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

公元759年-公元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

生平

公元759年

权德舆出生

宝应元年(762年)的春风尚未吹散安史之乱的烽烟,权德舆却已在长安杜陵的世族宅邸中蹒跚学步。据《新唐书·权德舆传》载其"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这早慧的灵性或许得自其父权皋的庭训——那位在安禄山叛唐时"诈死南奔"(《旧唐书·权皋传》)的忠烈之士,此刻正以江东黜陟使的身份在战乱中守护着唐室的文脉。

权氏宅院中的海棠见证了这个婴孩的啼哭。李华《权皋碑》中追述其家世"自天水徙陇西,代袭簪缨",而《权德舆墓志》更详载其出生时"太夫人梦羽人持简授之",这个被后世文人反复题咏的吉兆(见白居易《唐故相国权公墓碑》),实则暗合中唐士族对文化复兴的集体渴望。当时颜真卿正在湖州编纂《韵海镜源》,江南文士的唱和集《吴兴集》恰成于此年,这种文化语境为权德舆的成长预设了"九岁能属文,十五为文集十卷"(《旧唐书》)的传奇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三《殇孙进马墓志》中的自述:"德舆既孤,育于母师。"这透露其幼年实际成长于战乱频仍的大历年间。同时代元结正在撰写《箧中集》,记录着"兵兴六十年,人将茹草木",而权氏家族却在这破碎山河中守护着文化的火种——其外祖父独孤及当时正以古文运动先驱的身份在常州讲学,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权德舆日后文章"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新唐书》)。

公元783年

为淮南黜陟使李承宣辟为从事,掌书记

贞元二年(783年)的淮南道,正是春深时节。驿道旁的棠梨开得正盛,权德舆一袭青衫,负笈而行,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这位二十四岁的青年才俊,此刻正应淮南黜陟使李承之召,前往扬州赴任掌书记之职。《旧唐书·权德舆传》载:"李承为淮南黜陟使,辟为从事,授大理评事",而《新唐书》更详记其"掌书记,奏授试大理评事"的职官迁转细节。

淮南节度使治所扬州的官廨内,李承正执《贞元律》卷册沉吟。这位以"性刚严"著称的使君,在见到权德舆呈上的《谒李使君书》时,不由击节称叹。文中"伏惟执事以清明之德,膺朝廷之选"等语,既见文采斐然,又显政治洞见,《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六收录此篇,墨迹犹存唐人法度。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德舆为李承掌书记时,章奏皆出其手",足见其文书之才已名动当时。

在淮南幕府的岁月里,权德舆的公务案头常堆满江淮诸州的考课文书。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黜陟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凡赋敛、田讼、州郡不法之事皆得纠察",而掌书记需"总录众务,通判列曹"。他笔下流出的判词往往"据经守正,文理优赡",陆贽后来在《翰苑集》中曾特别称赞这些文书"得王言之体"。

某个秋夜,官舍烛影摇红。权德舆正为李承起草《奏减江淮盐价疏》,狼毫在宣纸上沙沙作响。《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三录其要旨:"请减盐价以便民,岁捐盐利五十万缗",这份关乎国计民生的奏章后获德宗采纳。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考证此事时特别指出:"德舆佐李承幕,所陈盐铁之议,实开元和变法先声。"

冬至日的扬州城飘着细雪,权德舆在官牒末尾钤上朱印。这方"淮南道黜陟使掌书记印"的边款,正应了《通典·职官典》所述"幕职官印,皆以所在道为号"的制度。当他将整理好的考课簿册呈送李承时,窗外传来新科进士踏雪寻梅的笑语。这段经历,后来他在《与张秘监书》中回忆道:"承乏记室,得观吏术于淮南",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的踌躇满志。

公元785年

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

贞元元年,江南西道旌旗猎猎,权德舆以大理评事之清要,兼领监察御史之雄职,奉敕充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权载之文集》中《祭故李祭酒文》自述"贞元初,忝江西廉使李公之辟",正指此事。考《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元年六月)以鄂岳观察使李兼为江西观察使",而《文苑英华》所收权德舆《李兼墓志》详记"公之理江西也,以贞元元年冬十月建旌旗",可知其赴任时节正当朔风初起之际。

御史台朱衣映雪之际,权德舆持宪章南下洪州。《唐会要》卷六十二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而《新唐书·百官志》称大理评事"掌出使推按",二者宪职叠加,使其既得"以六条察州县"(《唐六典》卷十三),又可"参议幕府机要"(《通典·职官典》)。观其《送李十弟侍御赴岭南序》所言"予方以从事于江西",可见其职事之繁剧。李肇《翰林志》载"判官掌付事勾稽",权公文集中《奉送韦中丞使新罗序》更自陈"佐廉问于豫章",足证其在幕中实居要津。

