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江上曲

2025年07月05日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
坐对鸬鹚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嘉祐

译文

江上澹澹芙蓉花
江面上芙蓉花影影绰绰
江口蛾眉独浣纱
江口边有位蛾眉女子独自浣洗着轻纱
可怜应是阳台女
可怜她应是那传说中的巫山神女
坐对鸬鹚娇不语
静坐面对鸬鹚,娇羞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
掩面含羞不敢看那北方来的过客
回首忽作空山雨
蓦然回首,却化作空山中的一场细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
苍梧山的秋色凄凉得难以言说
千载依依帝子魂
千百年来萦绕着舜帝二妃的哀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
你看那山巅斑斑点点的竹林
尽是湘妃泣泪痕
全是湘妃竹上未干的泪痕

词语注释

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蛾眉:形容女子细长美丽的眉毛,代指美人
浣纱:洗涤轻纱,西施典故暗示女子的美貌
阳台女:典出宋玉《高唐赋》,指巫山神女
鸬鹚(lú cí):一种捕鱼的水鸟,俗称鱼鹰
苍梧:九嶷山别名,舜帝葬地
帝子:指舜妃娥皇女英,传说为尧帝之女
湘妃: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染竹成斑的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江上曲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婉绝唱

此曲当属南朝乐府旧题,承《楚辞·九歌》遗韵,又融六朝清商曲辞之风。考《乐府诗集》所载,江上曲多咏江湖烟水、儿女情长,而此篇独以苍梧遗恨入调,显是李白借古题抒己怀的妙笔。

时空交织的创作契机

天宝年间,太白漫游潇湘之地,见斑竹泪痕而发思古幽情。彼时唐王朝盛极将衰,诗人以"苍梧秋色"暗喻时局,更借舜妃泣竹典故,将个人政治失意(白曾遭谗被放)与上古悲剧叠印——"帝子魂"千年不散,恰似诗人报国无门的郁结。

意象密码解析

  • 浣纱蛾眉:化用西施典故,暗藏"色衰爱弛"之忧,与《远别离》中"日惨惨兮云冥冥"同调
  • 阳台神女:宋玉《高唐赋》意象的再造,将楚王荒政之喻转为对现实政治的婉讽
  • 空山雨骤:瞬间的时空转换手法,取自《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的意境突变
  • 泪竹斑斑:《博物志》载"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此处以物证史,悲怆沉痛

诗史互鉴的深意

此曲实为安史之乱前的弦外之音。张九龄遭贬时曾咏"湘水吊灵妃",李白以更凄艳的笔法,将开元盛世下的隐忧写入"澹澹芙蓉"与"秋色不堪"的强烈反差中,成就了这首兼具宫体精工与骚体深情的乐府绝唱。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江上曲》以婉约深致的笔触,构筑了一个水雾迷离的湘楚意境。开篇"江上澹澹芙蓉花"六字,便铺展出《楚辞》般的香草美人传统,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澹澹'二字既写芙蓉随波摇曳之态,又暗含屈原'沉有芷兮澧有兰'的比兴寄托"。浣纱女子的"掩面羞看"与"回首忽作"的转折,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将人间女子的娇羞与自然风雨的骤变形成蒙太奇式拼接,使人物成为山水精魂的化身"。

诗中"苍梧秋色"与"帝子魂"的意象群,明显化用《山海经》中舜帝南巡的典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强调:"'不堪论'三字以否定句式实现情感强化,使千年哀怨获得现代性共情"。而结尾的斑竹泪痕,钱志熙《唐诗艺术讲演录》认为:"诗人将竹上天然斑纹与人类泪痕进行超时空同构,这种'物我互证'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情景交融'的典范"。

全诗情感呈现螺旋式深化结构:从具象的浣纱场景(现实层),到阳台神女的传说(神话层),最终升华为湘妃泣竹的永恒悲怆(哲学层)。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诗:"在空间上完成江口—空山—苍梧的三重跳跃,在时间上贯通当下—千年—永恒的维度,这种时空处理方式,实得《九歌·湘夫人》之三昧。"诗人通过水、竹、雨等湿润意象的反复叠加,创造出"泪洒山河"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使个人情感获得文化母题的厚重质感。

点评

"通篇不着'愁'字,而哀怨之气浸透楮墨。'空山雨'三字尤妙,恍若湘灵鼓瑟之馀音,在青峰白水间袅袅不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

"'掩面''回首'二句,将女儿情态与神话意象绾合无痕。太白善以流动之笔写凝固之愁,此诗正见其化用《楚辞》'帝子降兮北渚'之妙。"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结句点斑竹泪痕,使前文所有意象骤然贯通。如观水墨长卷,初看烟波浩渺,细察则纤毫皆血泪所凝。"
——【现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以'澹澹芙蓉'起兴,至'泣泪痕'收束,分明是屈子香草美人之遗响。然太白更添唐人气象,秋色苍梧亦作金碧山水。"
——【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