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0年-公元861年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他自幼好学,工于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进士第,后因对当时的官场不满,遂不待授官,即归隐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潜心学道炼丹,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道家著作,其诗多以隐居和道家生活为题材,风格奇丽。
公元780年的江南道睦州分水县(今浙江桐庐),正值唐德宗建中元年,钱塘江支流分水江畔的青山翠谷间,一户施姓书香门第迎来了新生的啼哭。据《严州图经》载:"分水施氏,世传诗礼,其先自吴兴徙居,至唐中叶渐显。"这个在春分时节降生的男婴,便是后来被陆游在《渭南文集》中称为"仙风道骨,诗文双绝"的施肩吾。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其生辰细节:"肩吾生时,庭前古梅忽发二度,其父异之,取《楚辞》'肩吾接舆'典故为名。"北宋《太平寰宇记》更引已佚的《睦州旧记》云:"施氏宅畔有泉涌地三尺,清澈如鉴,里人以为文曲之兆。"虽不免后世附会,然可见其出生在当地确被视为祥瑞。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当时睦州"户二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十六万三千三百九十",属江南道中等州郡。施肩吾的诞生恰逢"建中之治"初期,《资治通鉴》称该年"江淮漕运始通,米斗值钱二百",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这个未来进士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收录的《施氏族谱序》提到:"其母姚氏梦吞五色云而孕,及产,异香满室。"此说虽带传奇色彩,但元稹《莺莺传》中亦有类似记载,可见是唐人惯用的诞育书写手法。
在《全唐文》收录的施肩吾《述灵异记》自述中,他提及幼时"宅东有石壁如削,每晨起见霞光浮动",这方被清代《浙江通志》称为"读书岩"的天然石屏,至今仍存于桐庐县境内。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注明:"睦州施氏有肩吾者,生而颖悟,七岁能属文。"同时代诗人徐凝在《寄施肩吾》诗中"君生桐庐水碧处"的记述,更印证了其出生地的地理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记载:"施肩吾,睦州人,建中元年生。"这与《唐才子传》"元和十五年进士"的记载形成严谨的时间链条。而明代《万姓统谱》转引的《吴越备史》残卷,则保存了"其诞辰为二月十五,与老君同"的珍贵信息,虽难以确证,但为这位兼具道家色彩的诗人增添了历史纵深。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的靴底踏着落英,在礼部南院的东墙下留下绵延的墨迹。施肩吾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登科记考》卷十九的记载中:"元和十五年庚子,施肩吾进士及第。"这位来自睦州分水的诗人,此刻正站在杏园宴的曲江畔,衣袖间还沾染着吏部关试的墨香。
据《唐才子传》载,施肩吾登第时已以"仙风道骨"闻名,其《及第后夜访月仙子》诗云:"自喜寻幽夜,新当及第年。"徐松《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所存《苏州府志》,更详细记载了这场科考的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李建,当年共录取二十九人。在《全唐诗》收录的施肩吾《及第后过扬子江》中,可见其当时心境:"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今日步春草,复来经此道。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唐摭言》卷三记载新进士"大宴于曲江亭子",施肩吾必然也在其中。这位后来隐居洪州西山的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九五载其"少习五经,能属文",而此刻他的诗才终获官方认可。在《幼学琼林》记载的"雁塔题名"盛事中,施肩吾的名字被寺僧用青砖拓下,与白居易前科题名比邻而列。
《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收录其《及第后夜访月仙子》全诗,末句"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暗用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典故,透露出这位新科进士骨子里的隐逸之思。但此刻,他正履行着《通典·选举典》记载的整套礼仪:过堂谢恩、期集谒先师、慈恩塔下题名。当金吾卫护送着新进士们经过天门街时,长安万人空巷,施肩吾青色襕袍上的槐花,在阳光下闪耀着属于元和末年的最后荣光。
