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定舞

2025年07月05日

受天明命,敷佑下土。化时以俭,卫文以武。
氛消夷夏,俗臻往古。亿万斯年,形于律吕。

李回

译文

受天明命,敷佑下土
承受上天的光明使命,广施恩泽于天下
化时以俭,卫文以武
以节俭教化时代,以武力保卫文明
氛消夷夏,俗臻往古
战乱平息于四方,风俗回归到上古的淳朴
亿万斯年,形于律吕
亿万年的太平盛世,用音乐来铭刻传承

词语注释

敷佑(fū yòu):广布庇佑
夷夏(yí xià):古代指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
臻(zhēn):达到
律吕(lǜ lǚ):古代乐律的统称,代指音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定舞创作背景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敕令魏徵、褚亮等文臣创制《享太庙乐章》,用于皇家祭祀大典。《大定舞》作为其中第九乐章,以"大定"为名,暗合《周易》"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的治国理想,更寄托着对"贞观之治"的礼赞。

乐章开篇"受天明命,敷佑下土"气象恢宏,呼应《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的天命观。彼时唐王朝经玄武门之变后政局初稳,此句既是对李唐政权合法性的神圣诠释,亦暗含对隋末乱世"氛消夷夏"的拨乱反正。魏徵等谏臣将"化时以俭"的治国理念熔铸词中,恰是贞观群臣力戒奢靡、推行租庸调制的真实写照。

"卫文以武"四字尤见深意。据《贞观政要》载,太宗曾言:"戡乱以武,守成以文",乐章将此辩证思想凝练为诗行。而"俗臻往古"之句,则化用《礼记·礼运》"大道之行"的典故,展现统治者对三代之治的理想追寻。末句"亿万斯年"既是对《诗经·大雅》"君子万年"庙堂雅音的继承,更通过"形于律吕"的乐舞形式,将政治理想升华为艺术永恒。

此乐章在《旧唐书·音乐志》中位列"凯安舞"之后,其演奏时"六十四人,左执籥,右执翟",以文德之舞的典雅形制,完美诠释了贞观时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的治国境界。

赏析

暮色中的钟磬声仿佛穿透千年,这首《大定舞》以简练文字构筑起宏大的礼乐时空。诗人以"受天明命"开篇,如青铜鼎上镌刻的铭文,将天命与王权的关系凝练为四个字,《乐府诗集》评点此处"气象浑茫,直追《雅》《颂》遗音",确乎让人想起《诗经》中"昊天有成命"的庄严笔调。

"化时以俭,卫文以武"二句形成精妙对仗,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盛赞此类庙堂文学"以简净之笔写深广之思"。前句让人联想到汉文帝罢露台的典故,后句则暗含周宣王中兴的武备,诗人将治国方略浓缩为文武之道,在平仄交替中完成思想的舞蹈。

"氛消夷夏"的意象构建尤为独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这是"以空间之混一喻时间之永恒"。夷夏界限的消弭不仅象征疆域统一,更暗喻礼乐文明对蛮荒的驯化,与"俗臻往古"形成时空双重奏——当四夷归附与古风重现同时达成,便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末句"亿万斯年,形于律吕"将抽象永恒具象化为乐律,朱光潜《诗论》认为此处理解了"最庄严的永恒往往寄存于最流动的艺术"。十二律吕既是具体乐器,又是天地秩序的象征,使整篇颂歌在袅袅余音中完成从政治叙事到美学境界的升华。那些镌刻在宗庙石阶上的音符,最终化作民族记忆的年轮。

点评

《享太庙乐章·大定舞》以"受天明命"开篇,气魄雄浑如黄钟大吕,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庙堂雅音,有镗鎝帝王之气"。四言句式如金石相击,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化时以俭,卫文以武'八字,乃治国圭臬,可见贞观遗风"。

"氛消夷夏"一联尤见功力,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中指出:"夷夏之辨寓于音律,往古之风凝于舞容,此非寻常乐章所能企及"。末句"亿万斯年"的时空延展,令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总目提要》中感叹:"形于律吕者,实乃铸鼎铭勋之笔,庙堂文学至此极矣"。

全篇如青铜礼器般庄重典雅,当代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以"金声玉振"喻之:"二十八字间包蕴礼乐文明精髓,武德与文治相辉映,犹见周颂清庙之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