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新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手把杏花枝,未曾经别离。黄昏掩闺后,寂寞自心知。

叔伦

译文

手把杏花枝
手中握着杏花的枝条
未曾经别离
还不曾经历过离别
黄昏掩闺后
黄昏时分掩上闺房的门后
寂寞自心知
心中的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词语注释

闺(guī):女子居住的内室
掩(yǎn):关闭,合上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新别离》创作背景浅析

暮色浸透唐时檐角,金兽香炉的青烟缠绕着闺阁的寂寥。《新别离》以杏花为引,在盛唐乐府歌辞的沃土中,绽放出一枝浸透离愁的异卉。

乐府新声中的时代心绪
此诗当属唐代「杂曲歌辞」一脉,承汉魏乐府遗韵而生新变。开元天宝年间,随着边塞战事频繁、科举取士推行,士人远游、商贾行旅渐成常态。闺阁中的等待,化作乐工弦上辗转的宫商,《新别离》正是此类社会图景的文学投影。诗人以「未曾经别离」起笔,暗合唐代女子「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的普遍人生轨迹,却在黄昏掩扉之际,骤然跌入「寂寞自心知」的深渊。

杏花意象的隐喻体系
「手把杏花枝」绝非闲笔。唐人婚俗中,杏花乃二月议婚之信物(见《唐逸史》),此处却成独守空闺的残酷映照。中唐诗人戴叔伦曾言「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与此诗共构了唐代闺怨题材中「物候与情感反衬」的经典范式。黄昏光影里的杏花,恰似《花间集》中温庭筠所绘「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将鲜妍之物置于迟暮时空,离愁遂成倍蓰。

女性书写的隐蔽突破
虽属男性文人拟作,诗中「自心知」三字却透露出微妙的主体意识。相较于六朝乐府《懊侬歌》中「月落天欲曙,能得几时眠」的直白倾诉,此诗更近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内心观照。唐代女校书薛涛在《春望词》中写「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与此诗形成跨越性别的精神共鸣,折射出唐代女性情感表达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的过渡痕迹。

残阳中的杏花终将零落成泥,而乐工拍板间的《新别离》却穿越千年,让我们在敦煌残卷与《乐府诗集》的只字片语间,仍能触摸到那个黄昏里,被掩阖的朱门锁住的叹息。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新别离》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女子初尝离别的怅惘,宛如一幅淡彩工笔,在杏花与黄昏的意象交织中,将不可言说的孤寂浸透纸背。

**"手把杏花枝"**起笔便见巧思。杏花在古典诗歌中常象征转瞬即逝的春光,如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此处女子执花而立的画面,暗喻着对易逝美好的徒劳挽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个动作"凝固了人物无意识的焦虑",纤柔的花枝与即将面临的孤寂形成微妙反差。

黄昏意象的运用更显精妙。**"黄昏掩闺后"**化用《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经典意境,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与之异曲同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强调,唐代闺怨诗常以"黄昏闭门"构建封闭时空,此句"通过门扉闭合的物理动作,完成了心理空间的彻底隔绝"。

末句**"寂寞自心知"**堪称诗眼。钱钟书《谈艺录》论及此类情感表达时曾说:"‘自’字最苦,无人共语方为真孤寂。"这种无法分享的孤独,比"怎一个愁字了得"更为彻骨。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分析,诗人用"知"而非"觉",暗示这种寂寞已是长久的精神印记,而非临时情绪波动。

全诗二十字中,从杏花的热烈到黄昏的黯淡,从掩门的决绝到寂寞的绵长,构成完整的情感曲线。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价此诗:"以物象起兴而不着痕迹,写情至深而字字平淡,得乐府诗真髓。"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正是唐代绝句艺术的至高境界。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新别离评析

名家点评摘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
"『黄昏掩闺后,寂寞自心知』十字,写尽闺怨之精髓。不着愁字而愁思自现,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
"以杏花起兴,暗喻青春易逝。『未曾经别离』五字,平白如话却暗藏惊雷,后文孤寂方显摧心肝之力。"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
"『手把』二字极妙。花枝在握而良人远矣,温柔触感与心理虚空形成尖锐对照,较之直写泪眼更胜三分。"

艺术特色赏析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闺怨三重境

  1. 触觉意象:杏花枝的柔嫩与握花的力度形成张力
  2. 时空对照:黄昏的光影流动与闺阁的封闭静止
  3. 心理纵深:从"未曾经"的天真到"自心知"的彻悟

末句**"自心知"三字尤见功力,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赞叹:
"非经历者不能道此。寂寞非外物所致,实从生命深处涌出,如寒潭浸月,冷光自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