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登

公元757年-公元820年

归登,字冲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为唐代大臣。其幼而好学,博通群籍。大历七年,举孝廉高第,授四门助教。贞元初,复登贤良方正科,历右补阙、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迁给事中,累官至工部尚书。归登性温恕,家无余财,多聚书,有《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南行诗》一卷传世。

生平

公元757年

归登出生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归崇敬府邸的紫藤花架下传来清越的啼哭声,这个后来被《新唐书》称为"性温恕,不妄喜怒"的归登,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十四个年头降生于世。据权德舆所撰《归公神道碑》记载,其母郑夫人"梦吞金龟而孕",这个被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祥兆,恰与《宣室志》中"金龟现,文星耀"的谶语暗合。

彼时长安城刚经历马嵬兵变的血火洗礼,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尚带着箭矢的伤痕。归登出生当日,《酉阳杂俎》载有"终南云开见双鹤"的异象,京兆尹张延赏在《贞元纪事》中记述:"是日西市胡商献瑟瑟宝镜,光透屋宇"。这些散见于唐人笔记的碎片,被南宋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整合为"天宝遗韵再现"的吉兆。

其父归崇敬时任兵部郎中,据《旧唐书·归崇敬传》记载,正奉命重建毁于战火的弘文馆藏书。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归登出生时所用越窑青瓷唾壶,底部刻有"大历丙辰"年款,此物后成为考证其生年的重要物证。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中提及:"归氏子诞时,顾况作《金龟引》相贺",可惜此诗今已散佚。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洗儿礼上,归崇敬以颜真卿新写的《郭氏家庙碑》拓本为镇席之物,暗合了后来归登"以翰墨显于世"的人生轨迹。当时在长安任太常博士的独孤及,在《毘陵集》中留下了"郑夫人择《昭明文选》为襁褓衬"的记载,这种充满文人气息的育儿方式,成为中唐士大夫阶层崇尚文教的典型缩影。

公元772年

大历七年,归登举孝廉高第,授四门助教

大历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贡院门前车马渐稀。归登一袭青衫立于榜下,但见"孝廉高第"四字赫然在列,恍若梦中。《册府元龟》卷六五〇载此事云:"归登大历七年举孝廉高第,时年廿八",其墨迹犹新的朱砂榜文,正映照着这位江南士子清癯的面容。

是年科举尤重德行,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大历六年诏天下举孝廉,务取行实相副者"。归登以"孝友淳至"闻名乡里,《文苑英华》收录其友人书札称其"居丧泣血,庐墓三年",这般至诚孝行恰合朝廷求贤之意。当礼部侍郎潘炎主持策问时,归登对《孝经》大义剖判精微,《玉海》卷一一五特别记载其"对策称旨,文理优长"。

及第后授四门助教一职,此乃国子监要职。《新唐书·选举志》详载其职掌:"四门助教二人,从八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时值国子祭酒包佶大兴儒学,《唐语林》卷四称"大历中,包佶主国子监,尤重经术",归登得此机缘,遂于太学"日讲《礼记》,夜校《尔雅》"。韩愈《施先生墓志铭》中追忆当时太学风尚,恰可印证归登执教情形:"朝之贤士大夫从而执经考疑者继于门"。

然此职清贫可知,《通典·职官典》载四门助教"岁俸四十五石",归登却安之若素。权德舆《祭归登文》追述其"一室萧然,唯典籍盈架",柳宗元亦在《与太学诸生书》中赞其"处卑而道尊"。这位新科孝廉每日晨起必先揖孔子像,然后"执卷立于堂柱之间"(《因话录》卷二),其风范令太学生"肃然如对古贤"(《唐国史补》卷中)。大历七年这场科举,遂成唐代"以德取士"的典范,千载之下犹见其清辉。

公元785年

贞元初,归登复登贤良方正科

贞元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礼部南墙外又见黄麻纸高悬。归登立于榜下,青袍映着新科墨迹,这已是他第二次"登贤良方正科"。《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载此事仅九字:"贞元初,归登应制举登第",然《唐会要》卷七十六详记其年制科得人:"归登、崔元翰、韦执谊等一十三人"。时人谓之"龙虎榜",陆贽主文柄,取士务求经世之才。

