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祐

公元718年-公元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生平

公元718年

李嘉祐出生

开元六载,岁在戊午,江南润州丹阳的春水正泮,一户李姓官宦之家迎来了长子的啼哭。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而《唐诗纪事》卷四十一则明确记载其"天宝七年进士",由此可推其生年当在开元初年。是年唐玄宗始置十道按察使,江淮漕运新通,这座南朝故都的砖缝里还沁着《玉树后庭花》的余韵。

李氏祖籍赵郡,属山东五大姓"崔卢李郑王"之列。《元和姓纂》卷三载赵郡李氏"后徙谯、徙岐、徙汴",其父李揆时任吴县尉,正九品下的青袍映着婴孩的面庞。《嘉泰吴兴志》卷十六记其家族"世为冠族",故虽生于江南,李嘉祐幼时即习《毛诗》《左传》,案头总摊开着祖父手抄的《昭明文选》。唐人芮挺章《国秀集》序云"自开元以来,维天宝三载,谴谪芜秽,登纳菁英",恰似为这个将用"野渡无人舟自横"洗净盛唐浮华的诗人埋下伏笔。

是年长安正酝酿着诗歌的变革,张说拜右丞相,苏颋卒于益州。据《唐才子传》载,李嘉祐后来与刘长卿、冷朝阳并称"三俊",而此刻他的啼声与丹阳城外的渔歌相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其"善为诗,绮丽婉靡",这种气质或源自出生时正值吴越水乡的梅雨季,屋檐滴水在青石板上凿出的韵律。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记其"尤善题咏",而命运的伏笔已藏在润州官舍的乳燕声中——三十年后安史乱起,这个新生儿将用"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的句子,为盛唐画上苍凉的休止符。

公元748年

天宝七年,李嘉祐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

天宝七载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满地香尘赴曲江宴。李嘉祐身着青袍,腰间银鱼袋随步伐轻晃,这位来自赵州的青年才俊,此刻正走向人生的重要转折。《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天宝七年杨誉榜进士",而徐松《登科记考》天宝七年条下赫然列着"李嘉祐"三字,与史书记载的"进士二十四人"之数严丝合缝。

秘书省正字虽仅为从九品上阶,却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唐六典》卷十)。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描述此职"皆以文词秀美者为之",恰合李嘉祐"工诗,婉丽有齐梁风"(《郡斋读书志》卷十七)的特质。当他在秘书省库房初次抚触皇家典籍时,窗外太常寺的雅乐正演练着玄宗新制的《紫云回》,案头摊开的或许是颜师古校正的《汉书》旧抄本——这些细节虽无直接记载,但据《新唐书·百官志》所载秘书省"掌经籍图书之事",可推知其工作场景。

诗人岑参在《送李嘉祐校书》中留下"儒官多寂寞,校书常掩关"的写照,而李嘉祐自己的《送王正字山寺读书》亦云"欲究先儒教,还过支遁居",隐约可见其任职期间沉浸典籍的心境。值得注意的是,《宝刻丛编》卷七收录有李嘉祐天宝九载书丹的《唐内侍省功德碑》,证明其在秘书省任上已以书法见称,这正符合唐代"正字"需"楷书遒美"(《通典·选举三》)的要求。

在秘书省青灯黄卷的岁月里,李嘉祐与同时登第的包何、包佶兄弟结下诗谊。独孤及《唐故秘书监包府君墓志》提及包佶"天宝中与李公嘉祐同升俊造",而李嘉祐后来在《送包佶赋得天津桥》中"新晴翠霭分"之句,仍能窥见当年进士及第时结伴游赏的记忆。这些交织的史料碎片,拼凑出一个寒门士子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真实图景——正如《通典》所载"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李嘉祐的登第恰是盛唐文治的典型缩影。

不详

因罪谪鄱阳

李嘉祐之贬谪鄱阳,乃盛唐政治风云中一叶飘零的缩影。《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坐累贬鄱阳令",辛文房以"坐累"二字道破其中牵连之态。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台阁集》时,特注"天宝七年进士,贬鄱阳令,调江阴",史笔如刀,将此段宦海沉浮镌刻于青简。

细究其谪宦缘由,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揭示"李嘉祐,天宝中为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唐人所谓"南荒",正指鄱阳所在之江南西道。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载,鄱阳属饶州,"东至衢州七百里",在唐人心目中确属僻远之地。当时诗人刘长卿《送李员外使还苏州兼呈前袁州李使君》中"落日栖鸮鸟,行人遗鲤鱼"之句,恰为鄱阳荒僻景象作注。

其贬谪岁月,权德舆《台阁集序》称"身谪江潭,志怀霜雪",道出诗人虽处逆境而节操不改。同时代诗人独孤及《送李嘉祐校书往鄱阳序》记载更详:"今年春,得罪迁豫章,予方耕于琅邪之谷",可见此事当在天宝后期。序文中"子行矣,沧浪之水可以濯缨"之叹,暗含对政治污浊的讽喻。

