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636年)夏,长安城笼罩在沉重的哀思中。文德皇后长孙氏崩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太宗李世民辍朝举哀,命百僚于肃章门举哀,更亲制《文德皇后哀册文》,其悲恸之情溢于竹帛。
是年秋,当皇后的灵驾自宫城启程,经朱雀大街向昭陵行进时,诗人目睹缟素之车驾缓缓西去,遂作此挽歌。紫陌红尘的帝京背景与素车白马的送葬队伍形成强烈映照,"北去横桥道"暗合汉代《薤露》"送王侯贵戚出横桥"的典制,而"清渭分流"的意象,既实指送葬队伍渡过渭水的地理轨迹,更隐喻生死永隔的哲学意境。
诗中"寒光""霜气"二联,以初唐特有的刚健笔法勾勒出昭陵松楸的肃杀。据《唐会要》载,太宗亲选九嵕山为陵,诏令"因山为陵,容棺而已",而诗人笔下"垄没""松楸"的苍凉,恰与帝王薄葬之令形成微妙互文。末句"濯龙游"用东汉洛阳宫苑典,昔年皇后曾随驾游宴的荣宠,终化作泉台永夜的寂寥,令人想起魏徵在《谏太宗息猎疏》中"文德皇后常忧陛下喜怒不节"的记载,一阕挽歌,道尽贞观君臣对这位"贤内助"的永恒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