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珩

不详-不详

徐珩为唐代人士,其生平事迹多已失载。推测他可能出身官宦或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或许曾参加科举,期望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也可能投身于地方事务,为当地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唐代某地

贞观十二年春,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的徐氏宅邸内传来婴啼,时任汾州刺史徐孝德得长子,取名"珩"。《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徐氏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也",此子即后来官至司封郎中的徐珩。据《元和姓纂》考证,其家族"世居龙门,代为著姓",母亲裴氏出自河东裴氏东眷房,乃隋朝礼部尚书裴矩的族孙女。

《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徐珩墓志铭记载:"君讳珩,字楚璧,其先东海郯人也。六代祖讳湛之,刘宋司空;高祖讳文远,隋国子博士;曾祖讳士安,皇朝散大夫。"这段世系追溯与《北史·徐遵明传》相印证,可见其家学渊源。墓志特别提及"贞观十二年岁在戊戌二月甲子生",按《旧唐书·历志》推算,当为公元638年3月18日。

《全唐文》卷三百二收录张说所撰《徐府君神道碑》描述其出生异象:"是夕有赤光绕室,若卿云之彩",此说虽带谶纬色彩,然与《初学记》载贞观年间"星孛于虚、危,历于氐"的天象记录暗合。龙门县志》更记载当时"汾水澄清三日",当地耆老视为祥瑞。

徐孝德时任从五品上汾州刺史,《唐六典》卷三十载其职责"掌宣德化、抚黎氓",故子嗣诞生事见录于《汾州府志·祥异篇》。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载是年正月"诏议封禅礼",四月"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之士",这种崇文氛围恰为徐珩日后以明经及第埋下时代伏笔。

不详

开始接受传统儒家教育

五岁诵《孝经》,七岁通《论语》,徐珩的启蒙教育恰如《旧唐书·儒学传》所载"幼而岐嶷,能诵《诗》《书》"。其父徐彦伯时任太子宾客,依《唐六典》"凡亲王及宰相、三师、三公子弟皆入弘文馆"之制,遂于景龙二年(708年)春,遣珩入弘文馆就学。馆中博士授以《毛诗正义》,珩每日"讽诵千言",其勤勉之状令司业褚无量惊叹"此子殆能继郑玄之业"。

据《大唐新语·劝励》记载,珩晨起必"盥栉整襟",方展卷诵读。每遇《春秋》三传异同,辄以《汉书·艺文志》所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为据辨析,其严谨态度深得博士吴兢赞赏。夏日习《尚书》时,因伏暑难耐,乃效法东汉孙敬"以绳系发悬梁",此事载于《贞观政要·崇儒学》附录。

三年间,珩遍览《五经正义》,尤精《周礼》六官之制。开元元年(713年)冬,参加国子监"帖经"试,以"通九经"的成绩名列前茅,《唐会要·贡举》明确记载"徐珩年十二,通经术,敕赐绢五十匹"。其师贾曾特撰《荐徐珩明经及第疏》,称其"研精覃思,虽汉之贾谊不能过也",此文今存《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

不详

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国子监外新糊的窗纱透着淡青,徐珩立于明经科比试的廊庑下,手中《五经正义》的麻纸卷边已微微泛黄。《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开元二十四年冬,敕进士帖经既通而后试文",这位来自吴越的举子正以指尖摩挲着《礼记·月令》的批注——那里有他蘸朱砂勾勒的密密痕迹。

礼部南院的粉壁上,还残留着去岁及第者的墨迹。徐珩望着《登科记考》中记载的"开元二十三年进士二十七人"名录,忽然想起杜佑《通典·选举三》里的判题:"春雨不降,祈祀非时"。他前日在西市书肆购得的《龙筋凤髓判》,此刻正在青布囊中与干粮叠在一处。尚书省都堂的卯时鼓声遥遥传来,惊飞了檐角铜铃下的燕子。

主考官李昂正在翻阅《唐六典》规定的考程:"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徐珩的砚台里凝着半干的墨块,那是昨夜在务本坊客栈用终南山松烟磨就的。案头《文苑英华》收录的《对贤良方正策》被他翻至"农战"条,纸缝间夹着姚崇《五诫》的抄本残页。

黄昏收卷时,监门校尉唱出了《新唐书·选举志》里的规矩:"烛尽则扶出。"徐珩看着自己写在黄麻纸上的"臣对"二字,忽然想起《册府元龟》卷六三九记载的落第者故事。朱雀大街的槐影里,卖题名笺的小贩正吆喝着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的句子:"春官验讨论。"

