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公元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时值中唐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初显端倪之际,一颗璀璨的诗星悄然降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而《新唐书》更明确指出其"徙居郑州",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属东畿观察使辖下的小官吏家庭。
这一年的大唐王朝,正值"元和中兴"的关键时期。宪宗李纯甫平西川刘辟之乱,又削平镇海李锜,朝廷权威稍振。而文学史上,韩愈已五十岁,正倡导古文运动;白居易四十二岁,新乐府诗篇广为传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玉溪生年谱》记载:"商隐生于元和八年癸巳",其生辰虽无确切月日可考,但唐代墓志铭专家李邕所撰《太原王氏夫人墓志》中提及"有唐元和八年岁在癸巳某月日",或可佐证其出生时序。
据《李义山诗集》题注及《唐才子传》所述,其家族乃"凉武昭王之后",但至商隐时已家道中落。其名"商隐"取自"商山四皓"之典,《史记·留侯世家》载四皓"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而"义山"之字更见其父以气节相期许。范摅《云溪友议》特别记载:"李商隐者,幼能属文",可见其文学天赋在襁褓中已注定。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恰与商隐"浙水东西,半纪漂泊"(《祭裴氏姊文》)的寒门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出身差异,或可解释后来《北梦琐言》所记"(商隐)以孤寒,屡为钜公所叹"的境遇。
其出生地荥阳,时为东都洛阳畿辅要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濒汴水,舟车所会",商隐后来在《上河阳李大夫状》中自述"某族本山东,寓居郑圃",正指此地。而《樊南文集》中"某材诚菲薄,志实辛勤"的表述,恰似为这个诞生于动荡年代的诗人,写下了命运的最初注脚。
十岁的李商隐牵着母亲的手,站在浙水之畔回望父亲李嗣的坟茔。新翻的黄土还带着江南潮湿的气息,远处传来舟子催促登船的吆喝声。据《旧唐书》本传载:"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而此刻,这个后来以锦瑟诗闻名的神童,正经历着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父亲在获嘉县令任上猝然离世,孤儿寡母只得返回故乡郑州荥阳。
《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幼孤",李商隐在《祭裴氏姊文》中自述:"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这年他刚结束蒙学,父亲突然病逝于江南官舍。唐代官员俸禄微薄,李嗣去世后家道立即中落,母子二人不得不变卖书籍器物筹措归资。他在《上令狐相公状》中回忆:"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惶惑。
返程的漕船沿着大运河逆流北上,两岸青山如黛。李商隐蜷缩在船舱角落,听着母亲与同乡讲述父亲任上的旧事——这位曾任殿中侍御史的县令,生前最爱教幼子诵读《周礼》《仪礼》。据《唐才子传》载:"商隐幼颖悟,博学强记。"这种学养根基,正源于父亲在世时的悉心教导。船过汴州时,母亲取出珍藏的《春秋左氏传》,这是李家仅存的几卷藏书之一。
回到荥阳祖宅那日正值深秋,族中长辈按《大唐开元礼》为他们举行了归宗仪式。李商隐在《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中提到:"占数东甸,佣书贩舂。"十岁的孩童开始跟随堂叔李处士学习经史,同时替人抄书补贴家用。每当夜深人静,他总想起父亲临终前用吴语说的那句话:"此子他日当以文章显名。"这句话后来被记录在《玉溪生年谱》中,成为支撑他度过贫寒岁月的精神火种。
暮春的洛阳城尚带着料峭寒意,驿道旁的垂柳却已抽出新绿。时年十七的李商隐一袭青衫立于令狐楚府邸前,手中名刺被汗水浸出淡淡墨痕。《旧唐书》载其"幼能为文",此刻却难掩忐忑——这位以《谢书》"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嘲的白衣少年,即将迎来人生最重要的转折。
