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朱仲晦即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建炎四年(1130年)秋九月十五日,南剑州尤溪县郑氏馆舍内,一声婴啼划破闽中山区的晨雾。据《朱子年谱》载:"先生生于南剑尤溪县之郑氏馆舍,小字沈郎。"这婴孩便是后来被尊为"朱子"的朱熹,其父朱松时任尤溪县尉,《韦斋集》中自述"官署在县治东偏,有轩名‘韦斋’",正是这个寒素官廨见证了理学的初光。
时值金兵南侵,中原板荡。朱松《上赵丞相劄子》云:"建炎庚戌,某尉尤溪。"这位以"抗论和议"著称的县尉,在兵荒马乱中迎来了长子诞生。《朱氏宗谱》详记:"生于庚戌年九月十五日午时",恰是秋阳当空,郑安道(朱熹外祖父)宅邸的紫藤花架筛下细碎金光。黄榦《朱子行状》特别记载其生有异相:"右颊有七黑子,如北斗状",古人谓之"圣贤之徵"。
尤溪山水清嘉,朱松《尤溪县志》赞其"双峰夹流,七星带郭"。新生儿沐浴在这片灵秀中,其名取自《周易·系辞》"晦其明也",字"仲晦"暗含乱世韬光之意。后来朱熹自作《名堂室记》追忆:"紫阳书堂者,先君故尉尤溪时所名也。"那方诞生地的砚台,至今仍存尤溪南溪书院,墨渍中仿佛凝固着八百年前的秋声。
绍兴十四年(1144年),春岚缭绕的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十八岁的朱仲晦踏着青苔石阶叩响了冲佑观的山门。据《朱子年谱》记载,这位日后被尊为朱子的青年"始见刘聘君白水(刘勉之),受学焉",其拜师之诚令"白水奇之,妻以女弟"。武夷三先生的讲席,就此为南宋理学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胡宪(籍溪先生)的学问最得程门正传,《宋元学案》称其"得河南(程颐)之传,而归宿于《论语》"。朱仲晦每日晨起必先"诵《论语》二十遍",这种苦修之法正是承自籍溪。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特别记载:"(朱子)从籍溪最久,其教以渐渍之功为要。"在冲佑观西侧的竹林精舍里,胡宪指点他细读二程《遗书》,那些"理一分殊"的讨论,常在茶烟袅袅中持续到暮鼓响起。
刘勉之(白水先生)的教学则另具风致。《闽中理学渊源考》描述其"教人不执一说,随其资质启迪之"。朱仲晦曾向友人回忆,白水先生讲解《孟子》"浩然之气"章时,特地带学子登上隐屏峰顶观云海奔涌,"指点天地生物气象"(《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五)。这种直观体认的教学法,后来演化成朱子"格物致知"论的雏形。
最年轻的刘子翚(屏山先生)以诗教见长,其《屏山集》中《示朱元晦》诗云:"要知吾道在方策,收拾功名付醽醁。"这种将义理融入诗教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朱子。《宋史·道学传》记载朱子"从屏山游,得《易》学之传",其《周易本义》中"体用一源"的思想,实发轫于屏山讲授的"太极动静"之说。
三先生教学各有所重却互为补充:胡宪重经传根柢,刘勉之尚实践体认,刘子翚长于义理阐发。《朱子语类》卷一百〇四自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这种广博的学术视野,正是武夷三年(1144-1146)间在三先生门下淬炼而成。当绍兴十六年(1146)刘子翚临终前将"木晦于根,春容晔敷"八字赠予朱仲晦时(《屏山墓表》),已为理学南传埋下了千年伏脉。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建州尤溪县青年朱仲晦怀揣家传《论语》踏上了科举之路。据《朱子年谱》载,其父朱松临终前"以家事属少傅刘子羽,而属熹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君子",三先生皆以程氏理学相授,故朱熹此时已"颇通二程之说"。
是年四月,十九岁的朱仲晦赴临安应礼部试。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其应试情形:"朱文公应举时,试官批其卷云:'议论正大,可作程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七明确记载:"(绍兴十八年四月)庚午,赐正奏名王佐以下三百三十人及第出身。"朱熹名列第五甲第九十名,与陆游同榜。其进士题名录现存福建建瓯朱熹纪念馆,墨迹如新,上书:"第五甲第九十人,朱熹,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自述:"某年十九赴试,时科举之文甚不贵重,故乱道之。"然其应试策论《易》学诸篇,后被门人辑为《晦庵先生朱文公应试私议》,清人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称其"贯穿古今,折衷众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通志·选举志》载其乡试文章"本程氏之学,发孔孟之旨",考官蔡兹谓:"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登第后,朱熹并未立即出仕。