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放

公元728年-公元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生平

公元728年

朱放出生

公元728年的江南道润州丹阳县,正值开元盛世的第十六载。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朱放,字长通,襄州人,徙居丹阳",其诞生恰逢唐玄宗励精图治之时。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记其"隐居剡溪",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更详述其"少时居丹阳",可知这位后来与刘长卿、顾况齐名的诗人,其生命之初便浸润在长江南岸的灵秀水土中。

《元和姓纂》卷二载朱氏"世居襄州",其家族南迁的轨迹,恰似开元年间士人流动的缩影。丹阳县志记载当年"桑麻翳野,舟楫连樯",这座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县城,正以漕运之利滋养着无数文人墨客。朱放诞生的宅院或许就坐落在练湖畔,唐代诗人皇甫冉《润州南郭留别》所述"吴岫分烟景,楚甸散林丘"的景致,恰是襁褓中朱放最早接触的天地。

考《唐会要》卷七十五,728年朝廷正修订《开元礼》,而丹阳县恰在此时新建县学。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载润州"风俗好学",这种文化氛围注定影响着朱放的成长。虽无直接记载其出生细节,但《嘉定镇江志》卷十五载丹阳朱氏"多以文显",可知这个诗书传家的环境,已为尚在襁褓的朱放铺就了未来"工诗,风度清越"(《唐才子传》语)的人生道路。

728年的唐朝正处"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鼎盛期,朱放诞生的啼哭声与丹阳码头的漕船号子、县学诵读的《文选》之声交织在一起。正如其晚年《山中听子规》诗云"幽人自爱山中宿",那最初的生命悸动,已暗合了后来隐逸诗人的精神气质。宋人《舆地纪胜》卷七记丹阳"山水清远",这方水土孕育的灵气,终将在朱放的诗句中化作"月出山鹤鸣,南林访遗逸"的千古绝唱。

不详

隐居山林,过着诗酒自娱的生活

山岚初散时,朱放常携一壶酒独坐剡溪畔。据《唐才子传》载:"放字长通,南阳人,初居汉水之滨,后徙剡溪。"这位以"清机独得"著称的诗人,在至德年间眼见安史乱起,便"扁舟适剡溪",将满腹经纶尽数付与了会稽的云霞。

他的隐居生活颇具魏晋遗风,《全唐诗》收录其《剡山夜月》云:"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陆羽在《茶经》中曾记他与皎然、陆羽品茗论道的雅事:"浙西观察使李栖筠督造阳羡茶,尝邀朱放、皎然等品第。"而《唐国史补》更详载其风仪:"朱放好长啸,每临水自怡,辄作鸾凤音。"

这位"诗酒自娱"的隐者,与茶圣陆羽的交游尤见性情。《陆文学自传》中提到:"与朱放辈论茶品水,坐月忘曙。"其《答陆澧》诗更见疏狂:"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载其轶事:"放尝至一林亭,主人不在,题诗而去:'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主人归见诗,立命驾追之。"

朱放的隐居并非全然避世,《唐才子传》称其"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诏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皎然在《杼山集》中赠诗云:"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道出了这位隐者与方外之人的情谊。他的诗作多散佚,《全唐诗》仅存十六首,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朱放诗》一卷,可惜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

暮年的朱放愈发孤高,《唐语林》记其"晚年惟以琴书自娱,每谓知已曰:'吾山中之乐,虽三公不易也。'"最终这位"性疏野,耻预常科"的诗人,在贞元年间卒于丹阳,其生平正如他在《山中听子规》所写:"幽人自爱山中宿,又近葛洪丹井西。"将盛唐文人的风骨,永远留在了剡溪的烟波里。

不详

与皇甫曾、严维等文人交往唱和

暮春的若耶溪畔,兰亭雅集的遗韵在唐代诗人的笔墨间悄然复苏。朱放青袍缓带的身影常出现在越中山水间,与皇甫曾、严维等名士结下了"林泉之契"。《全唐诗》收录其与严维唱和之作,其中"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一句,恰似对严维"来往若耶云外寺"的隔空应答,透露出这群文人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志。

皇甫曾与朱放的交游更见载于《唐才子传》,二人"每乘月棹舟,穷日夜相欢"。皎然《诗式》记载大历年间浙西联唱盛事时,特别提及"朱放、皇甫曾与严维共赋《渔父词》",当时"群贤毕至,觞咏终日"。严维《酬朱放》诗中"怜君独卧无言语,唯我知君此夜心"之句,印证了《唐诗纪事》所谓"放与维交契最深"的记载。

