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襄阳曲

2025年07月05日

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
清晨对镜冶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

肩吾

译文

相和歌辞。襄阳曲
《相和歌辞·襄阳曲》
大堤女儿郎莫寻
堤上的姑娘啊,郎君莫要四处找寻
三三五五结同心
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彼此情投意合
清晨对镜冶容色
清晨对镜梳妆,精心修饰容颜
意欲取郎千万金
心中渴望赢得郎君万般宠爱

词语注释

冶容色:冶(yě),修饰、打扮;容色,容貌。
意欲:心中想要,意图。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汉水之畔,襄阳大堤上柳絮沾衣,唐代的繁华在水波里荡漾出粼粼金斑。这座南船北马交汇的商埠重镇,自南朝乐府起便孕育着独特的风情——当李白的《襄阳曲》在酒肆间传唱时,我们仿佛看见盛唐的市井烟火正从青石板上袅袅升起。

史载襄阳大堤"商贾骈填,货物山积"(《元和郡县图志》),正是这般水陆要冲的繁华,催生了诗中"三三五五结同心"的鲜活动景。女儿们结伴游春的习俗可追溯至《诗经·溱洧》的古老传统,而"冶容色"的细节却泄露了中唐社会的新变——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开始用"千万金"衡量情感价值,这与《唐会要》记载的天宝年间"竞豪奢"世风遥相呼应。

乐府旧题在此焕发新声。南朝《襄阳乐》尚存荆楚民歌的朴拙,李白笔下却多了几分盛唐的佻达。那"郎莫寻"的娇嗔里,藏着《北里志》描述的唐代女子"多结朋侣"的社交自由,而"取郎千万金"的戏谑,恰似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市井风情画。汉水千年流淌,将六朝的清商曲辞,酿成了大唐的世俗醇酒。

赏析

《相和歌辞·襄阳曲》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唐代襄阳大堤上商女的鲜活群像,其意象之灵动、情感之复杂,历来为学者所称道。

**"大堤女儿郎莫寻"**开篇便以劝诫口吻营造神秘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欲擒故纵"的叙事手法,实则是将商女们置于"可望不可即"的审美距离中,既点明其职业特性,又赋予其朦胧诗意。大堤作为唐代著名的商贸娱乐场所,在此背景下展开的画面自带市井烟火气。

**"三三五五结同心"**的意象构建尤为精妙。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意象研究》中盛赞此句:"以数字叠用形成韵律美,少女们结伴而行的画面跃然纸上,'同心'二字既写实又象征,既见姐妹情谊,又暗含对爱情的共同向往。"这种群体肖像的描写,比个体刻画更具时代风情画特质。

**"清晨对镜冶容色"**转入私密空间描写,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注意到"清晨"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不同于寻常青楼题材的夜宴场景,晨妆的细节赋予商女以日常生活感,'冶'字精准捕捉到其精心修饰时亦庄亦谐的神态。"铜镜这个意象,既反射出姣好容颜,又折射出她们对命运的主动把握。

末句**"意欲取郎千万金"**历来存在解读分歧。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在《乐府诗研究》中提出:"表面看是拜金宣言,实则暗含反讽。'千万金'的夸张修辞,既反映商业社会的价值观,又透露出女子们对真情的绝望——既然爱情不可得,不如追求实在的生存保障。"这种复杂心态,正是中唐社会商品经济冲击下女性命运的缩影。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张力的把控。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认为:"诗人以旁观者视角,既不刻意美化也不道德批判,而是在白描中自然流露对市井女子的深刻理解。那些精心装扮的容颜背后,既有生存的无奈,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倔强追求。"这种"哀而不伤,艳而不淫"的审美品格,正是乐府民歌的至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襄阳曲》以水乡市井风情入诗,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曰:
"大堤女儿"四字便觉烟波满眼,后二句尤得乐府真髓。冶容非为己悦,千金意更在言外,写尽商贾之地女儿心性,脂粉气里透着铜锈味,反比直斥贪俗更高妙三分。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
结句"千万金"三字如菱镜乍转,照见中唐市井肌理。前有"结同心"之纯,后现"取千金"之欲,两相激荡处,正见乐府讽刺之笔力。

近代学者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特别提及:
这般市井艳曲竟被写得如采莲歌般清新,女儿对镜理妆的清晨,与暗涌的金钱欲望形成奇异的和弦。唐代商业文明的气息,就在这镜中容颜与心里算计的交叠间透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