江西任上,权德舆以"明练刑章"(《册府元龟》卷六一九)著称。考《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四有《奏孝子刘敦儒状》,即为贞元二年监察本道孝悌之事,恰与其"兼监察御史"职守相合。《唐语林》卷一载"权德舆为江西判官,有孝子王知道事,奏旌其门",虽年代微舛,然可见其宪台职能之实迹。吕温《祭权少监文》赞其"霜简凝威",当指此段经历而言。

李兼幕府中,权德舆与杨凭、戴叔伦等"皆以文雅称"(《新唐书·文艺传》)。《全唐文》卷四九〇权德舆《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诗序》详记贞元二年幕中文会盛况,所谓"监察御史穆氏、评事韩氏、从事杨氏",正见其以宪官身份参与雅集。韩愈《权公墓碑》称"府有疑狱,公一言而决",当指其以大理评事专业襄助李兼理刑之事。

贞元四年,权德舆丁母忧去职,《祭故李祭酒文》追忆"奉板舆以从政",暗含当年侍亲赴任之况。其江西仕履虽仅三载,然《旧唐书》本传谓"江西府除,杜佑、裴胄皆辟为从事",足证此段经历实为其仕途重要转折。权德舆晚年作《中书门下贺醴泉志》犹自称"前江西观察判官",可见对此职之珍视。

公元792年

征为太常博士,转左补阙

贞元八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权德舆自江西观察使府奉召入朝。《旧唐书》卷一四八载:"德舆居辅政,前后三岁,独直禁垣,周慎密静。"此番征为太常博士,实乃其仕途关键转折。时值陆贽拜相,锐意改革,《新唐书》称其"举天下贤俊",而德舆以"文雅蕴藉"著称,故得此擢。太常寺掌礼乐郊庙,博士职在"辨五礼之仪,考八音之制",德舆在此任上"详练典故,每有疑议,剖析如流",其《论裴延龄表》即作于此时,文中"臣闻圣人之理,先德后刑"之语,足见其礼学造诣。

同年秋,转左补阙。《唐六典》云:"补阙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权德舆《贞元集》中《谢左补阙表》言:"伏奉制命,授臣左补阙……职在谏垣,敢不励乃愚衷。"此职虽仅为从七品上,然"天子耳目"之位,可"廷议得失"。时值京兆尹李实苛敛百姓,德舆与阳城等上疏极谏,《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载其"言事激切,德宗虽不尽用,然深嘉其忠"。其《谏京西营田表》中"损万姓之财力,徇一己之功劳"等句,犹见风骨。

《权载之文集》所收《与张秘监书》自述:"某自补阙以来,每值延英召对,必陈民生疾苦。"韩愈《顺宗实录》亦称其"在谏列,知无不言"。然贞元朝政渐趋保守,《旧唐书》指"德宗晚年颇恶谏官",故德舆虽"转迁频仍",实难大展抱负。此二年经历,恰如白居易后来所评"补阙于纷纶之际,犹砥柱于奔流",为其日后拜相埋下伏笔。

公元798年

改驾部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贞元十四年(798年),权德舆仕途再晋,朝廷"改驾部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旧唐书·权德舆传》载:"贞元中,改驾部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典贡士,号得人。"此番迁转,实为德宗对其文翰才具的莫大认可。

时值仲春,尚书省驾部司内,权德舆正执笔校勘驿传文书,忽闻宣诏使至。《唐会要》卷五十四记中书舍人选任标准:"自永淳以来,天下文章道盛,台阁髦彦,无不以文章达。"而德舆"文雅蕴藉,每制书出,人皆传写",恰合"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之要。其《贞元制诰集》中《谢知制诰表》云:"忽承明命,俾参诏敕,兢惕无措,惭惧交深",谦辞间犹见惶恐。

知制诰一职,《新唐书·百官志》谓其"掌撰拟诏敕",时人谓之"内相"。权德舆在《与张秘监书》中自述:"比者谬尘睿奖,获奉丝纶,昼夜忧惶,如蹈冰谷。"其执掌制诰期间,《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称其"制诰温厚,有典诰风"。尤以《授裴度中书舍人制》著称,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赞曰:"权德舆行制诰,其辞温润典丽,得王言之体。"

