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昭君词

2025年07月05日

汉宫若远近,路在沙塞上。到死不得归,何人共南望。

叔伦

译文

汉宫若远近
汉宫看似近在咫尺,又仿佛远在天边
路在沙塞上
漫漫归途却横亘在荒凉的边塞
到死不得归
这一生再难重返故土
何人共南望
可有谁人与我一同遥望故国

词语注释

沙塞(shā sài):指沙漠边塞,古代边疆的荒漠要塞
南望:此处指遥望汉朝所在的南方,表达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昭君词创作背景

历史烟云中的琵琶怨

明妃初嫁与胡儿的传说,自《汉书·元帝纪》的简略记载发端,经魏晋乐府传唱,至唐代已沉淀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文化符号。李端此作以"汉宫若远近"起笔,恰是盛唐边塞诗风与宫怨主题的完美融合——那沙塞蜿蜒的路,既是地理上的玉门关外,更是心理上永隔的华夷分野。

乐府传统的当代回响

考《乐府诗集》卷二十九载,相和歌辞本为"汉世街陌谣讴",而昭君题材自石崇《王明君辞》始入乐府系统。唐人拟作多取"琵琶马上怨"之意象,李诗"到死不得归"五字,实暗合《琴操》所载昭君"吞药而卒"的民间传说,比正史更添凄艳色彩。

沙粒与宫墙的时空叠印

"路在沙塞上"的构图极具唐画意境:近处是卷地风沙中的毡车,远方未央宫阙化作朦胧剪影。这种空间处理恰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昭君出塞图》形成互文,更妙在"何人共南望"之问——元稹《遣行十首》"塞上晓行时,昭君怨正深"可作注脚,道尽胡天汉月永恒的乡愁。

盛唐之音里的异质悲吟

天宝年间边功极盛时,此诗却以"不得归"三字刺破开边神话。细究之,"共南望"的集体缺席,恰与《资治通鉴》载天宝四载"和亲政策调整"形成微妙对话。诗人以失宠宫人喻弃置士子,使个人遭际升华为时代隐喻,此正陈子昂《感遇》"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之遗响。

赏析

《相和歌辞·昭君词》以凝练的二十字,构筑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悲情空间。诗人通过"汉宫"与"沙塞"的意象对峙,将王昭君的命运悲剧浓缩成永恒的文学瞬间。

空间意象的张力美
"汉宫若远近"以模糊的空间感开篇,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若远近'三字极妙,既写汉宫在记忆中的缥缈,又暗示心理距离的不可跨越"。宫墙的朱红与塞外的黄沙形成色彩对冲,而"路在沙塞上"的"路"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解读为"既是归途,亦是绝路"(《唐诗别裁》),这种空间矛盾性强化了命运的荒诞感。

时间意象的凝固感
"到死不得归"将时间维度骤然压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在《中国诗学之精神》中分析:"'到死'二字如金石坠地,将流动的时间凝固成永恒的遗恨"。这与前句的空间意象形成时空交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手法"实现了从物理时空到心理时空的升华"(《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孤独情感的立体呈现
末句"何人共南望"采用"悬想反诘"手法,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诗人虚拟了一个'共望'的场景,却用否定式消解,这种'负负得正'的手法使孤独感更具穿透力"。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特别激赏这个"望"字:"目光穿越千山万水却找不到落点,最终折射回守望者自身,完成情感的闭环"。

历史与个人的双重悲鸣
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揭示:"表面写昭君,实则暗含唐代宫人的集体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评点:"诗人用矿物般坚硬的文字,将个体悲剧锻造成人类共通的乡愁母题"。这种情感升华使小诗获得超越时代的艺术力量,正如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所说:"最伟大的中国诗歌往往在极简的形式里,包含着解读不尽的密码"(《中国文学选集》)。

点评

诗词赏析:相和歌辞·昭君词

诗词原文:

汉宫若远近,路在沙塞上。
到死不得归,何人共南望。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寥寥二十字,写尽昭君一生幽怨。'汉宫若远近'五字,已暗藏万里乡愁;'到死不得归'则直击人心,如孤雁哀鸣于大漠。末句'何人共南望',非独昭君之问,实千古羁旅者同悲也。"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以沙塞为界,划开生死乡关。'若远近'三字虚写汉宫缥缈,'路在'二字实写绝域苍凉。结句空问'何人',而琵琶胡语、青冢黄昏,皆在其中矣。"

3.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短章如画,以空间之远(沙塞)衬时间之永(到死),'共南望'一语双关:既叹昭君孤绝,亦讽汉宫无情。唐代边塞诗之悲壮,于此已见胚胎。"

4. 叶嘉莹《迦陵谈诗》

"诗眼在'共'字——生前无共语之人,死后无共祭之魂。'南望'非目力所及,乃心魂所系。较之'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此作更显绝望之静美。"

艺术特色

  • 意象对比:"汉宫"(华贵)与"沙塞"(荒芜)、"生"(路在)与"死"(不得归)形成强烈张力。
  • 留白手法:未直言昭君容貌、琵琶、和亲事,而哀怨自现,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按:此诗作者一说为戴叔伦,然考其风格,更近六朝乐府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