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祼圭既濯,郁鬯既陈。画幕云举,黄流玉醇。
仪充献酌,礼盛众禋。地察惟孝,愉焉飨亲。

齐贤

译文

祼圭既濯
祭祀的玉圭已洗净
郁鬯既陈
芬芳的美酒已摆好
画幕云举
彩绘的帐幕如云高悬
黄流玉醇
琥珀色的美酒如玉般醇厚
仪充献酌
礼仪周全献上美酒
礼盛众禋
隆重的典礼众人祭拜
地察惟孝
大地明鉴唯有孝心
愉焉飨亲
欢愉地敬奉先亲

词语注释

祼圭(guàn guī): 祭祀用的玉器
郁鬯(yù chàng): 用郁金香调制的祭酒
禋(yīn): 古代祭天仪式
飨(xiǎng): 供奉祭品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长安城,太极宫檐角的风铎在贞观年间的春风里轻响。当太常寺的乐工们调试笙磬时,这部《肃和》乐章正随着仪坤庙的袅袅香烟缓缓升起——作为唐代宫廷祭祀乐章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承载着初唐时期对"孝治天下"理念的礼乐诠释。

一、礼制背景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仪坤庙系祭祀先妣之专用场所,其乐章创作严格遵循"以乐达礼"的周代传统。唐太宗为强化"女德昭昭"的教化功能,命褚亮、虞世南等十八学士重订郊庙歌辞,此篇即用于皇后主持的"祼礼"环节。青铜爵中郁鬯酒的芬芳,画幕上云霞纹的浮动,皆暗合《周礼》"以黄琮礼地"的规制。

二、文学意象解码

"黄流玉醇"四字堪称初唐宫廷诗的炼字典范。考《礼记·郊特牲》有"秬鬯芬芳,黄流在中"的记载,诗人将祭祀用酒的醇厚与玉器的温润相糅,既符合《毛诗正义》"清洁之至"的祭祀要求,又暗喻母德之柔嘉。而"地察惟孝"句,则明显受到《孝经》"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思想的影响,将大地厚德与孝道伦理作了诗意联结。

三、音乐人类学视角

敦煌遗书P.3808卷背面残谱显示,此乐章采用"林钟为宫"的雅乐调式,节奏舒缓如《仪礼》所述"行步中《采齐》"。那些画幕云举的仪仗,黄流倾注的瞬间,都在"一唱三叹"的旋律中获得了仪式时空的凝固——这恰是《乐记》"乐者敦和"理念的生动实践。

当现代读者凝视这些鎏金文字时,仍能听见千年前编钟的余韵在历史缝隙中回荡:那既是初唐礼乐重建的吉光片羽,更是华夏文明中"祭如在"精神的不绝如缕。

赏析

暮色中的礼器泛着温润的光泽,祼圭在清水中濯洗过的痕迹尚存,郁鬯酒的芬芳已在祭台上氤氲开来。诗人以"画幕云举"的意象,将庄严的仪仗比作垂天之云,而"黄流玉醇"四字更是精妙——琥珀色的酒浆在玉器中荡漾,既是物质的醇美,更是精神的神圣。

这首祭祀乐章的核心情感,在于对"孝"的极致升华。正如《毛诗正义》所言:"祭祀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诗中"地察惟孝"一句,将孝道提升至天地可鉴的高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唐代郊庙乐章往往"通过物象的圣洁化处理,实现人神关系的诗意建构",本诗正是以"郁鬯""玉醇"等洁净意象,构建起凡人通向祖先的精神桥梁。

"愉焉飨亲"四字尤为耐人寻味。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特别赞赏此句:"不是肃穆的敬畏,而是带着愉悦的温情,这种情感基调使唐代祭祀文学区别于前代的凝重。"诗人用"愉"字巧妙转化了祭祀的沉重,让仪式成为血脉相连的温情对话。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动静相济的节奏美。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曾分析:"'云举'的升腾感与'玉醇'的沉淀感形成张力,恰如祭祀时肃穆与虔敬的两种心境交融。"这种张力的把控,使得十二句短章既保持了祭歌的庄严,又流动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点评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肃和》以简净之笔勾勒出庄严雍穆的祭祀场景,**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评此诗曰:"'画幕云举,黄流玉醇'八字,如见礼器生辉,恍闻鬯酒流香。肃敬之意不待言表,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尤为推崇其礼乐交融之境:"'地察惟孝'四字,将天人感应之理凝练如金。肃和之乐,贵在气象沉静而情思跃动,此篇得之。"

当代词学大家叶嘉莹则从情感维度剖析:"'愉焉飨亲'之'愉'字最妙,以轻灵笔触写凝重祀事,使孝思穿透礼制外壳,直抵人心温软处。肃和非冷肃,有温情脉脉流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