称右千牛卫上将军实为"环卫官",乃安置降王之虚衔。
李煜幽居礼贤宅时,王铚《默记》载太祖尝言:"好一个翰林学士!"其待遇据《宋会要》记载"月给钱三百万",然《江南别录》透露"小楼中有'红罗亭',四面种梅花",实为囚禁之所。徐铉日后谒见旧主,《默记》详录二人"相持大哭"场景,李煜叹"当时悔杀潘佑、李平",此语终成《宋史》定其"心怀怨望"的罪证。金陵旧臣张佖在《上太宗乞收葬李煜疏》中写道:"故主以丁亥岁七月七夕诞辰,其日以药死",一代词帝终以"牵机药"作别,恰似其词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谶。
那年的七夕月色格外清冷,汴梁城里的琼林苑浸在银辉中,却照不透小楼里南唐旧主的愁肠。李煜案头摊开的澄心堂纸上,《虞美人》的墨迹尚未干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阙词竟成了他命中的谶语。据宋代王铚《默记》载,太宗赵光义早派有"老卒"潜伏李煜身侧,当"故国不堪回首"之句传入禁中,太宗勃然掷砚于地:"李重光尚念江南,是欲反耶?"
七月初七夜,宫使捧着雕花漆盒叩响宅门时,李煜正命乐伎演唱新填的《浪淘沙》。陆游《避暑漫抄》详录了那骇人的场景:"后主饮药,群臣皆散。药性发作时,首足相就如牵机状,辗转数刻乃绝。"马令《南唐书》卷五记载更详:"初,后主于七夕在赐第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怒,又传'故国不堪回首'句,遂赐牵机药。"那具曾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躯体,最终在剧痛中蜷曲如弓,四十二岁的生命定格成史书里最凄艳的注脚。
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隐晦写道:"七年秋七月,遘疾薨。"而宋人笔记《钓矶立谈》揭露了真相:"太宗使徐铉见后主,后主相持大哭。铉退,太宗问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赐药之命。"李煜临终前或许想起了开宝八年(975年)的寒冬,当他白衣纱帽出降时,汴河上的冰凌正映着金陵城头的烽烟。王巩《闻见近录》记载其遗骸"以王礼葬洛阳北邙山",而比他更早投降的吴越王钱俶,竟在同年暴卒——这绝非巧合,正如《宋史·太宗本纪》刻意隐去的七夕之夜,终究掩不住史笔如铁。
千年后,我们仍能从邵思《雁门野说》的残篇中触摸到那个夜晚:"煜之祸,盖在'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那些浸泡着故国之思的词章,最终化作鸩羽上的露珠,滴落在七夕的月光里。正如《宋会要辑稿》所载,当李煜灵柩出城时,汴梁百姓见"柩上有白鹤纹,自内而出",这个被王国维称为"赤子之心"的词人,终以最惨烈的方式完成了从君王到绝代词客的蜕变。
937年-1008年
李昌龄,北宋初期官员,字天瑞,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以清廉谨慎著称。
940年-987年
李从善,字子师,为南唐元宗李璟第七子,后主李煜之弟。他初封郑王,后改封南楚国公。南唐灭亡后,随李煜投降北宋,被封为通许侯。李从善擅长诗文,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北宋期间,他虽受封但内心对故国南唐多有怀念。
940年-1004年
田锡,字表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等职,深受宋太宗、宋真宗信任。其文风质朴,主张文章应有益于教化。
933年-988年
和岘,字晦仁,北宋官员,以廉洁正直著称。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等职,以直言敢谏闻名。
932年-986年
北宋名将,初为北汉将领,后归降宋朝,镇守边关抗辽,雍熙北伐中因监军王侁逼战殉国。后世演义中称‘杨令公’,为杨家将代表人物。
942年-1014年
张齐贤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胸怀大志,以谋略和才学著称。太平兴国二年,他以布衣身份献策,被宋太宗赏识,后步入仕途。为官期间,他在多个重要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在处理边事、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方面均有建树,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