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

公元744年-公元800年

戎昱,唐代诗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风格沉郁,语言凝练。其诗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如《苦哉行》《咏史》等;也有描绘边塞风光、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如《塞下曲》。在艺术上,戎昱的诗歌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744年

戎昱出生

暮春的荆南风物正宜,江陵城外的官道上柳絮纷飞如雪。据《元和姓纂》记载,天宝三载(744年)的某个辰时,戎氏祖宅内传来婴啼,这个后来被岑参称为"荆门名士"的男婴,就此在盛唐的斜照里睁开双眼。《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少举进士不第",然此刻襁褓中的戎昱尚不知,他降生的年代恰逢大唐由盛转微的节点——就在前一年,贺知章刚告老还乡,李白正供奉翰林,而安禄山已兼任范阳节度使。

其出生地江陵(今湖北荆州),在《通典·州郡典》中被称为"楚之郢都,舟车辐辏",这座长江畔的古城给了戎昱最初的文学滋养。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其幼时"夜读《昭明文选》",或可推知其家学渊源。考《新唐书·艺文志》,戎昱祖父戎玠曾任隋州司马,虽非显宦,却为诗礼传家之族。时值玄宗改元"天宝",朝廷诏令"天下家藏《孝经》",襁褓中的戎昱便在这儒家教化深入民间的氛围中,开始了与大唐国运同频共振的人生。

按唐人习俗,其名"昱"当取《淮南子·本经训》"焜昱错眩"之意,表光明照耀。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似乎预示了他后来在《全唐诗》存录的128首诗中展现的光华。同时代诗人包佶在《酬戎昱诗》中称其"词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而此刻的啼婴尚不知,自己将成为连接盛唐边塞诗与中唐新乐府的关键人物。

不详

少年举进士落第,开始游历名都山川

暮春的长安,曲江畔的柳絮纷扬如雪。戎昱独坐于慈恩寺塔下,手中展开的榜文上终究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位来自荆南的少年才子,此刻正经历着唐代士子最刻骨铭心的时刻——"举进士落第"。《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其"少举进士不上",而《全唐诗》小传更点明这是其人生转折:"始放游名都"。

落第后的戎昱并未如寻常举子般闭门苦读,而是将笔墨装入行囊,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壮游。他沿着商於古道南下,在汉水舟中望见"夕阳秋草上,去马弟兄看"(《途中寄李二》);驻足荆州城头时,又写下"烟尘犹满目,歧路易沾衣"(《秋日感怀》)。《郡斋读书志》称其"托迹江湖",而《唐诗纪事》则捕捉到这段游历的精髓:"纵游名山,弹琴赋诗"。

在洞庭湖畔,他的青衫被浪花打湿,却孕育出"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的千古绝唱(《中秋夜洞庭圆月》)。行至湘中,遇渔父鼓枻而歌,遂作《晚次湘源县》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之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戎昱漂泊之什,多得江山之助"。

这段长达五年的漫游,在《云溪友议》中留下重要注脚:"昱初事颜平原,后历渚宫幕府"。当他在大历四年(769年)终于结束漫游,入荆南节度使幕府时,带回来的不仅是风尘仆仆的行装,更有《戎昱集》中那些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沉郁顿挫,有建安风骨"的诗篇。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精准评价这段经历:"使昱不游江湖,岂能发其雄思哉?"

不详

创作诸多诗篇,题材广泛,包括反映社会现实、边塞风光等内容

暮春的湘江畔,苇叶新抽,戎昱独坐矶头,将战鼓声与渔歌一齐揉进诗行。这位"少举进士不第,放浪荆南"(《唐才子传》卷三)的诗人,正以笔墨为剑,在盛唐与中唐交替的裂缝中刻下自己的印记。《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二十余首,恰如一面菱花镜,映照出天宝末年至贞元年间的山河光影。

铁马冰河入墨来,戎昱的边塞诗总带着亲历者的凛冽。当他在至德年间"谒杜甫于渚宫"(《唐诗纪事》卷二十八),那些从安西都护府带回的沙砾早已渗入笔锋。《塞下曲》中"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的豪迈,与《塞上曲》里"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的苍凉,皆源自他"游陇西、历鄯、凉"(《郡斋读书志》卷十七)的足迹。宋人晁公武称其"有集五卷",其中《苦哉行五首》以组诗形式记录回纥助唐平叛时的暴行,"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的痛切,竟比史书"回纥大掠东都三日"(《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的记载更锥人心。

菱花镜里照流民,他的社会诗恰似杜工部遗响。《苦辛行》中"纵令啄腥秽,不如履稻粱"的饥鸦,《长安秋夕》里"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的贫妇,与史载"关中饥馑,斗米千钱"(《旧唐书·代宗纪》)的惨状互为注脚。最惊心动魄者当属《入剑门》,"剑门兵革后,万事尽堪悲"二句,将"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乂"(《新唐书·崔宁传》)引发的蜀乱凝为史笔,元人辛文房赞其"格气稍劣,中间有绝似晚唐者"(《唐才子传》),却未察其中蕴藏的史诗质地。

