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唐代经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改制为新声。白居易首创"洛下新声",将古调翻作七言绝句体,刘禹锡和之,遂成唐代流行曲调。此体以杨柳为意象载体,多写离情别绪,中晚唐时期尤为盛行。
文化意象
折柳赠别乃唐代重要民俗,《三辅黄图》载"灞桥折柳"典故。杨柳逢春而发、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寄托羁旅之思的绝佳载体。诗中"一枝折尽一重新"暗合《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境,形成跨越千年的意象传承。
创作语境
此诗应作于中唐时期,当时文人常于灞桥、渭城等送别胜地即景赋诗。元稹《送友封》云"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可见当时杨柳枝创作风气。诗人目睹新柳重发而故人不在,遂有"今年还折去年处"的时空错位之叹,与刘禹锡"春江一曲柳千条"异曲同工。
艺术特征
采用乐府民歌的复沓手法,"折尽"与"重新"、"去年"与"今年"形成循环结构,暗合杨柳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结尾"不送去年离别人"化用王维《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意,以否定句式强化物是人非之感,体现唐代送别诗"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