天平军节度使府的书斋里,鎏金狻猊炉吐着缕缕瑞脑香。令狐楚执起李商隐呈上的《才论》《圣论》,但见骈句如"玉垒腾烟,珠渊浴景"跃然纸上,不禁抚须颔首。《新唐书·文艺传》记此场景云:"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案头《樊南甲集》的序言更详述:"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自此每值晨鼓初动,节度使衙署的东厢便响起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令狐楚亲授四六之法,将毕生所得倾囊相赠。《册府元龟》卷七二八载:"楚工章奏,商隐从之游,始为今体章奏。"李商隐在《樊南甲集序》中深情追忆:"每水槛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征于继和,杯觞曲赐其尽欢。"鎏银烛台映照着师徒二人推敲骈俪的身影,窗纸上投下的剪影常至夜分。
尤为珍贵者,乃令狐楚特许其参与幕府章奏创作。《为濮阳公陈情表》《为令狐相公谢赐旌节表》等代拟之作,今仍存于《全唐文》。清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考据此时创作云:"义山章奏之学,实受法于楚。"当李商隐以"星使双旌,俯临于陋巷;云章五色,下贲于衡门"等句赢得朝野赞叹时,谁人知这骈珠俪玉皆淬炼自令狐楚书斋的灯火?
秋去春来,当初执弟子礼的青涩书生已能运笔如飞。某日令狐楚于宴席间举觞示众宾:"此子将来必以文章名世!"《唐才子传》卷七记此预言时特别强调:"楚镇天平、汴州,商隐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师徒二人联袂创作的《为汝南公贺元日御正殿受朝贺表》,更被宋人辑入《文苑英华》卷五六二,墨香犹存千载。
暮春的曲江畔,新科进士们的杏园宴正到酣处。三十岁的李商隐捧着鎏金银盏的手指微微发颤,酒液在盏中晃出细碎的光,恰似他此刻难以平静的心绪。这来之不易的进士及第,在《与陶进士书》中被他自陈为"一名拔于常轨",而推动这命运转轨的,正是时任右补阙的令狐绹。
据《旧唐书·李商隐传》载:"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这段始于开成二年(837年)前的知遇之恩,在《新唐书》中有着更温情的注脚:"楚帅河阳,奇其文,使与诸子游。"当年白衣少年在令狐府邸与绹共读《周礼》时,恐怕未曾料到,这位长他十余岁的挚友会在数年后成为他科举之路的关键推手。
唐代科举"通榜"之风盛行,考生名望往往决定成败。据《唐摭言》记载,开成二年知贡举的高锴特别询问令狐绹:"八郎之友,谁最善?"绹连答三次"李商隐",终使这位连年落第的才子得以登第。此事在《李商隐诗集》的唐代原注中亦有佐证:"以绹荐,登进士第。"时人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中更点明关键:"绹为翰林学士,承旨夜对,上问'卿交谁最善',绹言商隐。"
然而这春风得意的时刻,却暗伏着命运的谶纬。在《上令狐相公状》中,李商隐以"重言一发,睿旨允从"感念举荐之恩,但《玉溪生年谱会笺》却指出:"其时楚已薨,绹居丧,荐之举实出楚旧交网络。"这个细节暗示着,开成二年的援手或许更多是令狐楚政治遗产的延续。当夜宴的烛光映红题名榜时,没人能预见,这段情谊会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化作诗人笔下"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永恒怅惘。
开成三年(838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垣时,李商隐正站在人生的重要岔路口。《旧唐书·李商隐传》载:"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这位刚以"樊南生"为号写下《谢书》的诗人,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征辟,踏上了西去泾州(今甘肃泾川)的官道。
泾原幕府的红烛映照着双重喜讯。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时年二十六岁的李商隐不仅获得掌书记之职,更迎娶了节度使的千金。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中描述这段姻缘:"王茂元镇泾州,慕义山才,以女妻之。"婚宴上宾客满座,却无人察觉这场婚姻将在晚唐党争中激起怎样的波澜。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揭示其中关窍:"时德裕(李德裕)与宗闵(牛僧孺)各分朋党,互相倾轧。"王茂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李党成员,但其女嫁李党骨干李回之侄,又与李德裕交好。《玉溪生年谱会笺》指出:"茂元与德裕善,而义山婚于王氏,遂谓去牛就李。"当李商隐在泾州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时,牛党要员令狐绹已在长安发出冷笑——这位昔日对商隐"岁给资装"(《旧唐书》)的故交之子,此刻正将诗人的名字划入政敌阵营。
