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蓟门行

2025年07月05日

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一身救边速,烽火连蓟门。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火奔。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希仲

译文

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
星宿闪耀锐利光芒,胡人骑兵在秋草中驰骋狩猎。
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紧急军情文书南渡黄河,边疆战事早早爆发。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
汉王朝热衷征战,昔日名将如今已衰老。
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辛苦的羽林军少年,奔赴榆关从军戍边。
一身救边速,烽火连蓟门
独自疾驰救援边境,烽火接连燃至蓟门。
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
前锋部队飞鸟惊散,厮杀中尘沙遮天蔽日。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火奔
寒日下战鼓急促,单于趁夜火速撤退。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自当献身忠义之道,以死报答国家恩情。

词语注释

旄头(máo tóu):古代星宿名,即昴宿,古人认为主胡兵。
羽檄(yǔ xí):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宿将(sù jiàng):经验丰富的老将。
羽林儿(yǔ lín ér):汉代禁卫军羽林军的年轻士兵。
榆关(yú guān):即山海关,古代重要关隘。
蓟门(jì mén):古幽州治所,今北京西南,唐代边防重镇。
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号。
徇(xùn):通‘殉’,为某种目的献身。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蓟门行创作背景

烽烟漫卷的盛唐边塞,在铁马冰河的壮烈与征人血泪的苍凉间,张说以如椽巨笔写下这首《蓟门行》。天宝年间的大唐帝国,虽表面承平,实则边患频仍。突厥、契丹等部族在秋高马肥时节屡犯边境,"胡骑猎秋草"的猎猎风声里,裹挟着游牧民族精铁般的锋芒——"旄头有精芒"正是以星象喻兵祸,《史记·天官书》所谓"昴为旄头,胡星也"的典故在此化作预警的狼烟。

诗人时任幽州都督,亲历蓟门(今北京西南)烽燧。当"羽檄南渡河"的军情急报撕裂秋空,一个"早"字道尽朝廷穷兵黩武的积弊。汉武开边的旧梦在开元后期渐成虚妄,"汉家爱征战"的讽喻笔法下,是"宿将今已老"的残酷现实:昔日百战老将如王忠嗣等或贬或死,只余"辛苦羽林儿"在榆关(山海关)古道以血肉筑长城。

诗中金戈铁马的意象群构成惊心动魄的战争长卷:"烽火连蓟门"映红燕山积雪,"前军鸟飞断"暗用《汉书》李陵军"矢尽道穷"的典故;而"寒日鼓声急"与"单于夜火奔"的时空对撞中,班超"当须徇忠义"的誓言化作盛唐将士"身死报国恩"的集体绝唱。这曲混合着塞外砂砾与热血的金笳悲吟,终在安史之乱的马蹄声中,成为大唐盛世最后的边塞挽歌。

赏析

烽火与忠魂的交响在《杂曲歌辞·蓟门行》中化作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旄头精芒"与"胡骑猎草"的意象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剑拔弩张的边塞——星象预兆战事,铁骑踏碎秋草,这种动静结合的笔法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天象写人事,以狩猎喻征战,尽显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

羽檄飞渡、烽火连天的紧急军情中,"宿将已老"与"羽林从戎"形成强烈对照。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暗含双重批判:"既讽汉家穷兵黩武,又叹新兵代代赴死的轮回"。榆关道上年轻的脚步声与老将的白发,共同构成战争最残酷的注脚。

诗人用蒙太奇手法切换战场镜头:"鸟飞断"写前军覆没的惨烈,"尘沙昏"状近身搏杀的混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激赏"寒日鼓声"二句:"鼓声裹着塞外寒气,夜火映照单于溃逃,光与声的交织中,肃杀之气透纸背而出"。这种视听通感的运用,使战争场景具有震撼的现场感。

末四句的忠义宣言并非简单说教。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解析:"'身死报国恩'的决绝,实则是用生命叩问战争意义。当所有意象都指向死亡时,忠义成为照亮黑暗的唯一火炬"。这种复杂情感使该作超越普通边塞诗,达到"哀而不伤,壮而不烈"的美学高度。

全诗如一幅泼墨战争长卷:星象、烽烟、寒日、夜火构成冷色调背景,飞溅的鲜血与燃烧的忠魂则是画布上最灼目的亮色。在格律与意象的完美平衡中,盛唐边塞诗的悲壮美学得到极致展现。

点评

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评:

"高适《蓟门行》五首,骨力峻嶒,如霜戈出匣,寒芒逼人。此篇尤得建安风骨,'寒日鼓声急,单于夜火奔'十字,写尽边塞苍茫气象,直摩鲍照之垒。"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明人何景明谓此诗'气韵沉雄,在岑参之上',信然。'一身救边速,烽火连蓟门'二语,真有万夫莫当之势。末联忠义之气喷薄而出,足为盛唐边塞诗立格。"

王夫之《唐诗评选》析:

"前八句如叠嶂层峦,步步蓄势;后六句忽作飞瀑悬河,一泻千里。'格斗尘沙昏'五字,画尽沙场惨烈,较之'大漠风尘日色昏'更觉惊心动魄。"

贺裳《载酒园诗话》赞:

"高常侍此作,如古剑夜鸣,铁甲生涩。其用韵尤妙,'草''早''老''道'诸仄韵,似战马踏冰,硌硌有声;转平韵'门''昏''奔''恩'处,又如鸣镝穿云,余响不绝。"

黄周星《唐诗快》叹:

"读至'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忽觉满纸血泪。此非书生意气,实乃老将肺腑。较之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更多几分悲怆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