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从军行

2025年07月05日

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擒生黑山北,杀敌黄云西。
太白沉虏地,边草复萋萋。归来邯郸市,百尺青楼梯。
感激然诺重,平生胆力齐。芳筵暮歌发,艳粉轻鬟低。
半醉秋风起,铁骑门前嘶。远戍报烽火,孤城严鼓鼙。
挥鞭望尘去,少妇莫含啼。

戎昱

译文

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
昔日跟随李都尉出征,双弓袋映照着马蹄
擒生黑山北,杀敌黄云西
在黑山以北活捉敌寇,在黄云以西斩杀敌军
太白沉虏地,边草复萋萋
太白星沉入胡人领地,边塞的野草又长得茂盛
归来邯郸市,百尺青楼梯
凯旋回到邯郸城,登上百尺高的青楼阶梯
感激然诺重,平生胆力齐
感念承诺的分量,一生胆识与勇气并存
芳筵暮歌发,艳粉轻鬟低
华美的宴席上暮歌响起,佳人们脂粉艳丽发髻低垂
半醉秋风起,铁骑门前嘶
半醉时秋风骤起,战马在门前嘶鸣
远戍报烽火,孤城严鼓鼙
远方戍边传来烽火警报,孤城中战鼓声声紧迫
挥鞭望尘去,少妇莫含啼
挥鞭策马尘土飞扬离去,家中的少妇莫要含泪哭泣

词语注释

鞬(jiān): 古代装弓的袋子
萋萋(qī qī): 草木茂盛的样子
鼙(pí): 古代军中所用的小鼓
鬟(huán): 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烽燧狼烟漫卷的盛唐边塞,孕育了这首铁血与柔情交织的《从军行》。诗人以汉喻唐,将都尉李广的传奇投射在当代戍卒身上——"双鞬照马蹄"的凛凛英姿,恰是开元天宝年间尚武风气的写照。黑山黄云间的生死搏杀,暗合《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匈奴日以合战"的记载,而"太白沉虏地"的星象描写,更透露出古人以天象占征伐的军事传统。

当战功赫赫的将士"归来邯郸市",那"百尺青楼梯"的繁华与"芳筵暮歌发"的旖旎,构成安史之乱前唐帝国醉人又脆弱的盛世图景。诗人以"艳粉轻鬟"的温柔乡反衬"铁骑门前嘶"的肃杀,恰如《乐府解题》所言:"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最终"挥鞭望尘去"的决绝,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斗死"的壮烈遥相呼应,在敦煌残卷《从军行》的民间曲调中,完成对战争与爱情这一永恒命题的深沉咏叹。

秋风鼓角里的诗句,既延续了鲍照"疾风冲塞起"的建安风骨,又以"少妇莫含啼"的缱绻,预告了杜甫《新婚别》的乱世悲音。这般刚柔相济的笔调,正是大唐诗笔穿透历史烟云的永恒魅力。

赏析

烽火与胭脂的变奏,铁骑与罗裙的交响——这首《从军行》以刚柔并济的笔法,在盛唐边塞诗的铜琵琶上拨动出别样的泛音。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诗"将侠客的豪情与征人的悲慨糅作一团",在八句转韵间完成从沙场到闺阁的时空跳跃。

"双鞬照马蹄"的意象如刀劈斧削,学者葛晓光指出"鞬"(箭囊)与"蹄"的金属质感碰撞,配合"黑山""黄云"的苍莽色调,瞬间构建出塞外战场的立体图景。而"太白沉虏地"的星象描写,被《唐诗鉴赏辞典》解读为"以天象喻战局,陨落的星辰暗示着惨烈的牺牲","边草萋萋"则化用《楚辞》招魂意象,使肃杀中透出哀婉。

诗人笔锋陡转至"邯郸市"的香艳场景时,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这是"用都市的浮华反衬战场的荒寂"。百尺青楼上的"艳粉轻鬟",与门前嘶鸣的铁骑形成奇妙互文,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总能在金戈铁马中瞥见石榴裙的闪光"。这种张力在"秋风起"时达到巅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指出"半醉的欢宴与突至的军令,构成人生况味的绝妙隐喻"。

末四句的军事意象群如急管繁弦,"烽火""鼓鼙""挥鞭"的连续动态,被程千帆先生称为"盛唐气象的典型呈现"。而"少妇莫含啼"的温柔劝慰,王运熙解读为"以家书口吻冲淡战争残酷,体现唐人特有的豁达"。这种刚柔相济的写法,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所说:"既见侠骨,又见柔肠,正是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其气象:"'双鞬照马蹄'五字,便觉霜镝风嘶,飒然纸上。结句'少妇莫含啼',柔情陡健,有截断众流之力。"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筋骨:"'太白沉虏地'二句,苍莽中自饶悲壮,是岑嘉州边塞诗嫡派。末四句转折如刀斫木,硁然有声。"

  •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其章法:"前八句如叠嶂层峦,步步险峻;'感激'以下忽作回旋,似惊沙坐飞;至'远戍'二句又如孤峰拔地,终以'挥鞭'截然而止,真龙跳天门之笔。"

  • 当代学者叶嘉莹析其情志:"此诗妙在刚柔互济,'芳筵暮歌'的旖旎与'铁骑门前'的肃杀相激荡,终以'望尘去'三字将儿女情长化入家国襟怀,得盛唐气象之真髓。"

  •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激赏末句:"'少妇莫含啼'较之'悔教夫婿觅封侯'更具丈夫气概,六朝乐府遗响至此,已全数熔铸为唐音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