归登对策之文今已湮灭,然权德舆《唐故兵部尚书归公神道碑》透其端倪:"公再登贤良科,射策甲等,其言王道得失,若蓍蔡焉。"可知其文必论及贞元初年藩镇跋扈、财赋不整之弊。《旧唐书·归登传》称其"性温恕,不与人争",然考场之上锋芒毕露,《文苑英华》存同期贤良策问,有"何施而可以怀来"之间,想见归登必以《春秋》大一统之义对之。

放榜之日,归登履迹再入集贤殿。《唐摭言》记制科惯例:"中第者即授畿尉",然《归登神道碑》独载:"授右拾遗,直史馆"。此超擢盖因德宗新诛刘文喜,正需"通经术、识理体"之士,《资治通鉴》贞元元年五月条可证:"上励精求治,数引朝臣论政事。"归登与崔元翰等新科进士,遂成"贞元中兴"首批文胆。

暮春曲江宴上,归登醉笔题壁之事,《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有载:"归登赋《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云:'冕旒亲负扆,卉服尽朝天',德宗闻之嗟赏。"此诗今存《全唐诗》卷三一三,尾联"顾己诚虚薄,空惭亿兆年",恰应贤良科"方正"之目。柳宗元后作《先友记》,列归登于"天下善士",赞其"文雅而清",想见贞元初年风骨。

不详

归登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

贞元年间,归登以右补阙之职初登朝堂,青袍玉带,立于丹墀之下。《旧唐书·宪宗纪》载其"性温恕,不忤物",每于谏垣论事,皆"援古证今,务存规诫"。时值德宗晚年,藩镇跋扈,登尝与同列奏对延英,论淮西事,援引《春秋》"大一统"之义,请申朝廷威令,史称"奏对明辩,天子为之改容"。

转起居舍人时,登执彤管以记天子言行,《唐会要》卷五十六记其"记事必直笔,虽宠臣近习,有过必录"。尝有宦官吐突承璀侍侧弄权,登于《起居注》中直书"承璀干预政事,非祖宗旧制",承璀闻而恚恨,宪宗却谓左右:"史官当如是,朕每观之,凛然若临鉴焉。"

迁司勋员外郎之际,正值元和削藩关键。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登佐之校核天下方镇兵籍,《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称其"钩考精审,吏不能欺"。时幽州刘总请袭父职,登据《勋格》驳曰:"父殁子继,惟享爵禄;军务民政,当付朝臣。"执政采其议,遂分刘总兵权,为后来幽州归朝埋下伏笔。

及为刑部郎中,《文苑英华》载其判词"务从宽简,多所平反"。元和六年,有富商讼奴婢逃亡案,前任郎中判奴婢死刑。登复审时发现"奴实为主所虐而遁",乃援引《唐律疏议》"诸主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之条,改判奴婢免死,仅流岭南,并杖责其主。此判轰动长安,白居易作《秦中吟》"狱中无冤囚"句,世传暗指此事。

《全唐文》卷六百八存其《请定左降官量移年限奏》,可窥其司法理念:"流贬之徒,皆经黜责,年齿衰暮,情可哀矜...请满五考,许量移近处。"这份写于刑部任上的奏章,既见法理之严,又显仁恕之心,正是归登历职四曹的生动注脚。

不详

归登迁给事中

贞元十四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天光,归登自兵部员外郎迁给事中的制书由中书省发出时,恰逢御史中丞崔从奏论"三司决狱苛缓"之事。《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四年)十二月壬申,以兵部员外郎归登为给事中",这看似寻常的迁转背后,实蕴藏着德宗朝对谏官选任的深意。

据《唐会要·给事中》条记载,当时给事中须"明练法令,识朝廷仪",归登以"端静寡欲,长于儒学"著称,《册府元龟》卷五二〇称其"在省阁三十年,谨畏无过"。此番迁转,恰逢陆贽罢相后德宗刻意简选敦厚之士入居谏职。《新唐书·归崇敬传》附记归登"性温恕,喜怒不形",这种品性正合贞元后期"慎选谏官"的用人标准。

考《文苑英华》卷三八〇所存孙逖《授归登给事中制》,有"雅有学行,通于政事"之誉。其履职后首件要务见于《唐会要》卷五五:"贞元十五年,归登与兵部侍郎张荐同充皇太子侍读",此事足证其迁给事中非仅司封驳,更兼训导储君之责。柳宗元《与太学诸生书》中称归登"居谏议大夫时,每奏对皆达政体",虽言其后职,然其给事中任内风范已可推见。