历史的吊诡在于,李商隐实际并未获得党争红利。《唐才子传》卷七记载:"后綯(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綯不之省。"开成四年(839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被抹落,主考官周墀正是牛党中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收录的《与陶进士书》中,诗人自陈:"中堂评定,果垂黜落。"泾原的春风,终究吹不散长安的政治阴云。
开成五年(840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崇仁坊令狐宅邸的白幡在暮色中翻卷如浪。四十三岁的李商隐跪在灵床前,手中《谢宣州尚书启》的墨迹未干——那是他最后一次为恩师令狐楚代笔的骈文。据《旧唐书·令狐楚传》载:"(楚)以病辞位,其年冬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年七十二",而《李商隐诗集》中《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题下自注"公临薨,授余章句",印证了这场临终托付的文学传承。
灵堂内青烟缭绕,商隐凝视着恩师"风仪峻整"的遗容(《新唐书·令狐楚传》语),忆及三日前快马送来的绝笔。据《全唐文》收录令狐楚《遗令》:"吾生无益于人,勿请谥号。葬日勿请鼓吹,唯以布车一乘,余勿加饰",这般素朴的遗愿与商隐在《代彭阳公遗表》中所述"外俭内廉,位极三台"的品格如出一辙。他颤抖着展开恩师最后赐予的《御集序》草稿,纸角还沾着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的寒霜。
葬礼那日,长安士林云集。据《唐摭言》记载,当商隐将自撰的《奠相国令狐公文》焚于灵前时,在场文人"无不掩涕"。文中"人誉公怜,人谮公骂"八字,道尽令狐楚"奖掖寒士"的性情(《北梦琐言》卷六)。而《金石录》著录的令狐楚墓志铭,正是由这位关门弟子执笔,可惜碑石早湮没在咸阳原的黄土中。
暮色渐沉时,商隐独坐西窗下整理恩师文集。据《新唐书·艺文志》载,他最终编成《令狐楚表奏》十卷,其中第一百三十篇《陈情表》墨迹尤新——那是去年冬日令狐楚在兴元病榻上口授,由他润色的绝笔奏章。窗外传来《通典》所载"三品以上輴车"的銮铃声,他忽然想起恩师临终前手指南方,喃喃"玉溪生"三字的旧事(《玉溪生年谱》引《唐文拾遗》),不觉泪湿青衫。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时间线参照傅璇琮《李商隐研究编年》)
会昌二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时,三十而立的李商隐捧着吏部颁发的告身文书走出尚书省。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商隐进士及第后,复以书判拔萃,释褐秘书省校书郎。"那方九品青绶铜印,终于让这位"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的诗人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科场浮沉。
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李商隐每日"雠勘黄卷,朱墨灿然",这在其《与陶进士书》中可得印证:"每日趋走丹墀,校理秘文,虽清要而俸薄。"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其工作"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是这般埋首芸台的岁月,滋养了他后来"獭祭鱼"般的典故运用。现存《李商隐诗集》中《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正是这段校书生涯中,于崇文馆值夜时所作。
然校书郎的清贵未能久持。据《新唐书·李商隐传》:"调补弘农尉,以活狱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唐人孙樵《寓居对》记载县尉职责"掌分判诸司,收率课调",这与诗人"嫩箨香苞初出林"的文学气质颇不相合。在弘农任上,他因减免死囚刑罚触怒上司,此事在其《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中可见端倪:"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清代冯浩《玉溪生年谱》考订此事发生在会昌二年冬,印证了诗人从正九品上校书郎降为从九品下县尉的仕途转折。
这段经历在唐代赵璘《因话录》中有侧面记载:"李义山调弘农尉,以活狱忤廉使,乞假归。"诗人后来在《祭徐氏姊文》中自陈"始羞薄宦,终忝清时",正是对842年这段跌宕最凝练的注脚。当雪夜拥毳衣于弘农官舍时,那个曾写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诗人,或许已预见了自己"虚负凌云万丈才"的仕途终局。
