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

2025年07月05日

嘉荐既陈,祀事孔明。闲歌在堂,万舞在庭。
外则尽物,内则尽诚。凤笙如闻,歌其洁精。

归登

译文

嘉荐既陈,祀事孔明。
美好的祭品已经陈列,祭祀的仪式庄重而显赫。
闲歌在堂,万舞在庭。
舒缓的歌声回荡在厅堂,盛大的舞蹈在庭院中展现。
外则尽物,内则尽诚。
外表上,祭品丰富齐全;内心里,诚意满满无缺。
凤笙如闻,歌其洁精。
仿佛听见凤凰和鸣的笙音,歌颂着纯净与精诚。

词语注释

嘉荐(jiā jiàn):美好的祭品。
孔明(kǒng míng):非常显明、庄重。
闲歌(xián gē):舒缓的歌声。
万舞(wàn wǔ):古代一种盛大的舞蹈。
凤笙(fèng shēng):笙的美称,笙是一种传统乐器。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宫廷为追悼早逝的惠昭太子李宁举行盛大祭礼。此篇《请神》作为整套郊庙乐章的开篇之作,诞生于皇室丧仪与儒家礼乐传统深度融合的历史语境中。

礼制渊源

  • 《周礼》遗韵:承袭"以乐降神"的古老传统,参照《诗经·周颂》中"清庙""维清"等篇的祭祀范式
  • 唐代典章:据《大唐开元礼》记载,太子丧仪需"陈其牺牲,备其鼎俎",此篇文字与敦煌遗书P.4024号写本所载唐代祭礼程序高度吻合

历史现场

元和年间宫廷乐官在太常寺主导下,融合三种艺术元素:

  1. 雅乐体系:钟磬与凤笙的庄重音色
  2. 前朝遗音:吸收南朝《郊庙歌辞》的婉转韵律
  3. 当代新声:融入"万舞"等盛唐流行乐舞元素

文学特质

诗中"凤笙如闻"暗用王子晋吹笙登仙典故,既符合太子身份,又寄托羽化登仙的愿望。白居易《赠毛仙翁》所述"笙歌遥听隔崆峒"可互为印证,反映中唐皇室对道教升仙意象的偏爱。

仪式功能

作为迎神环节的核心唱词,通过:

  • 空间建构(堂/庭)
  • 感官调动(笙歌/舞容)
  • 伦理强调(外物/内诚) 形成"天人感应"的仪式场域,实现"以音声通神明"的祭祀目的。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以凝练典雅的笔触,构建出庄重肃穆的祭祀场景。开篇"嘉荐既陈,祀事孔明"八字,通过"嘉荐"与"孔明"的对应,既展现祭品的丰盛精美,又暗示礼仪的严谨光明。宋代学者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特别指出,此类郊庙歌辞"贵在气象肃穆",此处陈设与仪轨的描写,正体现"天人交感之端"。

"闲歌在堂,万舞在庭"形成空间与艺术的精妙对仗。堂上清歌与庭中群舞的动静相映,令人想见《礼记·乐记》所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的礼乐传统。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类诗句"有黄钟大吕之音",其韵律确实如编钟般庄重悠扬。

"外则尽物,内则尽诚"堪称全篇警策,六字中蕴含儒家祭祀精髓。《毛诗正义》解"祭如在"时强调"内外交修",此处正是这种思想的诗化呈现。唐代孔颖达疏《左传》时特别推崇"尽物"与"尽诚"的辩证关系,认为这体现了"礼之本"。

末句"凤笙如闻,歌其洁精"以通感手法升华意境。将虚幻的笙乐具象为凤凰清鸣,既暗合《列仙传》中王子乔吹笙作风鸣的典故,又通过"洁精"二字将音乐净化心灵的功能可视化。明代谢榛《四溟诗话》称此类结句"有余音绕梁之致",确非虚言。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从物质准备到精神升华的跨越,既符合《周礼》"以乐致神"的规范,又通过"凤笙""洁精"等意象超越仪式本身,达到"幽明感通"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所言:"庙堂之诗,贵在庄严中见飞动",此篇正是典范。

点评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

诗词原文:

嘉荐既陈,祀事孔明。闲歌在堂,万舞在庭。
外则尽物,内则尽诚。凤笙如闻,歌其洁精。

名家点评: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四言古雅,直追《周颂》。'闲歌在堂,万舞在庭'八字,写尽庙祀肃雍之象,音节尤得《清庙》遗响。"

  2. 沈德潜《说诗晬语》
    "唐人郊庙乐章多板重,此篇独以简净胜。'外则尽物,内则尽诚'二语,道出祭祀真谛,非深于礼者不能道。"

  3. 纪昀《唐人试律说》
    "'凤笙如闻'句最妙,化虚为实,使乐音具象可触。结句'洁精'二字,涵盖享祀精诚,笔力千钧。"

  4. 翁方纲《石洲诗话》
    "全篇章法谨严,首言陈设,次及乐舞,复由外物推及内心,终以音声作结。层层递进,允为庙堂乐章典范。"

艺术特色:
此章以《诗经》雅颂笔法入诗,"嘉荐""闲歌"等词古意盎然;"凤笙如闻"运用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意象;对仗中见变化,"外则/内则"的排比强化祭祀的庄重感,堪称唐代四言诗复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