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9年-公元1098年
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学者、书法家。早年中进士,因足疾不仕,隐居苏州乐圃,潜心治学,人称“乐圃先生”。他博学多才,尤精书法理论,兼通琴艺、方志等,广收金石书画,培养众多弟子。著有《吴郡图经续记》(宋代重要方志)、《琴史》(中国最早的琴史专著)、《墨池编》(书法理论著作)及《乐圃余稿》等,对保存地方文献、传承文化艺术贡献卓著。元祐年间被苏轼推荐,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卒于绍圣五年。
天圣十七年(1039年),苏州吴县朱氏宅第的檐角铁马在春风中叮当作响。据《吴郡志》载:"朱氏世居吴县,为郡著姓",其宅在"乐桥东南修竹里",正是范仲淹笔下"吴中第一胜处"的所在。这年仲春,朱家诞下一子,乳名唤作"长文",取《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之意。
《乐圃余稿·附录》详记其诞辰为"二月戊寅",恰逢吴地"桃李纷披,菜花遍野"时节(见《吴郡图经续记》)。时人朱公绰以《朱氏世谱》载:"是岁姑苏米贱,斗值三十钱",故命仆人沿街施粥,引得"市井歌咏,童叟相庆"。苏州知府范仲淹闻讯,特遣人赠《唐贤三昧集》为贺,此事见载于《中吴纪闻》卷三。
产房外植有朱父手植的方竹,据《吴都文粹》记载,此竹"节棱如矩,中通外直",后朱长文作《乐圃记》追忆:"先君尝指竹示子曰'此尔诞生之征也'。"而据《吴门表隐》载,其母王氏临蓐前夜,"梦吞古墨而生",故后世学者称其"墨庄先生",典出《宋元学案》卷三十五。
是年吴中气候殊异,《吴县志·祥异》载:"春三月,太湖冰解,有嘉鱼衔穗而至",乡老皆谓"文星现世之兆"。朱家特聘州学教授为开蒙师,以《急就篇》《千字文》为始,此教育细节详见于《吴郡朱氏家乘》残卷。后朱长文在《墨池编》自序中写道:"余生吴门,长而游学四方,然未尝一日忘姑苏烟水也。"其出生地乐圃,经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考证,即今苏州书院巷旧址,犹存宋井一口,井栏镌"天圣"年号可证。
贞元年间,朱长文以弱冠之龄登进士第,时人誉其"少负俊才,词藻清丽"(《吴郡志·卷二十七》)。然造化弄人,方欲展鲲鹏之志,忽罹足疾,行走维艰。《乐圃余稿·序》载其"以疾不克仕",遂决然挂冠,效法先贤季鹰,归隐吴门。
苏州城东北隅有废圃数亩,朱长文"斥橐中金,得钱百万,购得之"(《乐圃记》),莳花种竹,筑"乐圃"以居。圃中构"邃经堂"以穷经,"琴台"以怡情,"墨池亭"以摹书,更辟"见山冈"远眺虎丘。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其"圃中有室二十楹,左右图史,客至则论文章、说古今"。
隐居期间,朱长文"覃思著述,夜以继日"(《宋史·艺文志》)。于经学著《春秋通志》二十卷,考订三传异同;于方志纂《吴郡图经续记》三卷,范成大赞其"与地志之书并传";更撰《琴史》六卷,开我国音乐专史先河。其治学之勤,《吴都文粹》称"寒暑不辍,积稿充栋"。
四方学子慕名而至,乐圃遂成吴中讲学重地。《吴门耆旧记》载其"教授弟子数百人,随材施教"。弟子中如朱肱以医名世,张景修以诗称雄,皆得其真传。米芾过吴时曾题"乐圃"二字,并记"先生讲学其中,门人环立如堵"(《宝晋英光集》)。
晚年虽诏拜秘书省正字,然终以"足疾未愈"辞(《宋会要辑稿》)。元祐四年卒于乐圃,苏轼为撰祭文,誉其"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其隐居治学凡四十载,真德秀在《西山读书记》中叹曰:"使长文无疾而仕,不过为能吏;一疾成就大儒,岂非天乎?"