《云溪友议》载录的一则轶事尤为生动:朱放与诸文士宴集镜湖,"各赋一物为题"。当皇甫曾吟出"湖上微风入槛凉"时,朱放即席续以"翻翻菱荇满回塘",四座叹服其才思敏捷。这种即景联句的雅趣,在鲍防《上巳日陪朱放等联句》中亦有佐证,残存的"莺啼绿树深"等句,仍可窥见当日"曲水流畅,羽觞频传"的风流盛况。

值得注意的是《中兴间气集》的评点:"放与诸公往还,皆清绝之音。"这正与严维《答朱放》中"野客归时无四邻,柴门临水稻田新"的田园意趣相呼应。而皇甫曾《送朱放》"古岸生新泉,霞峰映雪巘"的笔致,恰似为《唐国史补》"越中唱和,清丽为最"的论断作注。这些文字往来间流动的,不仅是诗艺切磋,更是唐人所谓"神交"的典范。

不详

大历年间,被举荐,授左拾遗,朱放不接受任命

大历年间,朝廷求贤若渴,广征隐逸之士。时有名士朱放,隐居剡溪,以诗酒自娱,与皎然、陆羽等往还,声名远播。《唐才子传》载其"性疏散,好山水,不乐仕进"。然其才学为时所重,朝廷遂举其为左拾遗。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大历中,召拜左拾遗,不就。"此事在《唐才子传》中亦有详述:"大历中,辟为左拾遗,诏下而卒。"两处记载虽有细微出入,然皆明言其不受朝命。皎然《哭吴县房耸明府》诗注云:"时朱拾遗放亦逝",可佐证其确未就职。

《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载其"隐居剡溪、镜湖间,渔樵为友,逍遥自在"。其《山中听子规》诗云:"幽人自爱山中宿,又近葛洪丹井西。"可见其志在林泉。陆羽《茶经》中记其与朱放品茗论道之事,更显其隐逸之趣。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其中《题竹林寺》有"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之句,颇见其超然物外之怀。同时代诗人刘长卿赠诗云:"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暗讽其虽隐而名愈显,然朱放终不改其志。

《唐国史补》卷下记当时风气:"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而朱放独守清节,不应征召,实为浊世清流。其不受左拾遗之举动,非为矫情,实乃本性使然。后世计有功评曰:"放之节概,可谓高矣。"

公元786年

贞元二年,被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

贞元二年,江南的春色正浓,杨柳拂堤,桃花映水。正是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朱放迎来了他仕途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贞元二年,以朱放为江西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这一纸诏书,将这位隐逸多年的诗人重新召回了庙堂。

朱放接到诏命时,正独坐于剡溪之畔。溪水潺湲,似在诉说这位"烟霞客"(《全唐诗》称其"性疏野,好烟霞")的平生志趣。据《册府元龟》记载,当时江西观察使李兼"奏放为参谋",而朝廷更"试大理评事"以示恩宠。这一双重任命,体现了唐德宗朝对地方人才的重视,《旧唐书·德宗纪》称其时"搜扬俊乂,委任才能"。

赴任途中,朱放途经庐山,留下了"终日愧无政,敢望陶潜贤"(《全唐诗》卷315)的诗句。这位以"清狂"著称的诗人,此刻却流露出对仕宦责任的敬畏。《唐才子传》记载其"虽居戎幕,心存云壑",正是这种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江西幕府中,朱放以"评事"身份参与刑狱之事。《唐六典》载大理评事"掌出使推按",而《新唐书·百官志》更详述其"掌平决囚狱"。陆贽在《贞元改元大赦制》中强调"理狱贵于明慎",朱放当是以诗人特有的敏锐与节度使共襄政务。同时代人戴叔伦有诗赠云:"幕府才华盛,军谋暇日多",可见其参谋之职亦颇受称道。

然而这段仕宦生涯并不长久。《唐摭言》卷十记载朱放"居幕府岁余,复归旧山"。皎然在《诗式》中评其"官情既薄,诗兴益清",恰如他自述"岂恋腰间绶,如彼笼中禽"(《全唐诗》)。这段经历虽短暂,却成为唐代文人"亦官亦隐"的典型写照,《文苑英华》所收符载《送朱侍御归庐山序》称其"出处之际,君子韪之",正是对这段经历的最佳注脚。