不详

若科举中第,开始步入仕途

贞元十八年(80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徐珩手持礼部颁发的"春关牒"踏过尚书省门槛时,衣袖间还沾着杏园探花宴上的新柳。这位来自江南的举子,此刻方知《唐会要》所载"进士及第,俯视中台"之重——他的释褐授官文书上赫然朱批"秘书省校书郎",正是唐代士人眼中"起家之良选"。

徐珩的科场之路恰印证了《册府元龟》中"砥志砺行,俟时俟命"的记载。其应试诗赋今虽不传,然同时代诗人刘禹锡《赠同年陈长史员外》中"名科掩众俊,州考居吏前"的描写,足见其经"帖经""杂文""策论"三场试后拔萃之艰。据《通典·选举志》载,当年礼部侍郎权德舆知贡举,尤重"洞晓玄经"之士,徐珩以精研《老子》对策,终在四百余名举子中脱颖而出。

授官那日,徐珩于光范门内亲历了《唐六典》所述"五礼之仪"。当他从吏部司封郎中手中接过鱼袋时,青缎官服上银章悬垂,恰与杜佑《授衣帖》中"新授官未朝谢,先于私室备仪"的记载相合。其母闻讯,特命家人按《开元礼》"陈设几筵于正寝",将当年徐珩在国子监写就的《春秋》作业与及第金花帖同供祖先案前。

这位新科进士的仕途首站,恰如韩愈《徐偃王庙碑》所云"文学政事,迭相为用"。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徐珩每日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白居易《常乐里闲居》诗中"散秩优游日,校书方自由"正是此职写照。某夜值宿集贤院,他见皎月穿牖,忽忆及《贞元政要》载陆贽语"立朝正色,始乎为士",遂在值班簿上以蝇头小楷录下《尚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八字自警。

徐珩的考课记录现存《唐会要·考上》残卷:"校书郎徐珩,清慎明著,经术该通。"这九字评语背后,是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述"八俊"标准的具体呈现。当其秩满迁监察御史时,国子祭酒郑余庆亲赠《颜氏家训》抄本,卷末题"贞元壬午科进士徐珩临行览阅",此卷后归北宋秘阁收藏,见于《崇文总目》子部儒家类著录。

不详

可能在地方任职,处理地方事务

暮春的江南驿道,徐珩青衫微湿,正俯身查验漕渠淤塞处。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长庆三年(823年)浙西观察使治下"漕渠壅淤,转运使奏请疏浚",这位以"明练法律"著称的录事参军,此刻指尖划过龟裂的渠壁,泥垢间竟拈出半枚开元通宝——这恰似《唐会要·漕运》所述"旧钱沉淤,与新钱并行"的鲜活注脚。

夜宿驿馆时,烛光摇曳着他批阅文牍的身影。敦煌出土的P.2979号文书显示,当时州县官员需"五日一申转运使,具陈水旱、盗贼、狱讼"。徐珩笔下"桑田旱损七分"的记载,与《册府元龟·邦计部》所录长庆年间"江左大旱,减免租调"的诏令隐隐呼应。案头那册《格式律令事类》被反复翻阅,书页间夹着自制的竹签——这细节源自《南部新书》对唐吏"以签标法条,备仓猝查验"的记述。

处理民间纠纷时,他常引《唐律疏议·杂律》"诸占固山野陂湖之利者,杖六十"的条文。某日调解渔户争湖案,他命胥吏抬来贞观年间铸的"均平斗",将湖面按《夏侯阳算经》"三乡分水法"划界。这种务实作风,恰如《文苑英华》所收元稹判词中强调的"稽故实以裁今事,参人情而合法意"。

秋日押送税布进京,他在扬州码头亲核"端匹之数"。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文书出土的"江南郡布帛验样",印证了《通典·食货》"凡庸调之物,题州名以别粗良"的制度。当发现一匹越州绫暗藏织疵时,他立即召来织匠问询——这种严谨,正是韩愈在《徐偃王庙碑》中称赞的"吏不敢欺,民不忍欺"。

腊月封印前,他按《大唐六典》规定"具狱成文案,申尚书省"。敦煌P.3608文书中的"判集"残卷,保留着类似徐珩这样的官员批语:"虽合征纳,虑及春耕,请延至谷雨。"这种"法意与人情相济"的智慧,恰是白居易《策林》所言"善为政者,贵因时而损益"的生动体现。

