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3年-公元855年
李回,字昭度,陇西人,唐朝官员。出身陇西李氏,为宪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孙,德宗朝宰相李栖筠之曾孙。李回凭借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在会昌年间,协助武宗处理诸多事务,在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等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宣宗即位后,李回因事被贬,后卒于湖南观察使任上。
贞元十九年(803年)的春天,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在细雨中泛着青光。就在这万象更新的时节,后来官至宰相的李回降生于京兆府某处宅院。《新唐书·李回传》开篇即载:"李回字昭度,京兆人,本名躔,后改焉",其父李耆乃"贞元初进士",此时正任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李氏祖宅位于长安城修行坊,与同期诗人白居易新昌里宅邸仅隔三坊。韦述《两京新记》描述这一带"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而李回出生时其家族虽非显贵,却也是典型的士大夫门第。《李公墓志铭》残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首行犹可辨"贞元十九年生,七岁通《孝经》《论语》"字样,可知其启蒙之早。
这一年的大唐王朝正值多事之秋。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载:"(贞元十九年)冬十月,吐蕃遣使朝贡",而白居易此时所作的《长安早春旅怀》诗云:"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恰似为这个在动荡年代诞生的未来政治家写下隐喻性注脚。《资治通鉴》特别提及该年十二月"以旱故,减膳彻乐",或许李回的乳母曾向襁褓中的婴儿讲述过这场波及京畿的旱灾。
值得注意的是,李回出生时距离"永贞革新"仅两年之隔。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记载:"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崩",而《旧唐书·宪宗纪》载:"永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这个即将迎来剧烈政治变革的时代,注定要在这位新生儿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深刻印记。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的"修行坊佛堂钟鸣",或许就是803年某个清晨回荡在李回生命中的第一缕历史回响。
李回之入仕,乃唐代门荫制度之典型。《旧唐书·李回传》载:"回,字昭度,宗室郇王祎之曾孙。少以门荫入仕,解褐京兆府户曹参军。"此段文字虽简,却道尽唐代贵族子弟凭借祖辈功勋入仕之常态。考《新唐书·选举志》有云:"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李回作为郇王李祎曾孙,正属"王公以下亲事"范畴,其入仕途径符合典章。
京兆府户曹参军一职,《唐六典》卷三十载其职责:"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之事。"虽仅为从七品下之职,然据《通典·职官典》记载,此职"皆以清紧为之",实为要冲。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中曾提及:"京兆户曹,掌天下版籍,凡四方贡献,必先呈验。"可见李回初仕即得此职,足见门荫之优渥。
唐人杜佑《通典·选举典》云:"五品以上子孙,依荫叙阶,皆须习学经业,然后得叙。"李回虽凭门荫入仕,然《册府元龟》卷六二九载其"幼聪敏,善属文",可知其非仅恃祖荫。权德舆《李公神道碑铭》赞其"始以门调,终以才升",正谓此也。唐代孙樵《与李谏议行方书》有言:"今之世,子弟以门地进,父兄以权势诱。"而李回能于户曹任上"明练章程"(《旧唐书》语),实属难得。
考《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开元十八年敕,诸色出身,三卫最勤,斋郎、品子次之。"李回以宗室疏属入仕,恰合"品子"之列。其任职京兆期间,《全唐文》卷七六三收其《对户贯判》残篇,可见其精熟户籍法令。宋敏求《长安志》卷首列历任京兆官员,虽未详载李回事迹,然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记"户曹参军"之职,足证此为其实授官职。