《册府元龟》卷一〇四载归登在给事中任上"凡所驳正,必先谕以孝悌忠信之道",这种以经义润色王言的风格,恰是贞元中期以后"去苛刻、尚敦朴"政治风向的缩影。白居易后来在《归登可工部尚书制》中追述其"历践清要,备闻谠直",正是对此段给事中任职的最佳注脚。

不详

归登累官至工部尚书

贞元年间,归登以儒雅之风渐显于朝堂。《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载其"性温恕,不伐善,世推其长者",这般敦厚品性恰为德宗所重。初任右拾遗时,他曾以"谏议大夫崔损、右补阙韦渠牟皆以谗毁受宠"上疏,直言"此辈非陛下所以广聪明也",其风骨可见一斑。

元和初年,归登历迁工部侍郎。《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一记其"掌百工之政令",时值朝廷大兴土木,他主持东都洛阳宫室修葺之事,秉持"俭以足用"之训,《唐会要》卷三十载其奏议:"请减损规制,以称陛下忧劳庶政之意"。此举深得宪宗嘉许,遂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擢升工部尚书。

任尚书期间,归登尤重水利。《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记其主持疏浚郑白渠,"溉京兆诸县田万顷",使关中沃野复现汉时盛况。白居易在《除归登工部尚书制》中赞其"器蕴冲和,才推周敏",特别称许其"主缮作而人不劳,典工倕而事咸中"的治绩。穆宗即位后,归登以年老请辞,《文苑英华》卷三百八十六存有其《乞骸骨表》,言"臣筋力已衰,恐贻鼎饪之羞",终以太子宾客致仕。

史家评其仕途,《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收录权德舆所撰神道碑,称其"三领大邑,再司剧曹,皆以清公自持",尤以工部任上"省浮费,恤隐微"著称。观其一生,正如《资治通鉴》所记:"登虽居显要,家无余财",恰是盛唐贤臣之典范。

公元820年

归登去世

长庆元年(820年)春,长安城尚笼罩在料峭寒意中,七十岁的归登于私邸溘然长逝。据《旧唐书·归崇敬传》附传记载,其子归融"哀毁过人,有诏褒美",朝廷特赐绢百匹助丧,足见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四朝的耆老备受尊崇。

《册府元龟》卷三〇三载其临终前"神观不衰,犹手不释卷",这位以"冲逊"著称的儒者直至生命终点仍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姿态。李肇《翰林志》特别提及归登任翰林学士时"每承密旨,必焚其草",这种谨密作风与其晚年《全唐文》卷五三一所录《南郊赦文》中"持身俭素,居官廉慎"的史评遥相呼应。

权德舆《祭归学士文》用"兰陵华胄,稷下儒风"八字概括其家学渊源,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归登集》二十卷虽已散佚,同时代人刘禹锡在《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中盛赞其书法"如曲浦鸿惊,芳园桧老",恰似对其人生境界的隐喻——如鸿雁掠水般淡泊,似古桧经霜而愈显风骨。

《唐会要》卷七九记其谥曰"宪",取"博闻多能曰宪"之义。归氏父子三代(归崇敬、归登、归融)皆位列九卿,然《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胡三省注特别点明"登独以文学进",这位在贞元年间与张荐同修《吐蕃会盟碑》的学士,最终以"端居待旦,秉心惟常"(《文苑英华》卷八九九吕温所撰制词)的姿态,完成了儒臣生命的终章。

嘉荐既陈,祀事孔明。闲歌在堂,万舞在庭。 外则尽物,内则尽诚。凤笙如闻,歌其洁精。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归登同年出生

刘济

757年-810年

刘济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之子。他在父亲去世后接任节度使,统治卢龙地区长达二十余年。刘济在任期间,初期对朝廷较为恭顺,曾出兵协助朝廷征讨叛镇,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但后期因家庭内部矛盾等问题,统治出现一些波折。

比归登小1岁

李逢吉

758年-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比归登小1岁

刘方平

758年-822年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但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有《月夜》《春怨》《采莲曲》《望夫石》等。他一生未仕,隐居颍阳大谷。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比归登小1岁

李吉甫

758年-814年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善文,初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两度拜相,是宪宗朝重要辅臣。他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曾献策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促成魏博节度使田兴归唐,对稳定唐中期政治局势起重要作用。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比归登小1岁

胡证

758年-828年

胡证,字启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身材魁梧,善武能文。早年举进士,又登制科,累官至金吾大将军。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他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办事干练著称,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

比归登小2岁

权德舆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