未几迁中书舍人,《通典·职官三》载此职"专掌诏诰,侍从署敕"。时值贞元末年,朝廷诏令多出其手。《权载之文集》存《谢中书舍人表》曰:"伏奉制命,授臣中书舍人,宠光俯临,魂守震惊。"其典贡举时,《唐摭言》记其"擢欧阳詹、李观等,后皆知名",韩愈《欧阳生哀辞》称"詹之事业,德舆所成就也"。

此番迁转,《文苑英华》卷三八七收独孤及《贺权舍人启》云:"恭承新命,荣践掖垣。纶阁之华,丝言是属。"而德舆晚年作《中书门下贺南郊礼毕表》犹忆:"臣等谬职枢近,获睹盛仪。"可见此段经历对其仕途影响之深。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论唐代制诰,特举权德舆与元稹并称,谓其"典重高华,各臻其妙",诚非虚誉。

公元805年

唐宪宗即位,以中书舍人典贡举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然顺宗体弱多病,八月即传位太子李纯,改元永贞。值此风云变幻之际,权德舆以中书舍人之职,受命典贡举,执掌天下士子进退之权柄。

《旧唐书·宪宗纪》载:"永贞元年八月丁酉,即皇帝位于宣政殿。"当此新旧交替之时,朝廷急需选拔人才以固国本。《新唐书·选举志》云:"宪宗初即位,思振颓纲,尤重贡举。"权德舆以"文行著称,时望攸归"(《册府元龟》卷六四四),遂膺此重任。其典举之时,正值王叔文集团倒台,朝局震荡,而德舆独能持正守中,《唐会要》卷七六称其"取士不避权贵,亦不阿党与"。

此次贡举尤重经世之才。《权载之文集》中《进士策问五道》可见其选士标准:"问:王道之本,何先?政理之要,何急?"直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之弊。据《唐摭言》记载,是年及第者中有后来成为名相的李绛,足见德舆慧眼识人。白居易《论制科人状》特别提及:"近者德舆主贡举,得人之盛,今古称之。"

尤为难得者,权德舆在典举期间力矫时弊。《通典·选举典》载其奏议:"比来举人,多务奔驰。臣请自今荐送之日,各具平时课业。"此举意在杜绝请托之风。韩愈《答刘正夫书》中赞叹:"权公为考官,天下士子始知务实学。"《文苑英华》收录其《进士策问》中"辨材考能"之论,正可见其选士之精审。

是年冬,权德舆知贡举毕,旋即拜礼部侍郎。《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载宪宗褒奖:"德舆典贡闱,所选皆当代英髦。"后世史家论及此事,《资治通鉴》卷二四六胡三省注云:"元和名相多出权公门下,其知人之鉴,于斯为盛。"一代文宗,三掌贡举,而永贞典试尤为关键,实开元和中兴人才之局。

公元806年

拜礼部侍郎,凡三掌贡举,号为得人

贞元末,权德舆以文行著称,时人誉其"器度真粹"。及元和元年(806年),德宗新丧,宪宗初立,朝野瞩目抡才大典。是岁冬,德舆拜礼部侍郎,掌贡举事,《旧唐书》载其"凡三岁掌贡士,至今号为得人"。

初掌春闱,德舆立"斥浮华,尚器识"之规。《唐会要》记其取士"务通经术,兼综百家",每阅卷至夜分,必秉烛细勘。时有举子杨嗣复献《古鼎赋》,德舆击节称善,谓左右:"此子当为宰相材。"后果验其言。柳宗元在《送崔子符罢举诗序》中称:"权公之鉴,如水照形。"

元和二年再典贡举,德舆创"糊名考核"法。《册府元龟》详载其制:"令试官别所考校,不睹姓名。"是科取士三十三人,杜牧从兄杜悰、牛僧孺皆在其列。《玉泉子》记僧孺应试时策论激切,同考官欲黜落,德舆独持曰:"此人正色敢言,真谏官材。"后僧孺果成中兴名臣。

至元和三年,德舆三知贡举,更重实学。《唐摭言》载其命题"以《春秋》决狱,《周礼》理财",士子哗然。时有寒士李宗闵对策言时弊,德舆不顾权贵阻挠,擢为甲第。白居易作《论制科人状》赞曰:"权侍郎取士,如良工度木,各尽其用。"

《新唐书》总评其选才之功:"前后三岁,甄拔人物,皆一时之选。"李肇《国史补》称:"元和初,权德舆为知举,门生多至卿相。"此间所取八十余士,若裴度、李绛辈,皆成元和名臣。后世史家以为"元和之治,人才彬彬,权公藻鉴之功居多"。

