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商隐

译文

毛延寿画欲通神
毛延寿的画技出神入化
忍为黄金不为人
却忍心为了黄金而背弃良心
马上琵琶行万里
马背上弹着琵琶远行万里
汉宫长有隔生春
汉宫之中永远隔着一段逝去的青春

词语注释

毛延寿(máo yán shòu):汉代画师,相传因受贿丑化王昭君而被杀。
通神(tōng shén):形容技艺高超,达到神妙的境界。
隔生春(gé shēng chūn):比喻逝去的青春或无法挽回的美好时光。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未央宫檐角时,总有人听见断续的琵琶声在廊柱间游走。那声音时而像塞外忽聚忽散的风,时而又变作永巷深处结冰的漏滴——宫人们说,这是明妃的魂魄在反复擦拭她留在人间的诗行。

画师毛延寿的笔锋本该是通神的。史载他"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可当王昭君拒绝缴纳贿金时,那支曾摹尽长安繁华的妙笔,竟在美人眼角点下一颗亡国痣。丹青的背叛如此彻底,元帝后来见真容的震怒,不过是为这出悲剧添了枚迟到的注脚。黄金买断了画像的生机,掖庭里从此多了一具"隔生"的活躯壳。

昭君出塞时的琵琶声,早在司马迁记载的"马上乐"里就埋下了伏笔。但唐代的《琴操》将这场离别演绎得愈发凄艳:使臣手持黄金千两求美人的时刻,长安城的春色正从她指间流逝。马背上反弹琵琶的姿态,遂成为后世诗人集体追忆的意象——那分明是生命在权力碾压下拗折出的绝美弧度。

李商隐这首《王昭君》最残忍处,在于揭示"汉宫长有隔生春"的循环。当昭君的琵琶声消散在朔漠,未央宫的海棠依旧年年绽放。帝王永远会有新的美人,新的毛延寿,以及新的、用黄金丈量人性的游戏。所谓青冢黄昏,不过是留给后世文人的一声薄叹罢了。

赏析

《相和歌辞·王昭君》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昭君命运的悲怆图景。诗人通过"毛延寿画欲通神"的典故切入,揭露画工为黄金而扭曲美人真容的卑劣——"忍为黄金不为人"一句,既是控诉更是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吴小如评此"将宫廷腐败与个体悲剧熔铸于七字之中,笔力千钧"(《唐诗鉴赏辞典》)。

"马上琵琶行万里"构建了震撼的时空意象:马上颠簸的孤影与绵延万里的征途形成强烈反差,琵琶声既是异域乐器的实写,更是"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情感载体。程千帆指出此句"以动态画面浓缩昭君出塞的史诗性,琵琶成为连接汉胡的精神脐带"(《古诗考索》)。而"汉宫长有隔生春"则以永恒的春色反衬永恒的遗憾,"隔生"二字尤为警策,既指阴阳两界的生死相隔,亦暗喻文化血脉的断裂。叶嘉莹解此"用宫廷不变的春色对照美人凋零的命运,凸显历史车轮下个体的渺小"(《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递进式结构:从对奸佞的愤懑(首联),到对征途的悲悯(颈联),最终升华为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尾联)。傅璇琮认为"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讽刺、身世感慨与生命沉思三重意境,压缩在二十八字中而不显局促"(《唐代诗人丛考》)。诗人以昭君为棱镜,折射出个体在权力结构中的普遍困境,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琵琶幽怨。

点评

王昭君诗评撷英

诗词原文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名家评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云:
"『忍为黄金』四字,道尽千古画工之陋。『隔生春』三字尤妙,谓汉宫之春与昭君永隔,如阴阳两界,字字带血。"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有言:
"后二句如闻塞外哀笳,『马上琵琶』是实写,『隔生春』是虚写,虚实相生处,正见昭君魂魄终夜归来之状。杜牧用七绝裁冰镂雪,此作尤见锋颖。"

**宋·刘辰翁《王荆公诗评》**中叹:
"『忍』字下得奇险,既刺毛延寿之贪,复悲昭君之命。末句『长有』二字,直将汉宫春色判作永恒刑场,何其痛彻!"

**明·钟惺《名媛诗归》**点评:
"此诗不著议论而议论自深。『马上』句如展吴道子地狱变相图,『汉宫』句忽转作李思训金碧山水,冷暖色调间,家国恨、女儿悲俱在矣。"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
"诗人以『通神』反讽起笔,终以『隔春』的时空悖论作结。琵琶弦上流淌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文明冲突的隐喻——黄金与人格的对抗,宫廷与边塞的对峙,都在二十八字中完成史诗性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