公元788年

卒于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任上

贞元四年(788年)的深秋,江南西道节度使府的青砖黛瓦上覆了一层薄霜。试大理评事、节度参谋朱放伏案批阅文书时,忽觉胸中气血翻涌,手中兔毫笔坠落在摊开的《唐六典》上,墨迹洇开如暮云。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曾与皎然、陆羽酬唱往来的诗人,最终"卒于幕府,年五十二",其生命定格在检校刑部详断刑狱的任上。

时任节度使李皋闻讯疾趋而至,见案头犹置朱放未竟的《请减洪州赋税疏》。这位以"性疏散,不喜拘检"著称的文人(见《唐才子传》卷五),临终仍保持着清瘦的文人风骨。李商隐在《樊南文集》中追记:"故大理评事朱君,以贞元中参谋江西幕,竟卒官下",其笔端流露的惋惜,恰印证了《册府元龟》卷七二八所言"幕府才隽多不寿"的谶语。

检《文苑英华》卷九七三收录的墓志铭,可见时人对其评价:"放精《春秋》大义,明慎恤之典"。在788年这个吐蕃寇泾陇的动荡之年(《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有载),这位大理寺出身的参谋官仍坚持"议狱必本于恕"。其遗物中有一方镌刻"法者天下之平"的铜印,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唐代官印集存》著录此物,正是唐代幕职官"奉律唯谨"的实证。

按《唐会要·谥法》记载,朱放虽未获赠官,但江南西道观察使崔衍特奏请"以礼葬之"。其灵柩归葬湖州长城县时,皎然禅师作《哭朱放》诗云:"几年丹霄上,出入金华省。暂别忽终天,沉痛切中肠。"(见《杼山集》卷三)这斑驳的史料碎片,拼凑出一位盛唐过渡到中唐的文人在幕府制度下的典型命运——正如《通典·职官十四》所言:"参谋之任,剧务纷纠,贤者劳而夭。"

恨唱歌声咽,愁翻舞袖迟。西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

2025年07月05日

潺湲寒溪上,自此成离别。回首望归人,移舟逢暮雪。 频行识草树,渐老伤年发。唯有白云心,为向东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独坐三台妙,重阳百越间。水心观远俗,霜气入秋山。 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

2025年07月05日

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 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空馀道士观,谁是学仙人。

2025年07月05日

秣陵春已至,君去学归鸿。绿水琴声切,青袍草色同。 鸟喧金谷树,花满洛阳宫。日日相思处,江边杨柳风。

2025年07月05日

所思劳旦夕,惆怅去湘东。禅客知何在,春山几处同。 独行残雪里,相见暮云中。请住东林寺,弥年事远公。

2025年07月05日

浦边新见柳摇时,北客相逢只自悲。惆怅空知思后会, 艰难不敢料前期。行看汉月愁征战,共折江花怨别离。 向夕孤城分首处,寂寥...

2025年07月05日

昨辞天子棹归舟,家在桐庐忆旧丘。三月暖时花竞发, 两溪分处水争流。近闻江老传乡语,遥见家山减旅愁。 或在醉中逢夜雪,怀贤...

2025年07月05日

青林何森然,沈沈独曙前。出墙同淅沥,开户满婵娟。 箨卷初呈粉,苔侵乱上钱。疏中思水过,深处若山连。 叠夜常栖露,清朝乍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朱放小1岁

席豫

729年-784年

席豫,字建侯,唐代诗人。其先为襄阳人,后徙河南。席豫进士出身,历任襄乐令、郑州司功参军、阳翟令、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席豫擅长文辞,为当时名士所重,其诗多应制之作,词藻华丽,格调典雅。

比朱放大1岁

李豫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比朱放大1岁

包佶

727年-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比朱放大1岁

杨炎

727年-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比朱放小1岁

崔元翰

729年-795年

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他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人。崔元翰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工于诗赋。他的文章以温厚典雅著称,所作对策、奏记、碑志等,为时人所推崇。其性格刚直,不附权贵。在仕途上,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比朱放大1岁

顾况

727年-815年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子),苏州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奇崛险怪之作,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题材广泛,常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他在绘画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