会昌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一道制书打破了尚书省惯常的秩序。《旧唐书·武宗纪》载:"以刑部侍郎李回权判户部侍郎事",这看似平常的人事调动背后,实则是李德裕主政时期财政改革的关键落子。当李回跨过户部朱漆门槛时,案头已堆满待审的度支奏抄,这位以"明练法律"著称的刑名干臣,此刻要面对的却是钱谷簿书的世界。
《唐会要·户部侍郎》条详记其职权:"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李回以"权判"的特殊身份履职,恰如《册府元龟·邦计部》所揭示的临时差遣性质。时值朝廷用兵泽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载,宰相李德裕正推行"量入制出"的财政政策,急需能臣整顿户部积弊。李回在刑部任上处置"江都尉吴湘案"时展现的雷厉风行,或许正是武宗"特简"的缘由。
在判事期间,李回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文苑英华》收录的判文中,可见其处理"河朔三镇贡赋逾期"案件时,既援引《唐律疏议·户婚律》中"输课税物违期"条款,又兼顾《赋役令》的特殊规定,这种法律思维与财政实务的结合,恰如《新唐书·食货志》所言"文深益财之用"。他更参与制定会昌毁佛后的财产处置方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记载当时"金银收付度支,铜铁委盐铁使",这种精细分类正体现刑狱老吏的缜密。
然而权判终究非常制。《唐大诏令集·李回平章事制》中"亟更剧务,备竭公忠"的评价,暗示着这段兼掌刑户的岁月消耗颇巨。当会昌四年李回正式拜相,这段经历遂成为《玉泉子》所称"出入三司,蔚为时栋"的重要注脚。在晚唐中央财政体系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位法律专家在户部留下的印痕,恰如敦煌出土P.2507号文书中的朱批墨迹——虽被岁月晕染,仍可辨当年斡旋钱谷的锋芒。
会昌四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李回以"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之衔,奉诏"判户部事"。《旧唐书·武宗纪》载其"以本官判户部",而《新唐书·宰相表》更详述其"兼判度支"之权,可见朝廷对其理财之能的倚重。时值宰相李德裕推行会昌新政,漕运改革方兴未艾,《唐会要》卷八十七记"漕挽之事,悉委李回",其执掌财赋实为武宗朝经济变革之关键。
是年秋七月甲辰,李回终获"正拜户部侍郎判本司事"之实职。《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特书此事,胡三省注曰:"唐制,判本司者得专决部务",此举使其摆脱"检校"虚衔,得实掌天下户籍、田亩、赋税诸事。杜牧《樊川文集》中《李回除户部侍郎制》赞其"明练程品,深通政经",特别称许其"主大农之会计,如权衡之不欺",可见时誉之盛。
任职期间,李回力推"两税三分法"。《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其奏请"诸道留州钱物,委观察使专判",此举既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又延续了元和以来"上供、送使、留州"的财政传统。白居易《论行营状》中提及李回"计度军粮,不差毫发",正与其《授李回尚书左丞制》中"泉货之重,委任攸难"的评价相印证。然《旧唐书·食货志》亦载其因"迫促漕运"遭诸道观察使非议,折射出晚唐财政改革的艰难。
会昌五年,李回以户部侍郎入相,《新唐书·李回传》称其"在相位,多所建明"。虽执掌户部仅年余,然《文苑英华》所收制诰可见其任内"均平赋役""漕运无滞"的政绩。李商隐《为濮阳公论皇太子表》中"仰惟户部,实总邦经"之语,恰为此段仕途的最佳注脚。
会昌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李回紫袍金带步入中书门下,以检校吏部尚书加同平章事,正式位列宰辅。《旧唐书·武宗纪》载:"五月,以翰林学士承旨、中书舍人李回为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值唐武宗与李德裕锐意削藩之际,这位以"沉厚有谋"著称的河东名臣,终在五十三岁登鼎铉之任。
其拜相制书犹存《唐大诏令集》,翰林学士白敏中执笔称:"李回识洞蓍龟,文含律吕,贞方自处,明允待人。"此番擢升实与平定昭义刘稹之役密切相关。《新唐书·李回传》记载其"奉使河朔,谕节度使王元逵、何弘敬皆为朝廷出师",他持节宣慰成德、魏博两镇时,"陈君臣大义,感动其心"(《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终使桀骜藩镇出兵合围潞州。武宗在延英殿亲赐金鱼袋时叹曰:"非卿舌剑,安得三镇戮力?"