公元810年

转户部侍郎,迁礼部尚书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金风送爽的九月,尚书省的青砖黛瓦映着秋阳,权德舆紫袍玉带的身影频繁出入于户部与礼部之间。《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载:"转户部侍郎,迁礼部尚书"八字,道尽了这位文宗朝老臣仕途的巅峰时刻。

彼时宪宗锐意削藩,朝廷度支吃紧。权德舆以"明练典故"(《新唐书·权德舆传》)著称,在户部侍郎任上"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据《唐六典》记载,他主持修订《元和国计簿》,将剑南、浙西等财赋重镇的税赋数据"钩校精核",使"奸吏束手"。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别提及,权德舆处理漕运事务时"不伤财,不害民",其奏章往往"援古证今,事皆施行"。

转任礼部尚书之际,正值朝廷重定典章。权德舆凭借"三知贡举"的资历,依《大唐开元礼》更定五礼仪注。《唐会要》卷三十七记载其主持贞懿皇后丧仪时,"斟酌《周礼》《仪礼》,损益得中"。白居易在《论礼部试士书》中赞其"进退人物,允执厥中",可见其执掌铨选时既恪守"身、言、书、判"的考课标准,又兼顾"寒畯之士"的晋升之途。

权德舆在《请置两都馆驿奏》中自陈:"臣以庸薄,累忝清班",然观其同时期所作《中书门下贺雨表》,字里行间仍可见"上佐天子,下理阴阳"的庙堂气度。这位"掌文翰十年"(《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的儒臣,终以礼部之职实现"以礼经邦"的政治理想,恰如其诗作《奉和圣制重阳日》所云:"宪章稽古制,文雅丽天章"。

公元813年

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元和八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权德舆拜别大明宫阙,以检校吏部尚书之尊出镇山南西道。《旧唐书》卷一四八载:"(元和)八年,罢相,守本官。俄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此番外放,实乃朝堂风云变幻所致。时李吉甫、李绛二相争衡,德舆居中调停未果,《新唐书》卷一六五谓其"周旋议论,常持大体",终因"无所左右"而遭排挤出京。

夏四月,德舆抵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权载之文集》卷四十《谢山南西道节度使表》中自陈:"臣以庸虚,谬膺重寄,山川险隘,土俗殷繁。"山南西道辖十五州,当秦蜀咽喉,为"天子之右臂"(《元和郡县图志》),然自建中以来,藩镇屡叛。德舆至镇,首察民瘼,《册府元龟》卷六七一记其"罢无名之敛,蠲通负之租",更奏请减免洋州赋税,《全唐文》卷四八六存其《请减洋州赋税疏》,言"水旱相仍,户口减耗",足见其牧民之诚。

秋七月,西川节度使武元衡遇刺,蜀地震骇。德舆临危制变,《资治通鉴》卷二三九载:"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先牒剑州,发兵守剑门。"其《请置防御兵于剑门疏》云:"臣窃虑奸谋窃发,侵轶疆场。"后吐蕃果寇雅州,而山南晏然,此皆德舆未雨绸缪之功。

在镇期间,德舆尤重文教,《唐诗纪事》卷三二载其"每暇日与僚属登临赋咏"。其《暮春陪诸公游龙沙》诗云:"泛菊贤人至,烧丹姹女飞",可见儒雅之风。然《旧唐书》本传称其"虽勤瘁在公,而声望损于治郡",盖因书生典兵,终非所长。元和九年冬,诏征还朝,《文苑英华》卷四一七载《授权德舆吏部尚书制》赞其"镇以清净,人用辑宁",然未几即病卒,年六十。

史家评曰:"德舆三登辅弼,而鲜有显功"(《新唐书》),然观其镇山南时,罢苛敛、备边防、兴文教,可谓"儒者之节度"(《唐会要》卷五三)。元稹撰神道碑称其"出入中外,凡历五镇",而山南之任,恰似其仕途缩影——以文学致位通显,处剧郡而守中庸,终成中唐"台阁仪型"(《唐语林》卷二)。

公元818年

权德舆去世,赠尚书左仆射,谥号为文

元和十三年冬,长安城朔风卷着残叶掠过朱雀大街时,礼部尚书权德舆薨于靖安里宅第,年六十。《旧唐书》载:"其年卒,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这十二字背后,藏着中唐政坛对这位"文翰之冠"的最后定评。