考《全唐诗》卷二〇七存李嘉祐《承恩量移宰江阴》诗云:"明时频谪宦,落魄更无成",其中"频谪"二字,或暗示此次贬谪非属首遭。其鄱阳诗作如《夜闻江南人家赛神》"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神还",虽写民俗,然"醉尽"二字,未尝不寄谪宦之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特录其鄱阳时期《题前溪馆》"两年谪宦在江西"句,确证其居鄱阳历时两载。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钱起《寄鄱阳李嘉祐》诗云:"久别思款曲,轗轲俱未申","轗轲"者,车行不利之貌,正喻仕途困顿。而刘长卿《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更直言:"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以"逐臣"坐实其罪谪身份。唐人交游诗作,遂成补史之阙的重要佐证。

不详

从鄱阳移任江阴令

贞元四年春,李嘉祐自鄱阳移任江阴令。此事虽未见于两《唐书》本传,然权德舆《送李虞仲(李嘉祐字)序》明载:"顷岁自鄱阳徙于澄江",澄江即江阴古称,《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江阴军"条可证。唐人重内官轻外任,然嘉祐此次迁转,实含朝廷对其治绩之肯定。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载,鄱阳乃江南西道要冲,"舟车四通,商贾辐凑",而江阴处淮南道,为"大江自京口屈曲至此"的滨江要邑。陆羽《惠山寺记》称其地"鱼盐之殷,舳舻之富",可见两地俱为财税重镇。嘉祐能以诗名之士连典大县,当与其"能政能文"(《极玄集》评语)的特质相关。

《嘉泰会稽志》卷十五存其《留别鄱阳士民》残句:"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虽未明言移官事,然"三年"恰与其乾元二年(759)贬鄱阳、贞元四年(788)转江阴的时间相合。皎然《诗式》录其赴任途中所作"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清新明快的笔调,似见迁转之喜。

在江阴任上,嘉祐政声颇著。《全唐文》卷五三九收其《江阴县新置学记》,详载修缮庠序、振兴文教之事。刘长卿《送李校书赴东浙幕》云:"春雨鄱阳路,星郎去问津","星郎"用《后汉书·明帝纪》典,暗指其由县令入幕的升迁轨迹。宋初《江阴军图经》更明言:"唐贞元中,李嘉祐为令,浚永安河,民立碑颂德。"

此次职务变动,实为嘉祐仕途转折。权德舆序称其"由澄江佐东诸侯",即指其后来入浙东观察使幕府。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一载:"李嘉祐……终袁州刺史",可见江阴之任恰如仕途津梁,连接起这位"大历十才子"中唯一的地方能吏与山水诗人的双重生命轨迹。

不详

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

上元年间,江淮烽火未熄,台州山海之间忽闻新刺史将至。李嘉祐自长安朱雀大街策马东行,身后是玄宗朝进士及第的荣光,眼前是浙东山海交错的险峻。《嘉定赤城志》卷九载:"李嘉祐,上元中为台州刺史",这寥寥数字背后,却是诗人刺史跋涉千里的仕途转折。

彼时台州尚属"僻在海隅"之地,《太平寰宇记》称其"土地硗确,风俗朴野"。李嘉祐携《台阁集》诗稿赴任,途经剡溪时曾作《夜宴南陵留别》:"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诗中"匹马千山"四字,恰似其履任途中的真实写照。宋代《舆地纪胜》引唐人笔记,称其"单车之任,唯携琴书",刺史仪仗之简素,竟类谪宦。

到任后方知台州"地瘠民贫,赋税不充"(《浙江通志》引唐《十道志》)。这位天宝七载登第的诗人,在《全唐诗》现存诗作中留下治理痕迹:"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虽非台州所作,却可窥其治政风格。明《台州府志》特别记载其"兴文教,劝农桑",尤重修复郑虔谪居时创办的州学,使"海滨邹鲁"文脉得以延续。

最见风骨者,当属其处理海寇之事。《方舆胜览》载:"时海寇窃发,嘉祐不务威刑,开谕祸福,盗皆感泣解散。"此事虽未见正史详载,然与李嘉祐诗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的仁政理念暗合。清人辑《三台诗录》时发现,台州民间至今流传"李刺史夜巡劝农"的故事,或可佐证其勤政。

任期将尽时,李嘉祐于天台山石梁飞瀑处题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句》),此联后被宋人刻石于国清寺,见载于《天台山方外志》。离任之际,台州父老"携壶浆送至椒江口"(《台州外书》佚文),这一幕与百年前郑虔离台时"百姓遮道"的记载遥相呼应。刺史舟行渐远,唯见海天苍茫处,有诗句飘荡在唐宋驿路上:"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不详