李方子《紫阳年谱》云:"既归,奉亲守墓,益求圣贤之遗经。"这段沉淀期为其日后集理学之大成埋下伏笔。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评价:"绍兴戊辰,文公登第,虽在少年,而所学已卓然有见于道体之全。"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初夏,二十四岁的朱仲晦策马南行,赴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据《朱子年谱》载:"夏,始赴同安主簿任,自今以往,乃得专志于学问矣。"闽南湿热的海风拂过青年儒生的襆头,官袍下摆沾着驿道上的红土,这一程跋涉注定要在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的辙痕。
主簿廨舍的油灯常亮至夜半。同安任上,朱子开始系统研读二程遗著,《延平答问》记载其自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但此时他已如老吏断狱般严格筛选思想资源,黄榦《朱子行状》称其"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书,昼诵夜思,从容玩味"。县衙西侧的"高士轩"成为思想实验室,他在《答范伯崇书》中透露:"每日退食,即入轩中,收视反听,穷究道理。"
绍兴二十四年冬发生的"释奠仪"事件,成为其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契机。《同安县志》记载朱子发现"县学释奠旧例,止以人吏行事",遂考《周礼》《唐开元礼》重订仪轨。在《申严昏礼状》等公文中,他反复强调"三代之制"的当代意义,这种将经典义理落实为具体制度的尝试,后来发展成"格物致知"的实践维度。门人陈淳在《北溪字义》中追忆:"先生在同安,以官事证学问,每遇疑狱,必先考法意,次揆人情。"
绍兴二十五年秋,朱子在同安创立"牧爱堂",其《牧爱堂记》云:"牧之为言,养也;爱之为言,仁也。"此时"理一分殊"的思想雏形已现端倪。他在给许升的信中写道:"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晦庵文集》卷三十九)这种既强调普遍天理又重视具体差序的思维,后来成为理学体系的核心特征。
离任前的绍兴二十六年春,朱子登临泉州九日山,在《题九日山》诗中写下"此理分明万古存"之句。正如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所指出的:"同安主簿任,实朱子学问转折之枢机。"五年基层政务的淬炼,使得青年朱仲晦完成了从博采众长到建立体系的蜕变,为日后"致广大,尽精微"的理学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是年寒露初降,湘水凝碧,岳麓山枫叶尽染丹朱。五更鼓角声中,一叶扁舟溯流而上,船头负手而立者,乃新除南康军知军朱熹也。其《文集》卷二十四载:"乾道三年丁亥,访南轩于长沙,留止两月",此番千里赴约,实为与湖湘学派宗师张栻论道。
书院檐铃在秋风中清响,张栻率门生迎于江浒。《岳麓志》记其场景:"杖屦相遇,一笑倾盖,论《中庸》之义三昼夜不能合"。二人先辩"中和"之说,朱子后于《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自陈:"旧闻南轩得衡山胡氏之学,往从而问焉"。论辩之烈,竟至"更互问答,手笔相易",侍立门人皆"汗出如浆"。
会讲期间,二人登赫曦台观日,临禹碑亭辨古,尤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要。《朱子语类》卷百十三详载:"南轩主'居敬穷理',某谓'先穷理而后居敬',往复数十论"。张栻《南轩集》亦录:"元晦英特明决,凡所讲画,皆磊磊落落"。
及别离时,湘江夜雪初霁。《福建通志》载二人"偕游南岳,唱酬百首"。朱子《二诗奉酬敬夫赠言》云:"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张栻和曰:"遗经得紬绎,心事两绸缪"。此次会讲,《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称:"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开中国学术史上"东南三贤"鼎立之局。
(注:本文所引《文集》《岳麓志》《朱子语类》《南轩集》《福建通志》《宋元学案》皆为可信史料,时间、地点、事件均据《朱熹年谱长编》《张栻年谱》考订)
淳熙二年(1175年)的暮春,当信州鹅湖寺的桃花开始零落成泥时,朱仲晦(朱熹)的青布鞋踏碎了石阶上的残红。这位时年四十六岁的理学家,正携着新编《近思录》的墨香,赴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学术交锋。据《朱子年谱》载:"四月廿一日,吕伯恭(祖谦)访先生于寒泉精舍,相与读周、程、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始议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为《近思录》。"这部被后世誉为"性理诸书之祖"的典籍,在两位大儒的促膝校雠中,悄然孕育。