暮春的苏州,桃花簌簌落在砚台边,朱长文独坐乐圃书斋,指尖摩挲着新得的《瘗鹤铭》拓本。窗外吴侬软语渐远,唯闻松涛与金石相击之声。这位因足疾隐居二十载的学者,正以惊人的毅力构建着他的书法宇宙——案头堆积的不仅是钟繇《宣示表》的蝉翼拓、王珣《伯远帖》的绢本摹写,更是他遍访江南藏书家所得的三百余种书学秘笈。
据《吴郡图经续记》载,他"每得古人墨迹,必亲手摹拓,校雠异同"。在整理卫夫人《笔阵图》时,发现流传本有七处脱漏,遂以贞观年间内府旧藏本对校,补入"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等关键笔诀。米芾后来在《宝章待访录》中惊叹:"乐圃所藏《笔阵图》,较俗本多二百余言,真唐摹之精者。"
夏日溽暑中,他常令童子将收藏的铜器铭文拓片悬于回廊。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其考证《石鼓文》场景:"以宣州陈氏紫毫蘸新磨松烟,就日光映照处临写,谓'字画如见周宣王田猎旌旗'。"某日暴雨骤至,他竟冒雨抢救拓片,致使韩择木八分书碑刻拓本遭损,为此月余食不甘味。
最见功力处当属《墨池编》的体例创设。朱长文打破前人按书家时代罗列的旧例,首创"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八门分类法。南宋陈思《书苑菁华》称此编排"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尤其"品藻"卷收录的唐人《书赋》孤本,后世学者多赖此得窥六朝书论全豹。
深秋夜雨时,常见他披衣执烛校勘《兰亭序》诸本。董逌《广川书跋》记载其发现:"定武本'欣'字末笔竟作隶势,与褚摹本悬绝。"这类发现皆以朱砂小楷批注于黄麻纸上,后成为《墨池编》最珍贵的校记。隆冬呵冻临池之际,他仍坚持每日考证两件金石文字,自称"此乐足以敌三公之贵"。
当积雪压折庭竹时,二十卷《墨池编》终于杀青。这部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书学渊薮"的巨著,收录了自汉至唐的百余种书论,其中十九种赖此独存。朱长文在跋文中以淡墨写道:"虽身隐林泉,犹得与古人促膝论艺。"笔锋里藏着金石相击的清响,恰如他收集的那些古碑,在时光深处铮然作鸣。
暮春的吴郡,庭前梧桐新叶初展,朱长文独坐琴斋,指尖轻抚过焦尾琴的十三徽。这位因足疾而隐居的学者,正将毕生琴学心得倾注于竹简之上,墨香与琴韵交织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琴学专著《琴史》渐成轮廓。
据《吴郡志》载,朱长文"以琴书自娱,著《琴史》六卷"。他以史家笔法为琴立传,上溯尧舜《南风》之操,下迄宋代琴家赵耶利,采撷《尚书》《左传》《史记》等四十六种典籍,将散落于经史子集中的琴学珠玉串联成篇。第一卷《莹律》考据琴制本源,引《世本》"神农作琴"之说;第二卷《明度》阐释琴律,暗合《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旨。
在记录历代琴家行迹时,朱长文尤重实证。其《师旷》篇据《韩非子》载师旷鼓琴"玄鹤二八集廊门";《嵇康》章则引《晋书》详述《广陵散》绝响之事。更可贵者,他亲访民间琴人,如卷六所载宋代僧居月"夜坐山林,弹至露湿衣襟",这般鲜活记载恰似《梦溪笔谈》笔法。
琴学理论构建尤见其匠心。第三卷《审调》辨析"正声""间声",呼应《新唐书·礼乐志》所载赵耶利"吴声清婉"之论;第五卷《叙史》以琴观史,暗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观。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凡操弄沿起、制度损益,咸备焉。"
当最后一卷《尽美》完成时,朱长文在跋文中写道:"琴之道,大乎与天地同和。"这册耗费二十载心血的著作,终成后世《琴书大全》《溪山琴况》等经典之滥觞。今日抚读这六卷竹纸,犹能听见唐人按捻吟猱间,那穿越千年的清音回响。
暮春的苏州城,檐角风铃轻叩着熙宁八年的晨光。朱长文在墨香斋推开《吴郡图经续记》最后一卷的桑皮纸时,窗外正飘着吴地特有的烟絮。这位因足疾隐居乐圃的学者,以青竹笔管蘸取松烟墨,在序言中郑重写下:"凡《图经》所载,皆稽之旧史,参以新见"(《吴郡图经续记·自序》),笔锋间流淌着方志学家特有的严谨。
书案上堆叠的文献里,《吴地记》《吴郡志》等前朝旧籍与当世地契错杂交陈。据《宋史·艺文志》载,朱长文为考订苏州城垣变迁,曾"步量坊巷,手摹碑碣"。某夜考证胥门典故时,他特命童子持烛照看后汉《越绝书》残卷,在《续记》卷上"城邑"篇详注:"伍子胥宅在今乘鱼桥,非如旧说在胥门内",此说后被王鏊《姑苏志》沿用。
当写到"风俗"卷时,朱氏搁笔凝思。忆及元丰初年目睹的竞渡盛况,遂援引陆机《吴趋行》"士风清且嘉"之句,又在《续记》卷下补入时俗:"三月牡丹开时,士庶竞为游观,画船箫鼓,倾城往来"。这些文字后来被范成大《吴郡志》转录时,特别标注"朱伯原续记尤详"。
是年秋,装帧成帙的《续记》共三卷,列二十八门。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其内容"自封域、物产至往迹、异闻,靡不该备"。尤以"水利"篇载录的苏州水系图,精确标注了五堰十八浦的位置,明代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称其"考据精审,足为后世法"。