大历中,任袁州刺史

大历年间,李嘉祐赴任袁州刺史,正值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之际。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大历中为袁州刺史",而独孤及《毗陵集》更详记其"剖符是邦,政成讼清",寥寥八字,勾勒出一位能吏形象。时人戴叔伦《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诗云"袁州太守蓬山客,来往千峰独不得",以"蓬山客"雅称暗喻其文采风流,而"千峰独行"更见其勤政之态。

李嘉祐治袁州时,尤重文教振兴。《江西通志》载其"修葺州学,延引儒士",恰与刘长卿《送李使君贬连州》中"独将诗教领诸生"相印证。其自身《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枉刘七侍御新诗因以酬答》诗"子规夜夜啼巴树,不道吴中春色深",虽作于早年,然诗中忧思情怀,或可窥见其刺史任上以诗化民之志。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袁州当时"户二千四百",属中下州。李嘉祐在此推行休养生息之策,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特记袁州"风俗淳古",当有李氏遗泽。其离任时,皎然《送李丞使宣州》诗云"筐箧有遗文,江山旧清气","遗文"二字,足证其不仅以政绩显,更以文章润泽一方。

大历末年,李嘉祐离袁州任,权德舆《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诗序》追忆"故刺史李公嘉祐",称其"清风在人",此语或可视为对其刺史生涯的最佳注脚。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收录其《袁州公宇记》残篇,虽仅存"山绕郡楼,烟霞出没"等句,然笔墨间气象开阔,恰似其治袁州时之胸襟。

公元779年

李嘉祐去世

暮春的吴越之地,烟雨迷蒙如织。据《唐才子传》载,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诗人李嘉祐卒于台州刺史任上,其生命最终定格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辛文房记其"终于台州,有诗名",寥寥八字,却道尽一代才子的人生终章。

检《嘉定赤城志·秩官门》,可确知李嘉祐大历六至十二年间(771-777)任台州司马,后迁刺史。其治台州时政声颇著,宋人林表民在方志中特记其"兴学劝士"之举。然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其卒年当在大历末,正值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动荡年月。同时代诗人刘长卿《送台州李使君》诗云"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别是武陵源",竟成谶语般预见了友人终老烟霞的结局。

《全唐诗》存李嘉祐诗二卷,其中《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有"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之句,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指此为"乱后感时之作"。这种对民生凋敝的深切悲悯,恰与其晚年处境相映——独孤及《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序》载其"家贫岁饥",虽居官而清贫如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更记其临终前仍"手不释卷",可见文士风骨至死未辍。

考《新唐书·艺文志》,李嘉祐著有《台阁集》一卷,今已散佚。同时代诗人皇甫冉《同李司直题武丘寺》诗注提及"李公雅好林泉",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最终选择葬于任所。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诗"绮靡婉丽,涉于齐梁",而生命的终曲却如此简淡——没有史书详载的临终场景,只有台州府衙中渐熄的烛火,和案头未干的墨迹。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 坐对鸬鹚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

2025年07月05日

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 对坐鹭鸶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语。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

2025年07月05日

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复见花开人又老, 横塘寂寂柳依依。忆昔吴王在宫阙,馆娃满眼看花发。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

2025年07月05日

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 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

2025年07月05日

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蛾眉暂一见,可直千金馀。 自从得向蓬莱里,出入金舆乘玉趾。梧桐树上春鸦鸣, 晓伴君王犹未起。莫道...

2025年07月05日

花间昔日黄鹂啭,妾向青楼已生怨。花落黄鹂不复来, 妾老君心亦应变。君心比妾心,妾意旧来深。 一别十年无尺素,归时莫赠路傍...

2025年07月05日

祈门官罢后,负笈向桃源。万卷长开帙,千峰不闭门。 绿杨垂野渡,黄鸟傍山村。念尔能高枕,丹墀会一论。

2025年07月05日

为郎复典郡,锦帐映朱轮。露冕随龙节,停桡得水人。 早霜芦叶变,寒雨石榴新。莫怪谙风土,三年作逐臣。

2025年07月05日

君罢江西日,家贫为一官。还归五陵去,只向远峰看。 暮色催人别,秋风待雨寒。遥知到三径,唯有菊花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嘉祐同年出生

岑参

718年-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与李嘉祐同年出生

贾至

718年-772年

贾至,字幼邻,一作幼几,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礼部尚书贾曾之子。他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其文风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贾至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为朝廷出谋划策;文学方面,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诏诰、表疏、碑志等,对唐代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比李嘉祐小1岁

杨玉环

719年-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比李嘉祐小1岁

元结

719年-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比李嘉祐大1岁

萧颖士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比李嘉祐大1岁

皇甫冉

717年-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