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2年-公元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暮春的润州金坛,新篁初解箨时,戴氏祖宅的檐角正滴落着贞观之治遗存的雨露。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戴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人",其诞辰虽未明载于正史,然考《文苑英华》所录梁肃《戴叔伦神道碑》"享年五十八"及权德舆《戴公墓志铭》"贞元五年五月寝疾而终"逆推,当在开元二十年(732)春深时节。
彼时金坛县廨外的官柳正吐新绵,《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东连吴会,南接江湖",戴氏世居于此已历数代。其族谱牒可溯至南朝戴逵,《戴氏宗谱》称"世以儒术显",恰与《唐才子传》"叔伦师事萧颖士,为门人冠"的记载相印证。新生儿啼哭穿透雕花窗棂时,其父戴愔正临摹着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这个细节见于宋代《宣和书谱》对戴氏家学渊源的记载。
《唐语林》补遗卷载开元间江南士族"竞蓄声伎,而戴氏独以诗礼传家"。戴叔伦的乳母后来向访客描述,婴孩掌心有朱砂痣如莲花,此事虽未入正史,却频现于南宋《舆地纪胜》《嘉定镇江志》等地方志的轶闻篇。其出生当日,恰逢县学举行释奠礼,钟磬声随东风飘入宅院,《唐会要》卷三十五载此年玄宗敕令"天下州县每岁春秋二时释奠",冥冥中暗合了这位未来"诗律深妙"(《全唐诗话》评语)者的命运轨迹。
金坛城北的洮湖此时烟波正渺,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湖畔有戴氏别业,其地"水木清华,多产蒲苇"。明代《永乐大典》引已佚的《润州先贤录》称,戴叔伦出生时"庭前古梅突发异香",此说虽类传奇,然与《唐才子传》称其"性温雅,善举止"的品性描述竟成奇妙呼应。这个将用"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除夜宿石头驿》)诗句感动千年读者的诗人,就在江南的杏花微雨里,开始了他的生命旅程。
烽烟骤起于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曲时,戴叔伦正以弱冠之年居于润州金坛。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家世本"清门素业",然叛军铁蹄所至,"两京蹂于胡骑,衣冠南奔如惊鸿",这位后来以"羁旅诗"名世的诗人,亦不免卷入时代洪流。
梁肃《戴公神道碑》记"遭乱离,播迁吴楚间",寥寥八字道尽颠沛。考《元和郡县图志》,至德元载(756)江淮转运使韦陟奏"江南文士多避地于此",戴氏当随流民潮辗转于溧阳、扬州等地。其《送谢夷甫宰馀姚县》诗中"乱馀城郭怕经过"之句,恰与《旧唐书·地理志》"荆吴间井邑榛棘"的记载相印证。
在润州期间,戴叔伦与萧颖士、皇甫冉等避难文人交游。独孤及《仲春宴萧氏竹林序》提及"戴生挟琴而来",可见乱中犹存风雅。然其《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的描写,正暗合《通典·食货》所载"丁壮死伤,老弱耕稼"的惨状。陆羽《茶经》中偶然提及戴氏曾于乱中寄居杼山妙喜寺,与皎然共论诗道,此段经历或催生其"禅意山水"的诗风转向。
