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肩吾

译文

伤见路傍杨柳春
伤心地看见路旁杨柳又迎来春天
一枝折尽一重新
折尽一枝又新发一枝
今年还折去年处
今年仍在去年折枝的地方
不送去年离别人
却再不能送别去年的离人

词语注释

路傍(páng):路旁
折尽(zhé jìn):折完、折光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唐代经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改制为新声。白居易首创"洛下新声",将古调翻作七言绝句体,刘禹锡和之,遂成唐代流行曲调。此体以杨柳为意象载体,多写离情别绪,中晚唐时期尤为盛行。

文化意象

折柳赠别乃唐代重要民俗,《三辅黄图》载"灞桥折柳"典故。杨柳逢春而发、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寄托羁旅之思的绝佳载体。诗中"一枝折尽一重新"暗合《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境,形成跨越千年的意象传承。

创作语境

此诗应作于中唐时期,当时文人常于灞桥、渭城等送别胜地即景赋诗。元稹《送友封》云"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可见当时杨柳枝创作风气。诗人目睹新柳重发而故人不在,遂有"今年还折去年处"的时空错位之叹,与刘禹锡"春江一曲柳千条"异曲同工。

艺术特征

采用乐府民歌的复沓手法,"折尽"与"重新"、"去年"与"今年"形成循环结构,暗合杨柳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结尾"不送去年离别人"化用王维《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意,以否定句式强化物是人非之感,体现唐代送别诗"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笔法。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意象核心,构建了一个时空交叠的伤感世界。唐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在此诗中获得了双重解构——既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离愁的颠覆性表达。

"伤见路傍杨柳春"开篇即定下哀婉基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唐代杨柳意象常与"伤春"情绪共生,此处"伤见"二字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形成王国维所称的"有我之境"。杨柳的盎然春意与诗人的黯然神伤构成强烈反差,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倍增其哀"。

"一枝折尽一重新"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辨。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解读此句时特别强调其"循环往复的悲剧性":折柳行为本身催生新枝,而新枝又将成为新的离别见证。这种生生不息的轮回,暗合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惘然情绪,形成对离别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考。

后两句"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运用时空叠印技法。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类写法"压缩时空的艺术效果"。地理空间的恒定(去年处)与人事变迁(离别人不在)形成尖锐对比,这种"物是人非"的怅惘,较之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更显苍凉——连可供追忆的对象都已消逝。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对离别仪式本质的颠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唐代折柳送别本是缓解离愁的仪式,此诗却揭示仪式的虚妄性。"当折柳成为习惯性动作,而送别对象早已不在,这种仪式就异化为自我伤悼的行为艺术。这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现代性意义。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采用"剥笋式"递进手法。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该诗情感发展符合"起承转合"的古典美学:由见柳生情(起),到折柳伤怀(承),继而发现轮回无奈(转),最终领悟仪式虚妄(合)。这种精密的情感结构,使短短四句承载起生命永恒的离别之痛。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评析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一枝折尽一重新』句,写尽人间别离之循环,犹《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遗韵。折柳本为送别旧俗,此诗却翻出新意——柳枝可复生,而人事不可重来,正是'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评:
"寻常折柳题材,偏从时间维度剖开两层:『去年』与『今年』的叠映中,杨柳的『重』与离人的『不复重』形成尖锐对照。末句『不送』二字尤妙,看似平淡却将怅惘推向极致。"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暗合'复叠美学',柳枝的物理重生与人事的不可逆形成张力场。诗人以路旁杨柳为镜,照见时间残酷的本质——春色年年相似,而'离别人'已成永恒缺席的符号。"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折尽』『重新』的轮回意象,恰似生命永恒的缺憾与补偿。诗人用最朴素的民歌体,道出存在主义的哲思:杨柳的春色愈鲜妍,愈反衬出人间别离的荒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