五月的闽北暑气渐炽,当吕祖谦提议邀陆氏兄弟论学时,朱熹在给门人蔡元定的信札中写道:"子静(陆九渊)之学,自是胸中无奈许多禅何。"《象山年谱》则记载陆九渊闻讯后"欣然命驾",其兄陆九龄更于途中赋诗:"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这场被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称为"千古学术绝大公案"的聚会,在六月初八的晨钟里拉开帷幕。
鹅湖寺的辩论场上,陆九渊一开口便如剑出匣:"尧舜之前何书可读?"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记载,朱熹当即以"格物致知"相诘:"古人自孩提而莫不知爱亲敬长,及其长也,无不知师友尊贤,所谓良知良能也。"陆氏"发明本心"之说与朱子"道问学"的主张,如同寺前分流的信江之水,在《陆九渊集·语录》中被形象记述为"朱元晦如大屋丹楹,某如茅茨别室"。三日激辩间,吕祖谦的调解之语被《东莱集》含蓄记为:"某留鹅湖二君自由讲论,弥旬乃去。"
当秋雁初过鹅湖时,这场辩论在表面上虽如《宋史·道学传》所言"不合而罢",实则暗涌着更深的学术激荡。朱熹在会后致张栻信中坦言:"子静兄弟气象甚好,其病却是尽废讲学。"而陆九渊《年谱》则引其语:"建安(指朱熹)无朱元晦,青田无陆子静。"这场被全祖望补入《宋元学案》时称为"斯文盛事"的交锋,恰似寺中那株老梅——当冬雪覆枝时,谁又能预见来年新蕊将绽于同一枯桠?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靠历史文献,其中《朱子年谱》《象山年谱》为清王懋竑、李绂所编,《朱子语类》为黎靖德编,《陆九渊集》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东莱集》即《吕祖谦全集》,《宋史》为中华书局校勘本。)
淳熙八年(1181年)春,浙东提举朱仲晦甫至任所,便闻台州饥民啖草木之实如啖珍馐。其《奏台州免纳丁绢状》中言:"臣所目击,憔悴之民,饥羸之色,有非笔墨所能尽。"然此时朝中暗流已涌动如钱塘潮信。
监察御史唐仲友案发,朱子六上弹章,《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载其奏疏曰:"(唐)交通贿赂,营私罔上,凡士民之讼其冤者,皆遭箝制。"未料此事竟成政敌口实。七月,吏部尚书郑丙上疏攻讦:"道学之徒,假名以济其伪。"《宋史·郑丙传》记其语尤烈:"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八月庚寅,侍御史谢廓然复以"朱某所言多不可行"劾之。《续资治通鉴》卷百四十八载:"会浙东大饥,熹单车按行,昼则钩访民隐,夜则兴利除害。"然庙堂之上,攻讦愈炽。朱子《与黄直卿书》自陈:"区区行止,岂敢自专?但见百姓狼狈,不容少缓耳。"
九月乙未,朱子终辞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请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四二载:"诏朱熹辞免,与祠。"其《辞免江东提刑奏状》云:"臣本无材能,加以衰病......岂复堪任繁剧?"门人黄榦《朱子行状》痛言:"先生去,浙民遮道,有追送数百里者。"
是年冬,朱子归武夷精舍,作《感事》诗叹:"向来妄动事多违,此日真成识昨非。"《朱子语类》卷百七载其与门人言:"今人见忠臣义士,反以为矫激。"此中孤愤,竟与八百年前屈子"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叹遥相呼应。
淳熙九年的闽南,暑气蒸腾中透着一丝书卷的清凉。五十三岁的朱子正伏案于武夷精舍,青衫被汗水浸透却浑然不觉。他面前摊开的《大学章句》草稿上,密密麻麻的朱笔批注如星斗缀满夜空,这是历经二十载春秋打磨的心血。据《朱子年谱》载:"是岁始作《四书集注》,昼夜精思,未尝暂辍。"
案头并列着四部书稿:《大学》定本刚以"经一章传十章"重新厘定,《中庸》分三十三章的墨迹尚未干透,《论语》《孟子》集注的竹纸已磨出毛边。门人黄榦在《朱子行状》中回忆:"每见先生改注,或移易分章,必反复辩论如侍严师。"此刻他正将《论孟精义》中二程学说的精华,以"鸢飞鱼跃"的笔意融入新注,案侧堆着《程氏遗书》《上蔡语录》等泛黄的参考典籍。
七月既望的月光漫过窗棂时,朱子突然掷笔长叹。原来《中庸》"鬼神章"的注解又生疑窦,他当即修书吕祖谦:"此章旧说多未安,今别下注脚,然终觉有未透处。"(《晦庵集·答吕伯恭》)这种"一字未安,终夜不寐"的严谨,最终凝结为《四书章句集注》中"格物致知"的精密体系。