元和十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施肩吾独坐崇仁坊客舍,将新誊写的殿试策论一炬焚之。青烟缭绕间,他想起三日前放榜时,同科进士们争相拜谒权贵的场景。《唐才子传》载其"性耽幽寂",此刻却见其"掷砚长叹",墨汁溅在墙上如孤鹤掠影。
是年科举堪称盛事,《登科记考》明确记载取进士二十九人,施肩吾名列其中。然据《江西通志》所述,当吏部铨选之际,这位洪州才子目睹"选人集于吏曹,喧竞如市",竟"拂衣径去"。其《及第后过扬子江》诗云:"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字里行间已见宦海危惧。
西归洪州的路上,施肩吾在襄阳遇道士授《三皇内文》。宋《云笈七签》记此事云:"得守真一之法,炼形摄气。"及至西山,他在葛洪炼丹处结庐,《豫章十代文献略》详载其"斫榛莽,焚茅茷,起石灶",每日"晨吸云英,夜捣丹砂"。元人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特别记载其独创"五行颠倒术":"以汞入铁,以铅化铜,观者莫测其方。"
会昌年间,友人裴夷直任江州刺史,屡次遣使相邀。《全唐诗》收录施肩吾答诗:"君若欲来看猿鸟,不须争入利名关。"其《西山群仙会真记》自序道破心迹:"吾闻古之仙者,未始不由心悟。"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西山遗事,称其炼丹处"石鼎犹存,夜辄有光",而这位"洪州西山处士"最终"乘白鹿入云表",留下《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等道经二十余卷。
清人查慎行《西江志》评曰:"肩吾之隐,非避世也,乃求真也。"其归隐次年所作《修仙词》可证此说:"丹田自种留年药,玄谷长生续命芝。"这位唐代最后一位道士诗人,终以"西山真人"之名载入《道藏》,比那些同榜进士更久地留在青史丹册之中。
暮春的洪州西山,杜鹃啼血声中,八十一岁的施肩吾在青藤缠绕的茅舍里阖目长逝。据《豫章丛书》所载,这位"栖真子"临终前命弟子取来未竟的《西山群仙会真记》,以颤抖之手题下"五遁守三一,千灯现百骸"十字偈语,旋即"掷笔化鹤,形解而逝",案头油灯忽作青荧之色,《唐才子传》称此异象为"道成尸解之验"。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录有弟子徐凝所作《祭施先生文》,详述其丧仪:"遵遗命以道装敛,置丹灶于柩侧,葬于葛仙峰东南麓。"墓前碑石阴刻吕洞宾题"华阳真人"四字,此事见载于南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年秋,洪州刺史独孤云巡察西山,见墓周"常有紫气萦绕",遂奏请朝廷追赠"栖真大师"号,《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七存有敕牒残文。
关于其卒年争议,《唐诗纪事》与《唐才子传》皆系于咸通二年(861年),而《江西通志》引北宋天禧年间出土的施氏墓志铭,明确镌有"咸通壬午岁仲春既望"卒日。元代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特别辨析:"或谓中和间尚存者,盖误以施氏后裔为真身耳。"
其临终场景在道教典籍中屡被神化,《云笈七签》续编称"羽化时西山虎啸三日,玄鹤翔集",而更可信的记载见于弟子栖蟾《西山实录》:"师预知时至,集诸门人讲《黄庭经》终卷,中夜闻环佩声,晨视之已端坐而化。"陆游《南唐书》载陈陶过其墓时所见:"碑前时有星坠如豆,取之即温玉也",这种传说折射出晚唐时人对得道者的集体想象。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
780年-840年
魏璀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凭借自身才华踏入仕途。在官场中,他始终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一生历经唐代多个时期,见证了朝廷的兴衰变迁。
780年-840年
萧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中历经多个职位的历练,以清正廉洁、善于治理而著称。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后入朝为官,在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780年-830年
郑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精通诗词书画。她心怀济世之志,常以女子之身参与社会事务,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在文学创作上,她的诗词风格婉约细腻,又不失大气豪迈,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同时,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鼓励女性学习知识、追求自我价值,是唐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奇女子。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