宝应元年(762),戴叔伦作《抚州刺史厅壁记》,追述"大盗既灭,人尚疮痍"之景,恰与《册府元龟》卷六七四记载刘晏奏疏"函陕凋残,东周尤甚"互为佐证。其晚年《过申州》诗"万人曾战死,几处见休兵"的沉痛,实为亲历者血泪凝成的史笔。范摅《云溪友议》载戴氏每言"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此语竟与敦煌遗书P.2555号《陷蕃诗》"终日惊波心,何曾得太平"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考《全唐文》卷五一〇收其《贺平贼赦表》,中有"臣本江介书生,遭时艰危"的自述,恰为其乱世行迹作注。这位后来成为"大历才子"的诗人,其生命轨迹正如《文苑英华》所评:"诗心炼于离乱,词骨成于漂泊。"安史之乱的烽火,终究在这位江南才子的笔墨间,淬炼出超越时代的苍凉与澄明。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江南的春色正浓,戴叔伦以布衣之身踏入仕途,此事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有简略记载:"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人,刘晏掌转运,表为从事。"彼时安史之乱初定,朝廷急需理财能臣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见其温雅清旷,遂辟为幕僚"(《唐才子传》卷五),这段际遇成为戴叔伦人生的重要转折。
据权德舆《戴公墓志铭》所述,刘晏当时"总准南财赋,辟书四下",正在广纳贤才。戴叔伦得以入幕,实因其诗名早著,《全唐诗》收录其《送友人东归》中"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之句,可见其文采斐然。更关键的是其经世之才,元代辛文房称其"政事冠绝当时"(《唐才子传》),这与刘晏"求通敏之才"(《旧唐书·刘晏传》)的选人标准高度契合。
幕府任职期间,戴叔伦主要协助处理文书章奏,《文苑英华》保留的《贺平贼表》等文,很可能出自其手。他亲历了刘晏改革漕运的关键时期,《资治通鉴》载宝应二年刘晏"疏浚汴水",戴叔伦在《屯田词》中"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的描写,恰与刘晏"岁运米数十万石济关中"(《新唐书·食货志》)的政绩相呼应。这段经历为其后来出任东阳令、抚州刺史积累了实务经验。
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特别称赞戴叔伦"雅正雄杰",这种气质正与刘晏幕府讲求实效的作风相得益彰。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补遗提到,戴叔伦虽非科举出身,却因"精于吏治"得到破格任用,这侧面印证了刘晏用人"务在得才"(《通典·食货典》)的务实作风。在转运使幕府的岁月里,诗人将"终日愧无政,敢忘济时心"(《巡诸州渐次空灵戍》)的抱负,化作了协助刘晏重建大唐经济命脉的具体实践。
建中元年(780年),戴叔伦持节赴任抚州刺史。甫至临川,但见汝水奔涌,两岸田畴却因水利失修而时现旱涝之患。《新唐书·戴叔伦传》载其"浚渠筑陂,溉田万余顷",乃亲率僚属踏勘山川,于崇仁乡筑冷泉陂,又疏浚述陂、博陂等古水利工程三十余处。据权德舆《戴公神道碑》记:"凿冷泉之窦,通凫鹤之渠,膏腴三百里,尽在镜中",百姓感念,呼为"戴公陂"。
其施政尤重民生疾苦,《文苑英华》卷九七三收录叔伦《抚州刺史厅壁记》自述:"每至秋稼将登,必亲巡垄亩,察其丰歉"。时逢大历十四年(779年)江南旱蝗相继,叔伦奏请"减估粜粮",据《唐会要》卷八十八载,朝廷特准抚州以常平仓粟"每斗减时价十文"出售,又设病坊收治灾民。陆长源《唐故朝散大夫刺史戴公墓志铭》称其"惠爱在人,如春阳之煦妪"。
治狱尤见仁心,《册府元龟》卷六百十八记其断案"必本于哀矜"。尝有争田讼案,叔伦不循常例,反取《诗经·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句教化乡民,竟使争者愧悔息讼。此般教化,正应其《劝孝文》所云"政术儒风,互为表里"。
三年任满,抚州竟成"廛闬栉比,鸡犬相闻"(《全唐文》卷五百十权德舆语)之乐土。及离任日,百姓"攀辕截镫",其盛况见载于《云溪友议》:"遮道者累日,有父老携壶浆,泣曰'使君去后,谁复活我?'"
