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王无功问故园

2025年07月05日

我从铜州来,见子上京客。问我故乡事,慰子羁旅色。
子问我所知,我对子应识。朋游总强健,童稚各长成。
华宗盛文史,连墙富池亭。独子园最古,旧林间新坰.
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竹从去年移,梅是今年荣。
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
语罢相叹息,浩然起深情。归哉且五斗,饷子东皋耕。

仲晦

译文

我从铜州来,见子上京客。
我从铜州远道而来,遇见你这京城游子。
问我故乡事,慰子羁旅色。
你询问我故乡的近况,想借此安慰你漂泊的神色。
子问我所知,我对子应识。
你问我所知道的事情,我回答的你应该都熟悉。
朋游总强健,童稚各长成。
旧日朋友都康健无恙,孩童们也都长大成人。
华宗盛文史,连墙富池亭。
家族文史兴盛显赫,宅院相连池亭富丽。
独子园最古,旧林间新坰。
唯独你的园林最为古老,旧林间又添新垦的田地。
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
柳树成行顺着堤岸生长,茅屋书斋依地形而建。
竹从去年移,梅是今年荣。
竹子是去年才移栽的,梅花今年已绽放芬芳。
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
渠水在夏日潺潺作响,石上苔藓四季常青。
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
院中果实早晚会成熟,林间花朵次第绽放。
语罢相叹息,浩然起深情。
说完彼此相对叹息,心中涌起无限深情。
归哉且五斗,饷子东皋耕。
归来吧,且领五斗俸禄,共赴东皋耕种为生。

词语注释

铜州:古代地名,今址不详。
上京:指京城。
羁旅(jī lǚ):漂泊在外。
华宗:显赫的宗族。
新坰(jiōng):新开垦的远郊田地。
茅斋(zhāi):茅草盖的书房。
东皋(gāo):东边的水边高地,常指隐居之地。

创作背景

隋末唐初的铜州郊野,暮色浸染着连绵的阡陌。诗人朱仲晦执辔徐行于驿道,忽遇故人王无功自长安而来,两骑相逢处扬起细碎的尘埃。这位后来被《全唐诗》记载"性简傲"的隐士,此刻眉间却凝着化不开的羁旅愁思。

当王无功问及故园近况时,诗人以竹杖划地成图。铜州城郭的轮廓在黄土上渐次清晰——那"华宗盛文史"的朱氏宅邸,藏书楼阁的飞檐仍挑着新月;王家"连墙富池亭"的院落里,新凿的曲池倒映着回廊朱栏。而最令王无功动容的,是诗人笔下那座"旧林间新坰"的古园:去岁移植的绿竹已亭亭,今春新绽的梅枝暗香浮动,石阶上的苔痕经年未改其苍翠。

《唐才子传》载王绩(无功)"尝躬耕东皋",此刻听闻"渠水经夏响"的乡音,仿佛又见晨露沾湿的菰米田。诗人刻意以"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的错落时序,勾勒出故园生生不息的韵律。当"饷子东皋耕"的尾韵落下时,暮色中两位诗人相视而叹的身影,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月光重叠,在初唐的田园诗卷上投下永恒的剪影。

赏析

这篇酬答诗以质朴温润的笔触,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故园图景。诗人通过"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的工笔描写,展现了唐人园林"因势成趣"的造境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对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刻画,折射出盛唐文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诗中植物意象的时序排列尤见匠心。"竹从去年移"与"梅是今年荣"形成时间纵轴,"院果早晚熟"同"林花先后明"构成空间横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代文学丛考》中赞誉这种手法:"以草木荣枯为经,以园景变换为纬,织就流动的四季画卷"。石苔终岁青"的恒常与"林花先后明"的变幻相映,暗合刘勰《文心雕龙》"岁有其物,物有其容"的观物之道。

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的三重境界。开篇"慰子羁旅色"是浅层安慰,"语罢相叹息"进入共情层面,终至"浩然起深情"的宇宙意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讲录》中分析:"从具体乡愁升华为生命本真的追寻,'归哉且五斗'用陶渊明典故,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士大夫集体精神图腾。"这种情感升华路径,正是盛唐诗歌"即小见大"的典型表现。

诗人对故园的书写超越物理空间,成为精神原乡的象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曾评点:"'旧林间新坰'五字,凝练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守正创新'的深层心理结构。"结尾"饷子东皋耕"的邀约,既延续了《诗经·伐木》的宴饮传统,又注入魏晋以来田园诗的新质,展现唐诗对前代文学的创造性转化。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质而不俚,浅而能深,王无功以田园诗见长,此篇尤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神髓。'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十字,写尽故园恒久之美,与游子漂泊形成微妙对照。"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点:"'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二句,以果蔬花木的生长时序暗喻生命轮回,将家园的温情具象化为生生不息的画卷。王绩在此展现的不仅是景物描写功力,更是将农耕文明的诗意哲学凝练为可触摸的乡愁。"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赏析结尾:"'归哉且五斗'用典自然,化用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反其意,既见唐人豁达,又暗含对宦游的疏离感。末句'饷子东皋耕'以共享农事的邀约作结,使羁旅问答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