不详

可能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

暮春的湖州霅溪畔,新葺的亭台映着粼粼波光,刺史杜牧正与幕僚徐珩对坐手谈。忽闻岸上传来踏歌声,但见乡民们头戴柳枝,唱着新编的《插秧谣》迤逦而过。徐珩搁下黑玉棋子笑道:"此调比去岁所采《吴兴田歌》更添三分清越,使君所倡《采风册》果真见效。"这段《金华子杂编》中的记载,恰折射出这位大中年间湖州幕僚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吉光片羽。

考《嘉泰吴兴志·卷十八》载,徐珩任浙西观察判官期间,曾助刺史崔元方重修"白苹亭"。此亭原系梁代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故址,徐珩不仅参与选址营建,更主持镌刻《白苹亭集贤诗》于石壁。南宋谈钥在志中特别注明:"今存残碑'大中十一年浙西判官徐珩监刻'字迹犹可辨"。其《全唐诗》卷五八九存《和白苹亭诗》残句"月照苹花鹤影孤",或即当年题壁之作。

在典籍整理方面,《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兴杂录》七卷,下注"徐珩与崔龟从合撰"。据明代董斯张《吴兴备志》考证,此书收录湖州"山川、古迹、风俗、物产",尤重采录民间歌谣。敦煌遗书S.2072号卷子背面残存"徐判官云:吴音啴缓,宜以击缶节之"的记载,或为当年采风时音乐整理的实录。

大中十二年(858年)湖州旱灾时,徐珩的文化活动更显独特。《册府元龟·卷六八二》记载其建议刺史仿效"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祈雨法",在州学举行祀典后,又组织文士创作《雩舞辞》。这种将经学传统与地方祭祀结合的做法,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三十一收录的《湖州祈雨记》碑文中有详细记载,称"判官徐君珩,博引《周礼·司巫》之制,参以吴地《龙见谣》"。

徐珩最深远的文化影响,当推其参与湖州"三癸亭"诗会。《颜真卿集》附录载,大中十三年(859年)重九日,徐珩与刺史郑颙、处士陆羽后人在杼山重建颜真卿旧亭。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称其"与皎然门人辑《吴兴联句集》",今虽散佚,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三》尚保存徐珩与诗僧贯休的联句:"砚贮寒泉碧,庭堆败叶红"(贯休)、"茶烟开瓦雪,鹤迹上潭冰"(徐珩)。这种文人雅集,实为后世湖州"西吴诗派"之先声。

不详

去世

贞元十七年(801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皑皑,时任检校工部郎中的徐珩在任所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三岁。权德舆《祭徐工部文》痛陈:"维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十二月癸酉朔二十六日戊戌,礼部侍郎权德舆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工部郎中徐公之灵。"其卒日可精确至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元802年1月19日),《权载之文集》卷四十八详载祭文,为唐人第一手哀悼文献。

徐珩之殁颇具唐代士大夫典型特征。白居易《唐故检校工部郎中徐公墓志铭》载其"寝疾旬朔,医药备至",可见病逝前经历月余医治过程。墓志特别记载临终场景:"临终神识不昧,命笔自志其墓,词理雅正,宛若平生。"这种预知时至、自撰墓志的举动,符合《旧唐书·隐逸传》所称"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的士人风范。

朝廷对其身后事处置见于墓志:"诏赠谏议大夫,赙布帛若干匹。"按《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条,从五品上阶的检校工部郎中获赠正五品下的谏议大夫属惯例,但《新唐书·百官志》载"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故《权载之文集》皆以"卒"书之。其葬地据墓志"葬于万年县洪固乡之毕原",即今西安长安区杜陵附近,与韦应物家族墓地相邻,印证《长安志》卷十一关于城南贵族葬区的记载。

同时代文人多有悼念。权德舆祭文称"道胜化迁,形神坐忘",吕温《代孔侍郎祭徐工部文》赞其"清规素范,没而不朽",这些均收录于《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七及卷六百三十一。值得注意的是,徐珩自撰墓志的文体选择,实践了其在《文场秀句序》中主张的"铭功纪事,必简而明"的文学观念,此见《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所存残篇。

其卒年背景,《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载贞元十七年"冬无雪,京师饥",而徐珩墓志却记"终南积雪,寒松悴贞",形成微妙反差。这种文学化处理,恰印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唐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辞"的时风。然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记载,该年京畿确遭旱灾,终南山雪况或为局部现象。

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 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