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妓

2025年07月05日

恨唱歌声咽,愁翻舞袖迟。西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

朱放

译文

恨唱歌声咽
满怀悲恨,歌声哽咽难续
愁翻舞袖迟
愁绪翻涌,舞袖挥动迟缓
西陵日欲暮
西陵的夕阳即将沉没
是妾断肠时
正是我肝肠寸断的时刻

词语注释

咽(yè):哽咽,声音阻塞
西陵:指铜雀台所在地,曹操陵墓所在
妾(qiè):古代女子谦称自己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铜雀台落成之日,曹操命诸子登台作赋,更选歌舞伎人习乐其中。这座"高十丈,有屋百间"的琼楼玉宇,在落日熔金时分总飘荡着清商乐声,却不知朱漆廊柱间暗结着多少红颜泪。

史载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铜雀妓》诗题正源于此。诗人以乐府旧题重构历史场景,将镜头推向铜雀台西陵松柏下的某个黄昏——当落日余晖为歌妓的云鬓镀上金边时,那咽在朱唇间的歌声、滞于广袖间的舞姿,皆化作对生命囚笼的无言控诉。

"西陵日欲暮"五字尤见匠心。曹操《遗令》明言"葬于邺之西冈",暮色中的西陵既是实指墓地,亦暗喻美人迟暮。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不言哀而哀至",恰道出弦外之音:当歌妓望着君王长眠之地唱断柔肠时,铜雀高台已悄然坍圮成时代的祭坛。

赏析

铜雀台上,一缕残阳斜照,那歌声里浸透的恨意与舞袖间凝滞的愁绪,构成了这幅凄美绝伦的晚照图景。诗人以"咽"字点睛歌声,仿佛有万千哽咽堵在喉头,《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字"将无形的悲恸化为可感的声线断裂",而"迟"字描摹的不仅是舞姿的凝涩,更是时光在哀伤中的粘稠流淌。

"西陵日欲暮"四字,实为双重隐喻。据《汉魏乐府研究》考证,西陵既是曹操陵寝所在,亦暗合《诗经·小雅》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日暮意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指出,此句"将空间的历史沉重与时间的生命流逝熔铸为青铜器般的沧桑质感"。暮色中的铜雀台,遂成为盛衰无常的永恒见证。

末句"断肠"之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被解构为三个层次:肌肤感知的生理之痛,琴弦断绝的艺术之痛,以及"天人永隔的宇宙之痛"。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比拟此句为"用五言绝句的方寸之地,埋葬了整个时代的叹息",那"妾"字所指代的铜雀妓,实则是所有被历史巨轮碾过的小人物的集体化身。

意象群的组合尤见匠心。歌声与舞袖构成动态的忧伤,落日与陵墓铺展静态的苍凉,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指出这种"动静相生的悲剧美学",正是盛唐诗人处理历史题材的典型范式。而"咽—迟—暮—断"的动词链条,在《唐代乐府诗韵律研究》中被视为"情感递进的音阶,最终在断肠处戛然而止,余韵却震荡千年"。

点评

铜雀妓一曲,以凄婉之笔摹写宫妓哀思,如"西陵日欲暮"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曰:"'日暮'二字,不独写景,实乃心魂俱黯之象,所谓'景语皆情语'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云:"'恨唱'、'愁翻'四字,已摄全篇之神。后二句更将无尽凄凉,凝于断肠一瞬,真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其声情之悲切,令人想见铜雀台上残阳如血、罗袖凝尘之景。

李锳《诗法易简录》尤赏其含蓄之妙:"结句'是妾断肠时',不着议论而哀感自溢。较之直陈怨怼者,更得《国风》'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诚如清商怨曲,声声咽泪,字字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