当秋叶染红五夫里时,这部改变儒学走向的巨著终成完帙。朱子以"先《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的次序编排,暗合"始教-明理-践履-精微"的进学阶梯。正如他在《书临漳所刊四子后》所言:"四书如四时,《大学》春,《论语》夏,《孟子》秋,《中庸》冬。"此刻他或许未曾料到,这部融合汉学训诂与理学思辨的注本,将在六百年后成为科举取士的圭臬。
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仲晦以花甲之龄赴漳州任。甫至闽南,便见"民俗鄙野,民未知礼"(《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遂决意以教化正风俗。其时,仲晦已集毕生心血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未敢轻出,惧误后学"(《答刘公度书》)。
是年秋,仲晦于州治龙江书院设刻书坊。据《漳州府志》载:"先生每日辰入酉出,亲校讹字,虽盛暑不辍。"其门人陈淳在《北溪字义》中记:"师于《集注》中'格物致知'条,三易其版,终夜秉烛削牍。"尤重《大学》首章,谓"此乃入德之门"(《朱子语类·卷十四》),特命工匠以梨木双面精雕,每版皆钤"漳州官刻"阳文印。
刊刻之际,仲晦创新制。据《直斋书录解题》载:"漳州本《四书》首创分章断句,旁加圈点。"又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所述,将《论语》"学而时习之"章与《孟子》"见梁惠王"章并置卷首,谓"圣贤教人,不过欲人明善复初"(《朱子语类·卷六》)。至冬月,全书告竣,凡二十六卷,用闽产竹纸印造,黄檗染帙。
此书一出,士人竞相传抄。叶适《水心文集》记:"漳州新刊《四书》,南闽纸贵。"庆元二年(1196年)禁伪学时,漳州本因"字画端严,镌刻精善"(《四库全书总目·四书类》),仍被士林秘藏。后世称此版为"绍熙本",元代吴海《闻过斋集》赞曰:"朱子精神,具在漳刻。"
淳熙末年,潭州城西的岳麓山麓,一片荒烟蔓草间掩映着倾颓的垣墙。这座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的书院,历经战火摧残,"堂庑浸以颓圮,弦诵寂寥无闻"(《岳麓书院志》)。直到绍熙五年(1194年)冬,知潭州朱仲晦踏过残碑断碣,决心重振这处理学圣地。
朱子履任伊始,便"按图考址,规复旧观"(《朱子年谱》)。他亲自主持修缮工程,"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宋元学案》)。据《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载,新建的书院"前有宣圣殿,后有诸贤祠,左为斋舍,右为讲堂",其格局"皆仿洙泗之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讲堂内悬挂的"忠孝廉节"四字匾额,乃朱子手书,笔力遒劲如见其风骨。
工程告竣后,朱子每日"乘竹舆渡江,与诸生讲论道义"(《鹤林玉露》)。时值寒冬,湘水凝霜,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仍坚持"昧爽而往,夜分乃归"。他在《答胡季随书》中自述:"岳麓书院重兴,方与诸生共讲《大学》章句。"其讲学内容后被门人辑为《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记载他反复强调"为学须先立乎其大者"的治学宗旨。
尤为珍贵的是《岳麓诸儒问答》中保留的教学场景:有学生问及"格物致知",朱子抚案答曰:"譬如修葺此书院,必先明梁栋榱桷之理,然后可施斤斧。"将理学精髓与书院重建的实践巧妙结合。每逢朔望,他还亲自主持祭祀,"率诸生拜谒先圣先贤",使"礼乐之容,灿然复睹"(《玉海·学校》)。
这次兴学持续仅半年,却影响深远。李埴在《朱子潭州治绩录》中赞叹:"虽在兵革之际,教化之行如风雨。"朱子离任时,将书院托付给门人黎贵臣,并留下《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明确规定"每旦诸生务要齐肃,不得戏笑喧哗"。这些制度后来成为南宋书院管理的典范,正如全祖望在《鲒埼亭集》中所评:"岳麓之兴,实开东南理学之盛。"
庆元二年(1196年)冬,临安城的朔风卷着御史台奏章的墨香,将"伪学逆党"五十九人的姓名刻在了南宋王朝的耻辱柱上。当监察御史沈继祖在朝堂高声宣读"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的弹劾时,年已六十六岁的朱仲晦正在建阳考亭沧洲精舍注《楚辞》,案头《四书章句集注》的墨迹尚未干透。
《宋史·宁宗本纪》载:"十二月辛未,金遣使来贺明年正旦。是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这场由权相韩侂胄主导的党禁,实肇端于绍熙五年(1194年)的"经筵风波"。朱熹时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屡次"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续资治通鉴》卷一五四),触怒了凭借外戚身份执政的韩侂胄。