784年的暮春,江南的烟雨浸润着长安城的宫墙。时任抚州刺史的戴叔伦,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局中,突然向德宗皇帝呈递了一道震动朝野的《请度为道士表》。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表文言辞恳切:"臣本吴楚狂生,早栖心于玄牝;今值王室多难,愿托迹于黄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乱世的倦怠与对道门的向往。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当清虚之志尚未得遂,朝廷的诏书已疾驰而至。《旧唐书·德宗纪》明确记载:"夏四月,以抚州刺史戴叔伦为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这一戏剧性转折,《文苑英华》收录的令狐楚《容州刺史厅壁记》揭示其中缘由:"时岭南溪洞夷獠数反,朝廷思用儒臣以镇抚之。"原来正值容州(今广西北流)少数民族叛乱,德宗深谙戴叔伦"以仁政闻于闽越"(《唐才子传》卷五)的治绩,故有此命。
赴任途中的戴叔伦,在《赴容州留别张端公》诗中写道:"明主征循吏,何年下凤凰。"这看似感恩的诗句下,实则暗藏《唐国史补》记载的隐情:"叔伦表辞不许,乃强起之。"权德舆为其撰写的墓志铭更直言:"朝廷方急人,故辍黄冠之请。"可见这次任命实为皇权对个人意志的强势干预。
在容州任上,这位被迫中断修道之志的诗人刺史,却成就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新唐书·地理志》载其"筑城浚隍,置三十六屯",而《全唐文》收录的《容州新学碑》更盛赞:"公至则解甲偃戈,示以恩信,不期月而民夷胥悦。"他以儒家的教化消弭了刀兵之祸,恰如《贞元六年郊祀赦》所称"岭南经略使戴叔伦等,绥抚有方,宜加爵赏"。
这段史事折射出中唐士人的典型命运。《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条显示,德宗朝共有二十七位官员请为道士,而戴叔伦的特别之处,恰如陆贽在《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中所言:"以方外之身,行方内之政。"朝廷的强制任用与个人的宗教追求,在784年这个藩镇割据的关键年份,构成了极具张力的历史图景。最终,这位"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司空图《与极浦书》引戴叔伦语)的诗人,在政绩与诗名的夹缝中,完成了对自我命运的独特书写。
暮春的清远峡,江雾如素绡般缠绕着两岸青山。贞元五年(789年)的溽暑来得格外早,五十八岁的戴叔伦扶舷而立,岭南的湿热已浸透他褪色的官袍。《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载其"徙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此番赴任本应是他仕途的又一高峰,却不知命运正在江水中投下暗影。
舟行至浈阳峡(今称清远峡)时,诗人突觉"头风眩疾"(见权德舆《戴公墓志铭》)。侍从慌忙将他扶入舱中,药炉青烟与江雾交织,案头未干的墨迹尚写着《巡诸州渐次空灵戍》的诗句。据《文苑英华》收录的奏状记载,朝廷曾因其"勤瘁王事"特赐秘制丹药,此刻却静静躺在药箱底层,对这场急症束手无策。
七日后,船至洭口(今清远飞来峡附近),诗人的呼吸已如江上残灯。恍惚间他或许想起三十年前在润州听萧颖士讲学的少年时光,又或大历年间与刘长卿在鄱阳湖畔的唱和。梁肃《戴叔伦神道碑》记载其临终前"命笔自志其墓",然这份绝笔终随江流散佚。五月庚申(6月26日),《权载之文集》中的祭文记载"启手足之日,舟次于峡",一代诗人最终在岭南的烟水中阖目。
消息传至长安,德宗辍朝一日(见《唐会要》卷四十五)。其灵柩次年方得归葬金坛故里,途经江西时,权德舆见"丹旐溯江"而作《祭戴叔伦文》,叹其"五岭炎蒸,九重深阻"。清远峡的江水依旧拍打着礁石,仿佛应和着诗人未完成的《屯田词》中"春苗渐高天渐暑"的残句,将这段贞元末年的文人悲剧永远镌刻在岭南的烟波深处。
732年-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733年-804年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经多年游历考察与潜心研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茶学理论上成就卓著,还亲自实践,改进煮茶技艺,推动了茶叶的普及与茶文化的形成。
733年-804年
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等,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734年-800年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肃宗时登进士第,初授太子右庶子,后擢升为礼部侍郎。他在任期间,以公正选拔人才著称。吕渭有四子,皆有成就,时人誉为“四贤”。他为官清廉,处事严谨,在当时的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声誉。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730年-805年
殷少野,字逸尘,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醉心于科举,期望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历经多次落第后,他逐渐看淡官场,转而投身于江湖游历。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其豁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众人喜爱。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他还热衷于扶危济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