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乐府

2025年07月05日

光风澹荡百花吐,楼上朝朝学歌舞。身年二八婿侍中,
幼妹承恩兄尚主。绿窗珠箔绣鸳鸯,侍婢先焚百和香。
莺啼日出不知曙,寂寂罗帏春梦长。

德舆

译文

光风澹荡百花吐
和煦的风轻轻吹拂,百花绽放吐露芬芳
楼上朝朝学歌舞
闺楼上,少女日复一日学习歌舞
身年二八婿侍中
芳龄十六,丈夫已是侍中高官
幼妹承恩兄尚主
妹妹受皇恩宠,兄长娶了公主为妻
绿窗珠箔绣鸳鸯
绿纱窗前珠帘低垂,绣着成双的鸳鸯
侍婢先焚百和香
侍女早早点燃了名贵的百和香
莺啼日出不知曙
黄莺啼鸣,太阳升起,她却不知天已破晓
寂寂罗帏春梦长
寂静的罗帐里,春梦正绵长

词语注释

澹荡(dàn dàng): 形容风光和煦、舒缓荡漾
珠箔(zhū bó): 用珍珠装饰的帘子
百和香(bǎi hé xiāng): 一种名贵的混合香料,由多种香料配制而成
罗帏(luó wéi): 用轻软丝织品做成的帐子

创作背景

乐府诗中的绮丽风华:从《杂曲歌辞》看盛唐气象

一、乐府源流与历史脉络

乐府始设于秦,至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汉书·礼乐志》),渐成体系。魏晋六朝时期,清商乐府盛行,《宋书·乐志》载:"吴歌杂曲,并出江南"。及至唐代,教坊与梨园并立,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旧唐书·音乐志》),将乐府艺术推向巅峰。

二、本诗折射的盛唐气象

"光风澹荡百花吐"句,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载长安"每至春时,园圃无间地"的盛况。诗中"楼上朝朝学歌舞"正是教坊制度的生动写照,据《教坊记》记载,玄宗时宫廷乐伎达"一万零四十九人"。

三、贵族生活的艺术再现

"身年二八婿侍中,幼妹承恩兄尚主"二句,折射唐代门阀联姻制度。《新唐书·百官志》载侍中"正三品,掌出纳帝命",诗中少女年方十六即嫁显贵,其兄尚公主之事,恰如《唐会要》记载的"驸马都尉从五品下"的品阶制度。

四、器物中的美学密码

"绿窗珠箔绣鸳鸯"中,"珠箔"典出《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百和香"见于《汉武帝内传》"燔百和之香"。这些意象的堆砌,实为南朝宫体诗遗风,王运熙《乐府诗述论》指出此乃"六朝金粉的唐式转化"。

五、时空错位的艺术匠心

结句"莺啼日出不知曙"化用《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却以"寂寂罗帏春梦长"作结,形成昼夜的张力。这种时间感知的模糊性,恰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言:"盛唐艺术刻意追求的可望不可即的永恒境界"。

赏析

《杂曲歌辞·乐府》以绮丽婉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盛唐贵族少女的生活画卷。诗中"光风澹荡百花吐"开篇即铺陈春光明媚之景,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类意象群"通过自然物候的繁华暗喻人物命运的巅峰",少女二八芳华便得"婿侍中""兄尚主"的显赫际遇,正是盛唐社会阶层流动的生动写照。

"绿窗珠箔绣鸳鸯"一句尤为精妙,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以器物之华美映射人物内心世界":珠帘绣帐既是物质富足的体现,亦暗示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憧憬。而"侍婢先焚百和香"的细节,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为"通过嗅觉意象营造出封闭的温柔乡",与末句"寂寂罗帏春梦长"形成微妙呼应。

诗歌的情感张力在于表面的荣华与深处的寂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强调"莺啼日出不知曙"实为反笔,看似写春宵苦短,实则揭示贵族女性"被精致笼养的生命状态"。罗帏中的长梦,既是实写晨眠,又象征其困于金丝笼中的人生,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倍增其哀乐"。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末句的时空凝滞感。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春梦长"三字"将刹那的青春凝固为永恒的怅惘",这种超越时代的生命体验,使这首乐府在千年后仍能唤起读者共鸣。诗中少女的形象,恰似被琥珀封存的蝴蝶,永远停留在最绚烂却最易逝的年华里。

点评

乐府绮韵中的盛唐浮世绘

**王世贞《艺苑卮言》尝云:"唐乐府之妙,在能写一时之景,状众生之态,而寓无穷之意。"此篇《杂曲歌辞》正是这般玲珑剔透的佳作。开篇"光风澹荡百花吐"七字,便见得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唐人乐府如工笔仕女图,一颦一笑皆带春色"的真趣。

那"楼上朝朝学歌舞"的少女,教人想起**沈德潜《说诗晬语》**的点评:"乐府贵在含蓄,如美人隔帘,影影绰绰最是动人"。二八芳华已得侍中为婿,更兼"幼妹承恩兄尚主",**贺裳《载酒园诗话》**谓之"写尽朱门气象,不着一字褒贬,而冷暖自现"。

"绿窗珠箔绣鸳鸯"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击节赞叹:"此等句法,直是丹青圣手!绿窗映珠箔,鸳鸯对罗帏,富贵中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待得"侍婢先焚百和香",**李调元《雨村诗话》**便道:"唐人善用细节,一炉香、半卷帘,便觉满纸生香。"

末句"寂寂罗帏春梦长",恰应了**王夫之《姜斋诗话》**之论:"乐府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此'春梦长'三字,说尽荣华场中人之常态,可作《世说新语》读。"那莺啼日出的晨光里,罗帏深处犹自春梦沉酣,**钟惺《唐诗归》**评曰:"以丽景写哀,以喧哗写寂,此法自《三百篇》'杨柳依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