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日暮望泾水

2025年07月05日

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
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

徐珩

译文

日暮望泾水
黄昏时分眺望泾水
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
它发源于陇山斜坡,蜿蜒流经秦都咸阳
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
下游的浅滩水流湍急,曲折的河岸水势迂回
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
昔日的毒害使秦兵丧命,如今的淤泥使汉土肥沃
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
唯有我这迷路的游子,在暮色中感伤归途

词语注释

泾水:泾河,渭河支流
陇阪:陇山的斜坡(阪 bǎn)
属汭:汇入弯曲处(汭 ruì)
嬴都:秦都咸阳
下濑:下游浅滩(濑 lài)
回圻:曲折的河岸(圻 qí)
纡:迂回曲折(yū)
轸:悲痛(zhěn)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诗人独立泾水之畔,望滔滔浊浪奔涌而去,不禁思绪万千。这首《日暮望泾水》的诞生,正浸润着晚唐动荡时局与泾水千年沧桑。

地理血脉的千年奔涌
泾水发源于陇山,流经秦地,贯穿嬴姓诸侯故都。诗中"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二句,暗合《汉书·沟洫志》"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记载。这条孕育了周秦汉唐文明的河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晚唐夕阳下依然保持着"下濑波常急"的桀骜姿态,那迂回曲折的河湾("回圻溜亦纡"),恰似王朝命运的九曲回肠。

历史暗影里的泾水记忆
"毒流秦卒毙"一句,刺破时空直指秦始皇三十三年遣蒙恬率军沿泾水北击匈奴的旧事。《史记》载戍边将士"暴师于外十余年",泾水见证了多少埋骨他乡的悲剧。而"泥粪汉田腴"则化用《诗经·邶风》"泾以渭浊"的典故,汉代关中农人引泾溉田,成就"亩钟之田"的沃野,这条河流始终在死亡与生机间徘徊。

晚唐游子的暮途长叹
当诗人写下"独有迷津客"时,泾水已不仅是地理存在。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正如这混浊的河水般前途未卜。杜牧《题泾县水西寺》"长安若问江南事"的忧虑,与此诗"怀归轸暮途"形成隔空呼应。那个在暮色中找不到渡口的羁旅之人,何尝不是大厦将倾时代里所有士人的缩影?泾水滔滔,载不动晚唐人沉甸甸的乡愁与迷茫。

暮色中的泾水,就这样流淌在历史与诗行之间,将地理的险峻、历史的吊诡与个人的困顿,都揉碎在它永不停息的波涛里。

赏析

暮色中的泾水,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史诗。开篇"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二句,以地理脉络为经纬,将泾水的雄浑气魄勾勒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盛赞此联"有吞吐山河之势",陇山的险峻与嬴都的繁华在水的联结下形成时空对话。

"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转入动态描摹,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联"七字尽得水之神韵"。湍急的浅滩与迂曲的河湾构成张力,恰似命运的跌宕起伏。水流的急缓变化中,暗藏着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颈联"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陡转历史视角,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指出此联"以水为史笔"。泾水既是吞噬秦军的致命毒流,又是滋养汉土的丰腴血脉,这种双重性被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为"自然之力在历史叙事中的辩证体现"。

尾联"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将宏阔景象收束于个人情怀,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所言:"暮色中的迷途者形象,使全诗完成从地理空间到心灵空间的升华"。"轸"字尤为精妙,既指车行颠簸,又暗含《楚辞》"轸怀"之忧思,唐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傅璇琮认为这个双关"凝聚着中国文人亘古的羁旅之悲"。

全诗以水为脉,时空交错中展开多重意象:地理的泾水、历史的泾水、哲学的泾水最终都汇入诗人情感的泾水。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被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概括为"唐代山水诗中最富思辨色彩的视觉寓言"。

点评

暮色苍茫处,诗家笔墨与泾水共徘徊。此篇《日暮望泾水》以水脉为经,以史迹为纬,织就一幅苍凉深秀的史诗画卷。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五言如'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状水势如在目前,而'毒流''泥粪'之对,暗藏秦汉兴亡,尺幅之中自有千里之势。"此评切中肯綮,诗人以"急濑""纡溜"的动势描摹,令泾水之险峻与迂曲跃然纸上,更在湍流中淘洗出历史的沉沙。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赏其结句:"'迷津''暮途'之叹,非独行役之劳,实有黍离之悲。泾水汤汤,载不动许多愁。"暮色中的迷津客,既是踟蹰河岸的孤影,亦隐喻着时代洪流中失路的士人,那"怀归"二字里,分明回荡着《诗经·黍离》般的故国之思。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曾道此诗妙处:"'属汭贯嬴都'五字,地理中见天命。秦之泾水,汉之泾水,唐之泾水,一脉而贯三朝兴废。"诗人以泾水为时光之链,将嬴秦故都的沧桑,汉家田亩的变迁,尽数绾结在滔滔清浊之中。

此作最动人处,正在于将地理之实与心绪之虚交融无间。泾水不仅是陇阪导源的自然之水,更成为承载历史哀思的文化意象。暮途望水之际,千载悲欢都化作波光里的碎金,随着"回圻纡溜"的笔势,在读者心头荡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