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苦辛行

2025年07月05日

且莫奏短歌,听余苦辛词:如今刀笔士,不及屠酤儿。
少年无事学诗赋,岂意文章复相误。东西南北少知音,
终年竟岁悲行路。仰面诉天天不闻,低头告地地不言。
天地生我尚如此,陌上他人何足论。谁谓西江深,
涉之固无忧;谁谓南山高,可以登之游。
险巇惟有世间路,一向令人堪白头。贵人立意不可测,
等闲桃李成荆棘。风尘之士深可亲,心如鸡犬能依人。
悲来却忆汉天子,不弃相如家旧贫。饮酒酒能散羁愁,
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

戎昱

译文

且莫奏短歌,听余苦辛词
暂且别唱那些短歌,听我诉说这辛酸的人生
如今刀笔士,不及屠酤儿
如今舞文弄墨的文人,还不如杀猪卖酒的商贩
少年无事学诗赋,岂意文章复相误
年少时闲来学诗作赋,哪料到文章反而误了前程
东西南北少知音,终年竟岁悲行路
走遍四方难觅知音,整年都在为漂泊而伤悲
仰面诉天天不闻,低头告地地不言
抬头向天倾诉天不应,低头对地诉说地无声
天地生我尚如此,陌上他人何足论
天地生我尚且这般冷遇,路上行人更不值一提
谁谓西江深,涉之固无忧
谁说西江水深,涉足而过本无忧
谁谓南山高,可以登之游
谁说南山高峻,照样能登顶畅游
险巇惟有世间路,一向令人堪白头
唯有这人世间的路最险恶,生生让人愁白了头
贵人立意不可测,等闲桃李成荆棘
权贵的心思难以揣测,转眼间桃李也能变荆棘
风尘之士深可亲,心如鸡犬能依人
困顿的寒士最可亲近,他们像鸡犬般忠诚待人
悲来却忆汉天子,不弃相如家旧贫
悲伤时想起汉朝天子,不嫌弃司马相如家贫
饮酒酒能散羁愁,谁家有酒判一醉
借酒消愁愁能散,谁家有酒定要一醉方休
万事从他江水流
任凭世间万事如江水东流

词语注释

刀笔士:指文人(古代用刀笔在竹简上刻字)
屠酤儿:屠夫和卖酒人(酤gū,卖酒)
险巇:艰险难行(巇xī,险恶)
风尘之士:指落魄的寒士
羁愁:漂泊在外的愁绪(羁jī,寄居在外)

创作背景

关于《苦辛行》创作背景的探析

暮色苍茫中,唐代诗人戎昱以刀笔为戈,在盛唐华彩褪去的天宝年间,写就这首浸透血泪的《苦辛行》。当玄宗晚年的骄奢之风席卷庙堂,那些"刀笔士"的困顿与"屠酤儿"的显达,恰似一面铜镜,照见了开元盛世背后裂开的幽暗鸿沟。

一、士人困局的时代镜像

"少年无事学诗赋,岂意文章复相误"——这声长叹穿透了唐代选官制度的痼疾。据《通典·选举典》记载,天宝年间进士科"务在矜伐",寒门士子纵有相如之才,却难敌"贵人立意不可测"的选官乱象。诗人以"桃李成荆棘"为喻,暗刺李林甫"野无遗贤"的政令,当时被黜落的士人正如诗中所言"终年竟岁悲行路",在东西南北的羁旅中消磨壮志。

二、天地不仁的哲学叩问

"仰面诉天天不闻"六句,化用《诗经·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的笔法,将个体命运提升至宇宙诘问。敦煌出土的《天宝年间士子投献诗卷》显示,这类"天问体"在当时困顿文人中颇为流行,与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形成互文,共同构建起盛唐诗人对命运悖论的集体思考。

三、市井智慧的生存寓言

诗中"风尘之士深可亲"的转折,暗含《史记·货殖列传》的市井哲学。唐代《两京新记》载,当时长安屠沽之辈"多与朝贵游",诗人以"鸡犬依人"的俚俗之喻,解构了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这种对市井价值的发现,恰与杜甫"儒术于我何有哉"的呐喊遥相呼应。

四、酒樽里的精神遁逃

末段"饮酒散羁愁"的旷达,实为竹林七贤遗响在唐世的回音。检《唐语林·栖逸》可知,天宝后期"士人多托酒避世",诗人以"万事从流"作结,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异曲同工,在醉眼朦胧中,将苦辛化入永恒江流的诗意超越。

此诗以三言、五言、七言错落相间的古乐府体,在参差的节奏里奔腾着士人阶层的集体悲鸣。那些溅落在纸上的,不仅是戎昱个人的酸辛,更是一个时代在盛世帷幕后发出的、沉重而华丽的裂帛之声。

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道尽了寒门士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闷。诗人通过"刀笔士"与"屠酤儿"的鲜明对比,揭开了唐代社会"文章误身"的残酷现实。吴乔《围炉诗话》评此诗"如孤鸿哀鸣,字字血泪",确非虚言。

诗中意象群极具张力:天地、陌上、西江、南山等空间意象构成垂直与水平交织的坐标系,而"险巇世间路"则如斜刺贯穿其中。这种空间建构暗喻诗人"仰面诉天""低头告地"的双重失语状态,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指出:"天地不言处,正是诗人椎心处"。末句"万事从他江水流"以流水意象作结,既延续了《论语》"逝者如斯"的哲学沉思,又暗含李白"抽刀断水"式的无奈。

情感脉络呈现螺旋式递进。开篇"苦辛词"定下愤懑基调,中段"悲行路"转为苍凉,至"心如鸡犬"已达悲愤顶点。但诗人突然插入"汉天子"典故,陆时雍《诗镜总论》认为此乃"绝处逢生之笔":司马相如的幸运反衬出现实的荒诞。最终借酒消愁的旷达,实为"以乐景写哀"的更高层次悲哀。

诗中"风尘之士"与"贵人"的二元对立,折射出中唐社会阶层固化的痼疾。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此诗"刺世至骨",其批判力度堪比杜甫"朱门酒肉臭"之句。而"桃李成荆棘"的隐喻,更是对权力异化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钱锺书《谈艺录》认为此意象"开李商隐'荆棘铜驼'之先声"。

全诗艺术魅力在于其"怨而不怒"的节制表达。方东树《昭昧詹言》特别激赏"险巇"二句:"以平常语道惊心动魄事,此白乐天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者"。诗中反复出现的"谁谓""岂意"等反问句式,形成强烈的节奏张力,恰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变奏,将个体困境升华为对士人群体命运的叩问。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曰:
"以市井语写孤愤心,'刀笔不及屠酤'之喻,如匕首投枪。末段忽作疏狂语,愈见其悲凉彻骨,此真太白遗响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
"'仰面诉天'四句,摧刚为柔,将屈子《天问》之愤化作人间温凉之叹。'险巇惟世路'一句,道尽千古文人困蹇。"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作奇处,在以'鸡犬依人'之俚语,破'桃李荆棘'之雅喻。诗人赤子心肠,正在这等真率处见得分明。"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析:
"全篇以歌行体跌宕之笔,完成从个人遭际到普世困境的升华。'万事从江水流'之结,看似洒脱,实含《论语》'逝者如斯'的永恒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