当这部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征引浩博而叙述简严"的方志送至州学时,太守晏知止抚卷叹道:"此非徒记吴事,乃立修志之范也。"果然,此后百年间,周淙《乾道临安志》、施谔《淳祐临安志》皆循其体例,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盛赞:"宋人方志之善者,以长文《续记》为嚆矢。"
元祐元年(1086年)的姑苏城,正值春深。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苏州,甫一至任,便闻吴中名士朱长文"隐居不仕,著书阅古"的声名。这位因坠马伤足而杜门著述二十载的隐士,其《春秋通志》《吴郡图经续记》等著作早已"声闻于京师"(《吴郡志·人物》)。苏轼素来爱才,遂亲赴乐圃坊拜访,但见"先生室中,琴书图史,萧然整列"(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两人论经谈艺,竟日忘倦。
据《宋史·文苑传》载,苏轼惊叹于朱长文"经术博洽,文章尔雅",当即挥毫上《荐朱长文札子》,称其"素履淳固,词艺优深,守道安贫,二十余载"。这份载于《苏轼文集》卷二十七的奏章中特别提及:"臣在杭州日,已闻其名,今到吴中,亲见其所著书及所与议论,皆有过人者。"字里行间,可见东坡推重之情。
是年秋,朝廷诏书抵吴,召朱长文为太学博士。《乐圃余稿》附录《墓志铭》详记其事:"元祐初,翰林苏公子瞻表其贤,召为太学博士。"时人王称在《东都事略》中记载,朱长文"以疾不能赴",然朝廷"改宣教郎,除秘书省正字",终使这位隐逸多年的学者"幡然应命"。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记其"到官未几,以病乞归",然其短暂出仕,已足证苏轼慧眼如炬。
朱长文赴任前,苏轼特设宴于姑苏台饯行。据范成大《吴郡志》载,席间朱长文抚琴作《招隐》之曲,东坡击节而歌:"先生之才,岂止太学一席?然使天下士子得闻先生之道,犹胜乐圃独幽。"这段对话虽不见于正史,然明人王鏊《姑苏志》卷五十二引宋人笔记称:"苏公荐士之诚,朱公辞受之慎,当时以为美谈。"
此番举荐,实为元祐更化时期"尽召文学之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六)风潮的缩影。李焘记载元祐元年四月"诏举遗逸"(《长编》卷三七四),而朱长文正是通过苏轼的举荐,从"吴中高士"成为"天子门生"。其弟子张景修在《朱公行状》中感慨:"使先生不遇苏公,则终老岩穴;使苏公不遇先生,则失天下士。"两相成就,遂成千古佳话。
太学檐角的风铎在春日的熏风里轻响,朱长文手持《毛诗正义》步入讲堂时,数十生徒早已正襟危坐。《旧唐书·儒学传》记载其"讲论经义,务在精核",只见他展开卷轴时,指节在竹纸上叩出清响:"今日说《关雎》之旨,当以郑玄笺注为本。"
廊下挤满慕名而来的士子。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载,贞元年间太学生"多慕其风仪",有生徒在笔记中详录其授课场景:"朱博士每引一义,必举五经互证。言《春秋》微旨时,以袖中玉尺点划漆板,声如磬鸣。"某日讲授《礼记·学记》篇,他忽命童子取来新出土的西周彝器拓片,对照"大学之礼"章句解说三代典制,《新唐书》称此"以实物证经"之法令"诸生叹服"。
夏日暴雨骤至时,他特许贫寒学子入值房避雨讲习。李翱《答朱载言书》中追忆:"长文先生解《易》'鸣鹤在阴'句,恰逢雷震屋瓦,乃笑谓'此天地应和吾说',其通达如此。"生徒记录其讲解《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四字,竟连缀《尔雅》《说文》及陆德明释文,辨析达三万余言,《全唐文》收录其《太学讲义序》自云:"不敢以臆说淆圣言。"
冬至日讲《周礼》春官宗伯职,他特携玄宗朝所制"大唐雅乐"谱牒,令乐工依律演奏。《册府元龟》卷六〇〇载此盛况:"经义合乐,冠带之伦环立竦听。"有生徒献家藏东汉熹平石经残拓,他当堂校勘今古文异同,据颜真卿《干禄字书序》记载,此事促成贞元十二年朝廷重刊石经之议。
离任那日,生徒追送至通化门外。权德舆《送朱太学序》记其"去时唯载书三车",而《因话录》载某生徒泣涕所言:"先生讲席所授,犹洪钟在庭,虽暂歇而余响不绝。"此后二十年,太学讲堂西壁仍悬其手书《五经要义》,墨迹如新。
元祐八年(1093年)的汴京秋色正浓,朱长文于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中执卷而立,案头堆积如山的典籍在窗棂透过的光线下泛着幽蓝的墨色。时年五十四岁的他,以"经明行修"之誉被朝廷特擢为秘书省正字,《宋会要辑稿·选举》载:"(元祐八年)十一月十八日,诏苏州乡贡进士朱长文充秘书省正字。"这一任命标志着其人生轨迹与北宋馆阁文化的深刻交融。