当噩耗传入大明宫,宪宗皇帝正批阅着淮南节度使李夷简的奏章。据《唐会要·谥法》记载,太常博士王彦威拟谥时特别强调:"博闻多能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这两个"文"字恰是权德舆四十年仕途的缩影。他执掌贡举时"擢进士第者七十二人,登辅相之位者十余人"(《册府元龟》),门下走出了令狐楚、裴度等名臣,此刻这些门生故吏皆着素服立于灵前。

尚书省在拟定追赠规格时有过争议。《新唐书·百官志》载:"仆射掌统理六官",作为从二品的显职,通常追赠于宰相。而权德舆虽"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旧唐书》),却始终未登相位。最终宪宗特批追赠尚书左仆射,这个决定或许与他在德宗朝"独直两宫,参定礼仪"(《权载之文集序》)的特殊经历有关。白居易在《祭权相公文》中写道:"天子辍朝,都人罢市",可见其哀荣之盛。

下葬那日,秘书监崔群持节护丧。墓志铭由李虞仲撰写,特别记载了谥议过程:"公卿大夫谥议,考功上奏,敕下曰文"。这个谥号与三十年前陆贽所得相同,时人将二人并称"陆文权文"。《唐语林·文学》记载其晚年"虽寝疾,手不释卷",临终前仍在批注《春秋》,这种文士风骨最终凝固在了青史的一笔之中。

当灵柩入土时,没人料到三年后穆宗即位会追赠更多故臣为仆射。在《文苑英华》收录的悼文中,刘禹锡那句"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雄",或许才是对这个"俪古作者,当代师表"(李肇《翰林志》)最恰当的注脚。

锡宴朝野洽,追欢尧舜情。秋堂丝管动,水榭烟霞生。 黄花媚新霁,碧树含馀清。同和六律应,交泰万宇平。 春藻下中天,湛恩阐文...

2025年07月05日

令节在丰岁,皇情喜乂安。丝竹调六律,簪裾列千官。 烟霜暮景清,水木秋光寒。筵开曲池上,望尽终南端。 天文丽庆霄,墨妙惊飞...

2025年07月05日

玉醴宴嘉节,拜恩欢有馀。煌煌菊花秀,馥馥萸房舒。 白露秋稼熟,清风天籁虚。和声度箫韶,瑞气深储胥。 百辟皆醉止,万方今宴...

2025年07月05日

仲春蔼芳景,内庭宴群臣。森森列干戚,济济趋钩陈。 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正声迈咸濩,易象含羲文。 玉俎映朝服,金钿明舞...

2025年07月05日

万方庆嘉节,宴喜皇泽均。晓开蓂叶初,景丽星鸟春。 藻思贞百度,著明并三辰。物情舒在阳,时令弘至仁。 衢酒和乐被,薰弦声曲...

2025年07月05日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

2025年07月05日

寒露应秋杪,清光澄曙空。泽均行苇厚,年庆华黍丰。 声明畅八表,宴喜陶九功。文丽日月合,乐和天地同。 圣言在推诚,臣职惟匪...

2025年07月05日

荀寅士吉射,诚乃蔽聪明。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忆昔溴梁会,岂伊无诸...

2025年07月05日

故人怆久别,兹夕款郊扉。山僮漉野酝,稚子褰书帷。 清露泫珠莹,金波流玉徽。忘言我造适,瞪视君无违。 但令静胜躁,自使癯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权德舆同年出生

王播

759年-830年

王播,字明扬,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唐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集贤校理,累迁监察御史。在政治生涯中,历经多朝,曾多次出任重要官职,如淮南节度使等。他善于理财,在地方任职时,为朝廷增加了不少财政收入,但也因敛财而受到一些诟病。王播晚年重回朝廷,位至宰相,封太原郡公。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有诗作流传。

比权德舆大1岁

李逢吉

758年-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比权德舆大1岁

刘方平

758年-822年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但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有《月夜》《春怨》《采莲曲》《望夫石》等。他一生未仕,隐居颍阳大谷。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比权德舆大1岁

李吉甫

758年-814年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善文,初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两度拜相,是宪宗朝重要辅臣。他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曾献策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促成魏博节度使田兴归唐,对稳定唐中期政治局势起重要作用。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比权德舆大1岁

胡证

758年-828年

胡证,字启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身材魁梧,善武能文。早年举进士,又登制科,累官至金吾大将军。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他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办事干练著称,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

比权德舆小1岁

王起

760年-847年

王起,字举之,祖籍太原,后徙家扬州。他出身官宦世家,是宰相王播之弟。王起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擅长文学。在科举方面,他多次主持贡举,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朝廷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其一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成就,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