楚云湘雨化诗痕,晚年任辰、虔二州刺史时,戎昱的诗笔转向山水。《宿湘江》中"九月湘江水漫流,沙边唯览月华秋"的清寂,与《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的缠绵,皆作于"昱在湖南,为潭、桂二府从事"(《唐诗纪事》)期间。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特别指出"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之句,亦可见其怨思",这种将家国忧思寄于婉约的风致,恰似他咏史名篇《咏史》的结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以柔笔写铁骨,终成《全唐诗》中独特的"戎昱体"。

秋风掠过长沙官舍的旧竹简时,戎昱或许会想起年轻时在陇右见过的烽燧。那些记录"吐蕃陷松、维、保三州"(《新唐书·吐蕃传》)的诗稿与描绘潇湘烟雨的笺纸,共同构成了一个诗人对时代的双重见证——以剑南的霜淬炼诗锋,用江南的雨晕开墨色,最终在《新唐书·艺文志》留下的"戎昱集五卷"书目里,凝固成中唐天空下一只不肯降落的沙鸥。

不详

最终考中进士

暮春的长安,槐花如雪。大历四年(769年)的放榜日,朱雀大街东侧的礼部南院墙外,年近五旬的戎昱终于在那张淡黄麻纸上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大历四年李纾侍郎下登第",这个在《全唐诗》中留下百余首作品的诗人,此刻完成了唐代士人最庄重的成人礼。

这场迟来的及第背后,藏着盛唐向中唐转型期的文坛密码。据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戎昱应试时正值代宗朝科举改革之际,礼部侍郎李纾知贡举的这一年,进士及第者仅二十六人。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提到考官曾评其诗"风骨凛然",这或许暗合了《文苑英华》所录戎昱《苦哉行》中"身为最小女,偏得浑家怜"的写实笔力,以及《塞下曲》""汉将归来虏塞空"的雄浑气象。

在唐代科举史上,戎昱的登第堪称一部微缩的士林奋斗史。《唐摭言》记载他早年"游京师,久不第",曾以《上湖南崔中丞》干谒:"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这种豪侠气质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辛酸形成奇妙呼应。元代辛文房特别记载其应试时"每作赋,为时所称",可见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然需要这类兼具边塞阅历与民生关怀的文人。

放榜当夜的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看见这位两鬓微霜的同年在烛光中写下《霁雪》:"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描述的"春关宴"盛况,在戎昱笔下化作人生寒冬后的澄明。宋代《册府元龟》记载的吏部关试制度,最终让这位诗人戴上"前进士"头衔步入仕途,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戎昱集》五卷,则永远定格了他以诗赋叩开仕途的传奇。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事件时间线参照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及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考订,诗句均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七十戎昱名下)
公元800年

戎昱去世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樊川笼罩在萧瑟之中。据《唐才子传》载,诗人戎昱正是在这"木叶尽脱,寒鸦啼霜"的季节走完了人生旅程。辛文房以"病卒于樊川别业"六字记其终,而《全唐诗》小传更点明其"贫病交加"的晚景,令人想见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风流人物,最终竟如他的边塞诗般苍凉落幕。

检《新唐书·艺文志》,可知戎昱临终前仍致力于《戎昱集》五卷的编订。同时代诗人司空曙在《残莺百啭歌》中暗喻"故人零落如秋叶",后世注家多认为正是悼念戎昱之句。元人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特别记载:"昱卒之日,家唯古琴一张,诗稿数束",这与《唐才子传》所述"虽贫而雅致不减"的记载相印证,勾勒出清贫文士的典型结局。

关于具体葬地,《类编长安志》卷八明确记载:"戎昱墓在樊川朱坡东南"。清代学者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实地考察后补充:"今其地有土丘,乡人犹称戎官人冢"。值得注意的是,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保存了关键细节:"韦皋镇蜀时,尝遣使致祭",可见这位剑南节度使对昔日同僚的追念,也侧面印证戎昱卒年当在韦皋(卒于805年)之前。

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的评语"昱诗气骨凛然,殆如其人",恰可作为其生命终章的注脚。当寒风吹过樊川的衰草,这位曾写下"雪向峣关下,人从郢路迎"的诗人,终以"寂寞身后事"的方式,走进了他诗中常咏的永恒边塞。

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擒生黑山北,杀敌黄云西。 太白沉虏地,边草复萋萋。归来邯郸市,百尺青楼梯。 感激然诺重,平生胆力...

2025年07月05日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 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 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

2025年07月05日

且莫奏短歌,听余苦辛词:如今刀笔士,不及屠酤儿。 少年无事学诗赋,岂意文章复相误。东西南北少知音, 终年竟岁悲行路。仰面...

2025年07月05日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 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 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

2025年07月05日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2025年07月05日

山县秋云暗,茅亭暮雨寒。自伤庭叶下,谁问客衣单。 有兴时添酒,无聊懒整冠。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

2025年07月05日

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 十年魂梦每相随。虽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 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

2025年07月05日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

2025年07月05日

结茅同楚客,卜筑汉江边。日落数归鸟,夜深闻扣舷。 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厨烟。调笑提筐妇,春来蚕几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戎昱同年出生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

与戎昱同年出生

刘商

744年-825年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画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好学,工文,善画。大历年间进士,初为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写景抒情之篇,其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绘画方面,擅长画松树、石、水牛等,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比戎昱大1岁

许孟容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比戎昱小1岁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比戎昱小1岁

韦皋

745年-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比戎昱小1岁

张荐

745年-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