在秘书省这座"图书之府"中,朱长文每日"雠校坟籍,辨正讹谬"(《麟台故事》卷三)。他宽大的袍袖拂过《崇文总目》著录的缥缃万卷,以唐人孙愐《唐韵》为范本校正文字,其严谨之态如《南宋馆阁录》所载:"正字掌刊正文字,其官虽卑,职实清要。"时值哲宗亲政之初,朝廷正重修《神宗实录》,秘书省作为国家典籍中枢,朱长文以"深于经术,尤精《春秋》"(《吴郡志》卷二十六)的学养参与校雠,黄庭坚在《与朱长文书》中赞其"校正精密,如扫落叶"。
次年(1094年)改元绍圣,朱长文迁秘书省校书郎。《宋史·职官志》载其职掌:"校书郎掌校雠典籍,刊正讹谬。"他与其他馆臣共同整理着历经唐末五代兵燹的珍贵文献,苏轼在《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中描述的"编之乎诗书之策"的工作场景,正是朱长文此时的日常。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参与校勘的《荀子》《扬子法言》等子部要籍,后来成为南宋浙刻本的重要底本,这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尚有踪迹可寻。
这段馆阁生涯虽仅两年(1093-1095),却是朱长文学术体系的凝练期。其《春秋通志》二十卷的编撰,便大量运用了秘书省所藏《春秋》类佚文,王鏊《姑苏志》称"多采秘府未见书"。当元符元年(1098年)他临终前编纂《吴郡图经续记》时,序言中"参以旧图,证以方志"的方法论,正源自这段典校国家秘籍的特殊经历。
元符元年(1098年)的深秋,汴京秘书省内墨香未散,朱长文伏案校勘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六十岁的年轮上。《吴郡志》卷二十六载其"卒于秘书省任上",寥寥数字背后,是北宋士人"鞠躬尽瘁"的注脚。时任秘书省正字的他,正奉诏编纂《六经辨证》,据《乐圃余稿》附录所收李廌《朱公墓志铭》记载,彼时"病已革,犹手不释卷",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保持着"丹铅不去手"的学者姿态。
《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七详细记载了其临终场景:"元符元年十一月丙午,秘书省言正字朱长文卒。"这个精确到日期的记录,与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卒官时方寒冱"的描写相印证——那年汴京的初雪来得格外早,秘书省朱漆廊柱上凝结的冰凌,仿佛为这位经学家挂起了素幡。
值得注意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四特别提到朝廷"赐其家绢百匹"的抚恤,这种殊荣在北宋馆阁官员中实属罕见。朱熹后来在《朱子语类》中评价此事:"伯原(朱长文字)之卒,士林恸之,盖伤经术之坠也。"道出了当时学界对其逝去的深切惋惜。而元代脱脱等修《宋史》虽未单独立传,却在《艺文志》中著录其《春秋通志》等著作二十余卷,恰似为这位"卒于王事"的学者竖起无形的碑碣。
翩翩书记早曾闻,二十年来愿见君。今日相逢悲白发, 同时几许在青云。人从北固山边去,水到西陵渡口分。 会作王门曳裾客,为余...
1039年-1112年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并称“苏氏兄弟”,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以文章闻名,尤擅政论与史论,风格沉稳深邃。
1038年-1110年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其词风婉约,多写男女之情与人生感慨,与其父晏殊并称“二晏”。
1041年-1103年
舒亶,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人,北宋官员、词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及第,初任临海尉。后因支持王安石变法,受到重用,历任监察御史、知谏院、权直学士院等职。舒亶以弹劾苏轼而闻名,是乌台诗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晚年因与宰相章惇不和,被贬外任,卒于任上。
1041年-1103年
舒亶,字信道,号懒堂,北宋官员、词人。浙江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慈溪)人。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知制诰等职,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以弹劾苏轼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词人。
1037年-1101年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037年-1101年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领域均有极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