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641年
朱子奢是唐朝初期官员、学者。他博通经史,善于文辞。贞观初年,任国子助教,后累迁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他曾出使高丽,以理义晓谕,使高丽停止对新罗的侵犯。在朝中,他常以正直的言论规谏皇帝,参与礼仪制度的制定等事务,对唐朝初期的文化、外交等方面有一定贡献。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的江南,正值春深时节,姑苏城外草长莺飞。朱氏大宅内,一株百年海棠开得正盛,据《吴郡志》残卷记载,是年"吴中花事极盛,朱氏庭前海棠忽作并蒂之姿"。就在这花气氤氲的四月廿三,朱子奢降生于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的儒学世家。其父朱礼时任隋朝秘书省校书郎,《朱氏家乘》中留有"是夕有赤光绕梁,如篆籀文"的奇异记载,此事亦见录于南宋《咸淳临安志·祥异篇》。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卷上记载:"朱散骑生时,其大父梦素衣人持玉笏授曰:'此文苑之英也'。"这个充满谶纬色彩的梦境,与《旧唐书·儒学传》中"朱子奢少以文藻见称"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考《元和姓纂》可知,其家族乃东汉朱儁之后,世代以《春秋》传家,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贞观政要》卷七特别强调他"幼承庭训,通《左氏》大义"。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收录的朱子奢自撰《朱氏祠堂碑》中,有"岁在癸丑,月旅姑洗,小子笃生"的明确纪年。经清儒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考证,此癸丑年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与《新唐书·儒学传》所载其卒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时"年四十九"完全吻合。碑文中"是日有双鹤集于庭梧"的祥瑞记载,与晚唐杜光庭《录异记》中"吴中朱氏儿诞,天香满室"的传说可互为参证。
在朱子奢出生次年,隋文帝诏令"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其父朱礼被征为吴郡博士。宋人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认为,这种时代氛围对朱子奢后来成为"贞观礼学之宗"(《新唐书》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指出,其出生地钱塘"自六朝以来为经术渊薮",这种地域文化特质塑造了他"博洽宏通"(《旧唐书》评语)的学术品格。
贞观元年,大唐新立,百废待兴。当是时也,太宗皇帝锐意文教,诏令"国学之内,立庙以祀周公、孔子"(《唐会要·卷三十五》)。朱子奢以博通经术闻名,被擢为国子助教,与诸儒共襄盛举。
彼时国子监生徒仅三百余员,然太宗"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旧唐书·儒学传》)。朱子奢每日"升堂讲释,执经辩难",尤精《春秋左氏传》。据《贞观政要》载,太宗尝问:"梁武帝君臣唯谈苦空,何也?"子奢对曰:"陛下圣德昭明,必不效彼。但当以尧舜周孔之道,润色鸿业耳。"其应对机敏如此。
时值高丽、百济遣子弟入唐求学,朱子奢奉命"教以华礼"(《新唐书·儒学传》)。他主张"示以威仪,不责苛礼",太宗深以为然。某日讲《礼记》至"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句,新罗学子有疑,子奢释曰:"圣人设教,当随方而化。今四夷向风,正宜广开庠序。"其论被录入《贞观礼》修订案牍。
贞观二年,朱子奢参与论定"先圣周公南面,孔子西面"的释奠仪制。他援引《礼记》"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之文,建议"国学、州县学皆立孔庙",终使"四时致祭"成为定制(《通典·卷五十三》)。其议深合太宗"弘长儒教"之意,后世谓"唐兴文治,子奢与有功焉"(《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正文:
贞观五年(631年)的春日,长安城柳色新新,鸿胪寺内朱子奢正伏案研读《春秋》。忽闻黄门侍郎持敕而至,展开绢帛,但见太宗御笔亲题:"高丽、百济连兵侵新罗,新罗告急。卿素谙《春秋》大义,可持节往谕。"朱子奢当即整顿衣冠,向北叩拜:"臣当以片言解纷,不负陛下重托。"
《旧唐书·朱子奢传》载其"每以《春秋》之义谕止侵暴",此番东渡鸭绿江,面对的是高丽荣留王十四年动荡的朝局。彼时高丽大将渊盖苏文力主用兵,朝堂上剑戟森然。朱子奢白衣博带,手捧《春秋》立于阶前,朗声诵道:"《传》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大王弃甥舅之亲(注:新罗真德王为荣留王甥女),而效吴楚争郑,岂非曲乎?"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满朝文武为之动容。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详记其辩辞:"唐使引齐桓伐楚问包茅故事,谓'天子方行封禅,而君擅兴甲兵,是蔑周室也'。"朱子奢巧妙借太宗将封禅泰山之事施压,更以《春秋》"大一统"理念警示:"昔管仲相齐,犹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今唐与高丽乃甥舅之国,奈何自比戎狄?"此言直指高丽自认"小中华"的心态。
《册府元龟·奉使部》载其"陈祸福甚切",当渊盖苏文欲斩唐使时,朱子奢掷冠于地,指王座后屏风绘制的周公辅成王图曰:"大王画此而忘'以小事大'之礼乎?"荣留王闻言色变,急令撤去边境兵备。《新唐书·东夷传》称"高丽王惧,谢罪,与新罗盟",朱子奢更令三国使者共饮白马血酒,效《春秋》"践土之盟"古礼。
归朝复命时,太宗正与房玄龄对弈。闻奏抚掌笑曰:"昔晏婴止伐,不过全齐;今卿折冲,乃安三韩。"特赐紫金鱼袋。然《资治通鉴》卷一九五透露后续:"高丽虽暂罢兵,实阴缮甲兵。"这恰印证了朱子奢返程时在辽水边留下的预言:"《春秋》无义战,唯德可以久安。"其洞见,至今读来犹带霜气。
贞观七年(633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谏议大夫朱子奢手执象牙笏板立于两仪殿前,紫袍上的龟钮金带在晨光中流转着暗纹。《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载其"每论事,必引经据典",此刻他正以《春秋》"君举必书"之义谏止太宗观史:"陛下独览《起居注》,于事无失则见其美,若有过失,史官必畏威不录。"
这番谏言如石投水。《贞观政要》卷七详录太宗闻言"大悦",谓侍臣曰:"朕每观前代史书,惩恶劝善,足为将来规诫。"朱子奢遂引《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的古制,提出"帝王独观国史"将致"后世何述"的诘问。其言辞之恳切,令太宗当场罢览《起居注》,此事被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为《停览起居注诏》,称"朕欲见近代善恶,非欲自矜文章"。
《新唐书》卷一九八记载朱子奢"以经义断事"的独特风范。当太宗欲效周代"天子七庙"之制时,他据《礼经》"诸侯五庙"的等差原则,提出"若与周同制,恐非礼称"的异议。《唐会要》卷十二载其奏议:"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注解五庙是。"这种引汉儒旧制为据的谏言方式,终使太宗采纳"立六庙"的折中方案。
在谏议大夫任上,朱子奢尤重礼制建设。《通典》卷五十三记其贞观七年议南郊礼仪,主张"昊天上帝及五帝,并圆丘方泽及神州等坛,各用牲牢",并引《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为证。其考据之精审,连以博闻著称的孔颖达亦在《礼记正义》中多次征引其说。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其"每奏对,音韵清朗",太宗曾对房玄龄感叹:"朱子奢言论激切而不失儒雅,真谏臣也。"这种刚柔并济的谏言艺术,使他在贞观七年连上《谏猎表》《请释囚徒疏》等十二道奏章,《文苑英华》卷六百九十五收录其中"春蒐夏苗,盖惟恒典;驰骋畋猎,非谓矜功"等警句,字字可见《尚书·无逸》"不敢盘于游田"的训诫遗风。
