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浸染未央宫檐角时,总有人听见断续的琵琶声在廊柱间游走。那声音时而像塞外忽聚忽散的风,时而又变作永巷深处结冰的漏滴——宫人们说,这是明妃的魂魄在反复擦拭她留在人间的诗行。
画师毛延寿的笔锋本该是通神的。史载他"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可当王昭君拒绝缴纳贿金时,那支曾摹尽长安繁华的妙笔,竟在美人眼角点下一颗亡国痣。丹青的背叛如此彻底,元帝后来见真容的震怒,不过是为这出悲剧添了枚迟到的注脚。黄金买断了画像的生机,掖庭里从此多了一具"隔生"的活躯壳。
昭君出塞时的琵琶声,早在司马迁记载的"马上乐"里就埋下了伏笔。但唐代的《琴操》将这场离别演绎得愈发凄艳:使臣手持黄金千两求美人的时刻,长安城的春色正从她指间流逝。马背上反弹琵琶的姿态,遂成为后世诗人集体追忆的意象——那分明是生命在权力碾压下拗折出的绝美弧度。
李商隐这首《王昭君》最残忍处,在于揭示"汉宫长有隔生春"的循环。当昭君的琵琶声消散在朔漠,未央宫的海棠依旧年年绽放。帝王永远会有新的美人,新的毛延寿,以及新的、用黄金丈量人性的游戏。所谓青冢黄昏,不过是留给后世文人的一声薄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