大中元年,春寒料峭的长安城,令狐绹以翰林学士承旨拜中书舍人,旋迁同平章事。当此之时,李商隐正辗转于郑亚桂管观察使幕府,远在岭表。据《旧唐书》本传载:"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那支曾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彩笔,此刻却在政事堂的朱门外徒然磨尽了墨痕。
商隐与令狐家的渊源,早在其十六岁便已结下。《新唐书》详记:"令狐楚帅河阳,奇其文,使与诸子游。"楚亲授骈俪章奏之学,待之如子侄。然自大和七年入王茂元幕并娶其女后,此事遂成牛李党争中难以洗脱的"污点"。冯浩《玉溪生年谱》考订,是年商隐连续作《上时相启》《上相公启》等书启,文中"早预宗盟,亟蒙恩顾""岂谓今兹,忽叨殊奖"等句,皆是向令狐绹追忆旧谊。清人徐树谷笺注《樊南文集》时特别指出:"其词哀而婉,其志悲而苦。"
《李义山诗集》中《寄令狐郎中》一诗,钱振伦系年于此际:"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诗中"休问梁园旧宾客"之句,以司马相如自况,暗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的典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谓:"此必因令狐绹不答所献诗文而作。"而"茂陵秋雨病相如"的结句,恰与《汉书本传》载相如"常有消渴疾"相呼应,道尽诗人贫病交加之态。
《资治通鉴·大中元年》载:"绹以故事独对延英殿",可见其受宣宗宠信之专。而商隐《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得再窥",朱鹤龄注引《西京杂记》"公孙弘开东阁以延贤人",直指令狐绹闭门不纳之事。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考证,商隐是年另有《钧天》诗云:"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正是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典故,暗喻令狐绹虽居相位却不肯援引。
《唐才子传》记此事云:"绹当国,商隐归穷自解,绹憾不置。"实则据《旧唐书·令狐绹传》载其"性懦缓,盖承平之时相也",这种性格或可解释其回避旧交请托的缘由。而《云溪友议》所载"李义山谓温飞卿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虽系小说家言,却折射出时人对令狐绹长期执政的观感。直至大中三年商隐作《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仍在结句写道:"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用《汉书·王褒传》中王褒献《圣主得贤臣颂》的典故,将未尽之言寄于翰墨之间。
大中五年秋,长安城西的永崇坊里,一树梧桐最先感知到肃杀。李商隐握着妻子王氏逐渐冰凉的手,看着窗棂间漏下的月光在锦被上碎成惨白的霜。《房中曲》里"忆得前年春"的欢愉尚在墨迹间流淌,而今却要写下"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的泣血之句。据《旧唐书》本传载,王氏卒于李商隐"从事梓幕"期间,这个在牛李党争夹缝中辗转的诗人,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得周全。
灵堂前的蜡烛在秋风中明灭不定,李商隐将妻子最爱的玉谿生诗集供在案头。冯浩《玉谿生年谱》考据此时情景:"义山伉俪情深,每有'何当共剪西窗烛'之约"。如今西窗烛影犹在,那个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府中初遇的明媚少女,却已化作《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中"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的凄凉注脚。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特别指出,王氏之丧对诗人打击尤甚:"自此悼亡之作,哀感沉挚,皆血泪语也"。
暮色浸透丧幡时,李商隐翻检出妻子缝补过的青袍。宋人蔡居厚《诗史》记载其"家素贫",王氏常"躬执井臼"。那些在桂管幕府、徐州幕府辗转奔波的岁月里,妻子总将他的诗集用油纸包好,藏在行囊最底层。如今触摸着《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中"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的字句,当年在陈许幕府收到家书时,王氏还俏皮地在信笺边画了并蒂莲。
大中六年春寒料峭,李商隐独自整理着亡妻的妆奁。铜镜里映出他早生的华发,《上河东公启》中"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的句子突然涌上心头。据钱振伦《玉谿生年谱订误》考证,此时诗人拒绝了柳仲郢赐赠乐妓的好意,只求将王氏灵柩归葬郑州祖茔。那枚他们曾在巴山夜雨时共赏的银杏叶,如今静静夹在《李夫人》诗笺里,泛着陈旧的黄,像一句永远无法送达的"却话巴山夜雨时"。