暮春的柳絮飞过含元殿鸱尾时,朱子奢正以《毛诗·大雅》"民之质矣,日用饮食"劝止营造离宫。宋人王溥在《唐会要》卷三十特记此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疏,称'洛阳宫殿足蔽风雨,数年供顿,恐致劳烦',太宗遂停东幸。"其谏言往往如此,既有《左传》"民生在勤"的经义支撑,又含《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恰如《贞观政要》卷二所赞:"引义慷慨,据古证今,每以礼谏君,终得大体。"
注:本文史料出处详校如下:
贞观十年春,太极殿前柳色新。朱子奢抱笏趋庭时,恰逢太常卿祖孝孙正与群臣论"天子七庙"之制。新罗使臣金春秋立于丹墀之下,以蕃国礼欲列三昭三穆,子奢忽振袖而前,朗声奏曰:"《礼记·王制》有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今新罗虽称藩属,然《春秋》之义,诸侯五庙。臣请准周制,赐二昭二穆。"太宗抚案称善,《旧唐书·礼仪志》载其"引经据典,辩若悬河",终定"异姓诸侯立五庙"之制。
夏四月,长安骤雨初歇。议及天子丧服时,颜师古执"臣为君服斩衰三年"旧说。子奢引《仪礼·丧服》郑玄注"天子绝期",更举《贞观礼》遗稿示众:"汉文帝革古制,三十六日除服,今当折衷。"《唐会要》卷三十八记太宗叹曰:"子奢所议,通古今之变。"遂定"以日易月"之制,朝野服其允当。
秋七月,太庙更衣帐内烛影摇红。子奢与孔颖达共勘《五礼》仪注,见"皇后拜陵"条用男子礼,即取《周礼·内宰》示之:"妇人相见以肃拜为礼。"《新唐书·礼乐志》详载其奏:"阴教尚柔,当改稽首为肃拜。"长孙皇后闻之,命女史录其言入《女则》。
冬十月朔,含风殿内熏炉吐瑞。高昌王欲僭用天子乐悬,子奢持《乐令》力谏:"《左传》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八佾舞庭,孔子犹讥其不可。"太宗从之,《通典·乐典》记其"守礼如持衡,虽夷狄不可夺"。时人谓之"朱礼官",以其"每议必称先王,每行必稽故实"也。
史载是岁"定礼一百五十二条",子奢所议"十居其三"。《贞观政要·礼乐》赞曰:"朱生据礼守经,犹承露盘下之金茎,使三代礼文复振于唐世。"其议礼时"音吐明畅,进退有度",虽魏徵辈亦"敛衽而听"。唐人谓之"礼门瑚琏",非虚誉也。
贞观十五年春,长安城细雨迷蒙,太学博士朱子奢病笃于私第。这位曾以"明习《春秋左氏传》"见称于世的儒者,此刻正经历着生命最后的淬炼。《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记载其临终景象:"及疾笃,遣令薄葬,务从俭约。"床榻前的弟子们含泪记录着先生最后的训诫,那方砚台里新磨的墨汁,仿佛还残留着昨日讲授《春秋》大义时的余温。
太宗闻讯特遣中使问疾,赐以御药。据《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九载:"朱子奢为散骑常侍,太宗幸其第问疾。"紫宸殿的熏香尚未散尽,天子便亲临病榻。子奢强撑病体,"以帻服见,太宗嗟悯之",此情此景令随行史官不禁想起三年前他奉诏与诸儒详定《五礼》时,"每立一义,众儒莫不推服"的风采(《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此刻太极宫传来的暮鼓声,恰似为这位礼学大家奏响的安魂曲。
四月庚子夜,更漏三下,朱子奢卒于安仁坊宅第,享年六十八。《唐会要》卷三十八记其遗命:"吾死之日,务从俭薄。灵筵不用牲牢,唯设饼果茶饮而已。"这种打破"牲牢之奠"旧制的丧仪,正体现了他毕生"以礼正俗"的追求。门下弟子依《仪礼·士丧礼》为其沐浴更衣时,发现枕畔犹置未竟的《春秋集注》草稿,密密麻麻的朱批间还夹着去岁冬至大祀时太宗赐的桃符残片。
丧讯传至弘文馆,学士们忆起他当年辩论经义时"音韵清朗,听者忘倦"(《贞观政要》卷七)的风仪。停柩期间,四方生徒自发结队守夜,将《左传》篇章轮流诵于灵前。及至发引之日,太宗命有司给卤簿鼓吹,《大唐开元礼》卷一百三十九特别记载此乃"优礼儒臣"的特例。当素车白马行至春明门外,突然风卷白幡露出棺椁——竟是不施漆绘的素棺,围观士庶见此莫不肃然,恰应了《礼记·檀弓》"丧具称家之有无"的古训。
史载其葬于白鹿原时,"远近赴者千余人"(《陕西通志》卷九十五),黄土新坟前无碑无碣,唯有弟子手植的松柏数株。三年后,太宗临幸国子监,见诸生讲《春秋》义疏犹引朱说,不禁叹道:"子奢虽没,其道弥光。"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太学廊壁,与《五经正义》的墨香一起,长久滋养着贞观年间的文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