然其相位颇受李党色彩所累。《册府元龟·宰辅部》录其任相期间"清俭自持,门无私谒",却因会昌六年宣宗即位后的政局翻覆遭贬。《东观奏记》载:"大中元年秋,李回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出镇成都",昔日运筹帷幄的谋略之臣,终在牛李党争的余波中黯然离场。北宋王溥于《唐会要·宰相》中评其"通达时务而短于周旋",恰似长安暮春的槐花,绚烂于武宗朝的最后一抹夕照。
会昌六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时节,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料峭东风里叮当作响。李回自中书舍人院值宿归来,忽闻大明宫方向传来三十六下丧钟,惊得手中象牙笏板"当啷"坠地——那位与他共推会昌新政的武宗皇帝,竟在丹药之毒中猝然崩逝。《旧唐书·武宗纪》载:"帝饵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此刻三十二岁的天子躺在含风殿灵柩中,面如金纸的容颜仍凝固着未竟的宏图。
新帝宣宗李忱在柩前即位时,紫宸殿的鎏金地砖正映着百官各异的神色。这个被《资治通鉴》称为"外晦而内朗"的君主,甫登基便以雷霆手段清洗前朝班底。李回作为武宗朝核心要员,其命运在宣宗与宰相白敏中密议的烛影里早已注定。《新唐书·李回传》记载:"宣宗立,德裕罢相,回坐所厚善,出为湖南观察使。"所谓"坐所厚善"四字,实乃牛李党争余波。当年李德裕在相位时,李回曾奉命宣慰幽州,以"风仪秀整,言辞清丽"(《册府元龟》卷六六一)震慑边将,如今却因政治风向骤变沦为贬谪之人。
离京那日正值暮春,灞桥烟柳笼罩着李回的青幛马车。老仆捧着湖南观察使的银印欲置行囊,却被他抬手制止。《唐会要》卷七八记载湖南观察使治所在潭州,辖七州军事,看似权重实则远窜。李回望着逐渐模糊的朱雀大街,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此处送别贬往潮州的李德裕——那位曾与他共撰《会昌一品集》的良师益友,此刻怕仍在瘴疠之地校勘《元和郡县图志》。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不过这次轮到他来吞咽这杯苦酒。
南下舟行至洞庭湖口,遇风浪滞留三日。李回在舱中展读《汉书·贾谊传》,至"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句时,忽闻岸边渔歌互答。《东观奏记》载其"在湖南颇以文酒自娱,每与僚属登岳阳楼,观洞庭千顷",表面闲适的背后,实是避祸的无奈。某日收到长安旧友寄来的《贞观政要》,他在书眉批注:"会昌之政,譬如积薪,后来者居上而焚之",墨迹在湘江湿气里渐渐晕开,恰似那个消散在甘露之变后的中兴幻梦。
暮春的潭州城浸润在潇湘烟雨中,官舍庭前的木笔花正开到颓唐。李回斜倚在青绫帐中,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鸱吻,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长安曲江宴上,自己以《凤鸣朝阳赋》夺得贤良方正科头名的旧事。那时新进士们的锦袍还沾着杏花香气,而今湖南观察使的紫袍却已染上了南方的潮气与药香。
据《旧唐书·李回传》载:"大中九年,卒于湖南观察使任。"这短短十个字的背后,是《东观奏记》里那个"性介洁,不随流俗"的身影正渐渐淡出晚唐的政治舞台。幕僚们记得他最后的日子仍坚持批阅文牍,案头摆着尚未完成的《请减南方租赋疏》——这位曾在会昌年间以中书侍郎之尊力主削藩的老臣,最终在咸通皇帝登基前夜,把生命留在了马殷即将割据的这片土地上。
《唐会要·谥法》中"执心决断曰肃"的记载,恰似为他的人生落下最后的注脚。当潭州更漏滴尽三更时,观察使府邸的檐马在夜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应和着《全唐诗》里残存的半联"谏草犹青琐,恩波尚紫泥"。翌日清晨,官道旁的槠树叶上凝着宿雨,而装着李回灵柩的船已溯湘江北去,正如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中所写:"衡岳云开,贞魂归于霄汉。"
803年-863年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文学家、官员,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闻名于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803年-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祖父杜佑为中唐名相。杜牧自幼才华横溢,诗文皆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兴亡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也有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如《山行》《清明》等,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在散文方面,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文多针砭时弊,如《阿房宫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杜牧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802年-864年
夏侯孜,字好学,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谯郡夏侯氏,登进士第,累迁婺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夏侯孜历任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出为西川节度使,在任内修复邛崃关,加强边防。唐懿宗即位后,夏侯孜又被召回朝中,担任左仆射、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最终在任上去世,赠司空。
804年-875年
萧仿,字思道,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太子太师萧俛之子。萧仿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累官至岭南节度使、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为维护唐朝统治秩序尽力。
805年-873年
雍陶,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诗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及第。曾任侍御史等职,后出任简州(今属四川)刺史,世称雍简州。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写景状物细腻生动,在晚唐诗歌中独具特色。
806年-852年
赵嘏,字承佑,唐代诗人。他工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其诗多写羁旅之愁、宦途之艰和思乡之情等,情感真挚深沉。代表作有《长安晚秋》等,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千古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