暮春时节的郑州城郊,荥阳檀山之麓的野径间飘零着最后的棠梨。858年的寒食节刚过,驿道上仍残留着纸钱灰烬,而大唐最缠绵悱恻的诗魂,正在樊南生的茅舍里作最后的燃烧。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商隐卒于郑州,年四十六",这个曾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自况的诗人,此刻正应验着《樊南乙集》自序中"削笔衡门,衣单食匮"的潦倒境况。
病榻前的烛影摇红,映照着诗人枯瘦的面容。晚唐史料《玉溪生年谱会笺》记其临终场景:"疾笃时,尽焚其章奏稿本,唯留诗文千余篇。"案头那方用了一生的端溪砚上,还凝着未干的墨汁——他刚刚为挚友崔珏写下绝笔《风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的嗟叹,竟成命运的谶语。窗外细雨打湿了《李义山诗集》未及装订的残稿,墨迹在宣纸上洇开,如同他仕途上永远化不开的愁绪。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妻王氏早逝后,商隐"归郑州,未几卒"。临终前他特意嘱托将灵柩暂厝于荥阳坛山,与七年前下葬的王氏遥望。北宋《太平广记》引《抒情诗》云:"李商隐葬青陵台畔",这处承载着韩凭夫妇化蝶传说的古台,最终收容了这位擅长用典的诗人。当郑州刺史府上报的讣告送达长安时,朝廷仅以"赠礼部郎中"的虚衔了结,正如他在《锦瑟》中预言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暮色笼罩郑州城时,几个乡民看见檀山脚下新起的坟茔前,有青衫文人手持诗卷长揖。野史《唐才子传补遗》记此异闻:"夜闻吟《无题》声,旦视之,唯见蛱蝶双飞于碑碣。"而此刻真实的葬礼上,只有长子李衮师按《仪礼》"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的规制,将父亲与他的锦瑟、青袍一同埋进中原的黄土。后世出土的《李商隐墓志》载:"以大中十二年二月既望,克葬于怀州雍店之原",但郑州百姓始终相信,那个写尽"巴山夜雨"的孤魂,永远停驻在了荥阳的棠梨影里。
813年-860年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其诗善写羁旅之情和自然景物,风格清逸典雅,意境深远。他工于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早年即有诗名,却科举不顺,长期浪游江湖。后以布衣身份向唐宣宗献诗三百篇,受到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便辞官回乡。
812年-885年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唐代诗人,工于乐府,其诗多写山水、隐居生活,风格峻拔清奇。早年游学长安,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长期隐居南昌西山,终生未仕。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如《陇西行四首·其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千古名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812年-866年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其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810年-859年
李忱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即位前常被认为不慧,登基后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致力于革除积弊,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权力,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被后世誉为“小太宗”。
816年-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
809年-881年
知玄,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他是佛教律宗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戒律,弘扬佛法,深受皇室尊崇,尤其在唐懿宗时期备受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