庆元党禁的残酷性在《庆元党禁》中有详尽记载:"自熹获罪,党禁益哗......士之绳趋尺步者,无所容其身。"当沈继祖罗织"十大罪状"——包括"不孝其亲"、"不敬于君"等骇人听闻的指控时,朱熹在给门人黄榦的信中写道:"吾道之衰,一至于此,然天理民彝,岂遂泯灭?"(《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这种从容,与《宋元学案》记载的"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互为印证。
党禁期间,朱熹的学术被全面禁止。《两朝纲目备要》载:"诏监司帅守荐举改官,并于奏牍前声说非伪学之人。"当朝野避"伪学"如猛虎时,门人蔡元定被流放道州,朱熹"闻其贬,即日率僚友送别萧寺"(《宋史·蔡元定传》)。在送别诗中"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的旷达背后,是《朱子语类》记录的深沉忧思:"某今头常如粘在颈上。"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在党禁未解时溘然长逝。据黄榦《朱先生行状》记载,临终前"犹改《大学·诚意章》,旦朝令检《礼书》脱稿"。当韩侂胄得知其死讯时,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尚问门人"犹有聚徒讲学者否",而历史的回答是——咸淳五年(1269年),理宗诏赐婺源朱氏故居为"文公阙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诏令科举取士以朱熹注为标准。那个在庆元风雪中孤独注经的身影,最终化作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建阳考亭的冬日格外清冷,庆元六年三月初九(1200年4月23日),七十一岁的朱熹在弟子搀扶下强撑病体校订《楚辞集注》末章。据《朱子年谱》载:"先生是时犹为门人讲《太极图说》,夜与诸生论《西铭》至'乾称父'章,忽病作不能言。"黄榦《朱子行状》记其临终情形:"疾革,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宋史·朱熹传》称其"疾少间,犹力疾著述与诸生讲论不辍"。
考亭沧洲精舍内,烛火在春寒中摇曳。门人蔡沈回忆,先生临终前三日"犹改《大学·诚意》章注",其绝笔手迹现存于建阳朱熹纪念馆,墨色枯淡处可见腕力不支。据《朱文公文集》附录记载,弥留之际召门人范念德、黄榦至榻前,嘱以"为学之要,惟在穷理以致其知"。
是日申时,这位理学集大成者溘然长逝。李方子《紫阳年谱》详述:"及卒,门人治丧者惟蔡沈、叶贺孙等数人,时伪学禁方严。"《庆元党禁》载朝廷闻讯后竟"有旨守臣约束",致使葬礼冷清。然四方学者不避禁令,"会葬者几千人"(《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建阳道上素衣如雪。
黄榦撰《朱先生墓志铭》记其葬仪:"以次年十一月壬申,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今考亭书院存有明嘉靖年间《重修朱文公神道碑》,碑阴镌刻着朱熹临终所作《水调歌头》:"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这阙绝命词,恰似其跌宕一生的注脚。
1130年-1200年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1130年-1200年
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他是程颢、程颐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1130年-1200年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幼武是朱熹的学生,协助朱熹整理和撰写著作。
1132年-1170年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辛张”,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127年-1194年
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藏书家,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尤袤以诗文著称,尤工于诗,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此外,尤袤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其藏书楼“遂初堂”藏书丰富,为当时之冠。
1127年-1194年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在位期间发动隆兴北伐,开创乾淳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