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凝碧池侍宴看竞渡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上苑清銮路,高居重豫游。前对芙蓉沼,傍临杜若洲。
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列筵飞翠斝,分曹戏鹢舟。
湍高棹影没,岸近榜歌遒。舞曲依鸾殿,箫声下凤楼。
忽闻天上乐,疑逐海查流。

怀远

创作背景

天授二年(691年)夏日,武则天于神都苑凝碧池畔设宴,命群臣赋诗以观竞渡之盛。时值武周代唐之初,女皇欲借宴饮彰显新朝气象,遂有是作。

池名"凝碧"暗合《东京赋》"渟膏湛碧"之典,波光潋滟处,恰作君臣唱和之场。芙蓉沼畔罗列锦筵,杜若洲前停驻龙舟,太初宫鸾凤纹样的檐角倒映水中,与竞渡棹影交织——这般刻意铺陈的盛景,实为武后"重豫游"政治姿态的延伸。史载其常"以诗赋笼络才俊",侍宴应制诗遂成文人晋身之阶。

诗中"玄扈""洞庭"之喻,既承袭太宗《临洛水》的皇家气度,又暗藏南朝宫体的绮丽。当棹影没于湍流,箫声绕于凤楼时,那倏忽而逝的"天上乐",恰似武周王朝刻意营造的浮华幻影。查《旧唐书·礼仪志》可知,彼时竞渡已从民间端午习俗升格为"天子观竞渡"的礼制活动,诗中"分曹戏鹢舟"的欢愉,终不过是权力场域精心编排的盛世图景。

赏析

碧波之上的盛世欢宴,在诗人的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锦绣画卷。这首应制诗以凝碧池竞渡为经纬,将皇家气象与自然灵韵交织成章,恰如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所赞:"应制之体,至此而神采飞扬"。

一、空间意象的层叠之美
诗人以"上苑清銮路"为起点,构建起三重审美空间:近处的芙蓉沼与杜若洲暗藏《楚辞》香草意象,中景的玄扈山影与洞庭秋波形成虚实对照(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用典无痕"),而天上鸾殿凤楼的仙乐飘落,最终形成"天人同乐"的立体画卷。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是王夫之《姜斋诗话》所推崇的"咫尺万里"之境。

二、竞渡场景的视听交响
"列筵飞翠斝"与"分曹戏鹢舟"构成精妙对仗,鎏金酒器与彩舟竞发相映成趣。其中"湍高棹影没"句尤见功力,北宋《文苑英华》注家特别指出:"'没'字写尽桡橹翻飞之态",而随之而来的"榜歌遒"则以《诗经》"坎坎伐檀"般的节奏感,将劳动号子升华为艺术韵律。

三、仙凡交融的情感升华
尾联"忽闻天上乐"的转折堪称绝妙。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批注:"结句化实为虚,使宴游之事顿生飘渺之致"。诗人将御前乐舞比作张华《博物志》中的"海查(槎)流",既符合应制诗"颂圣"的本分,又以神话意象消解了宫廷诗的板滞,恰如现代学者袁行霈所言:"盛唐应制诗的特异处,正在庄严中藏着灵动"。

全诗最终在"疑"字中留下余韵,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收束,让整场盛宴如水中倒影般既真实又虚幻,完美诠释了唐代宫廷文学"气象峥嵘而色彩绚丽"(钱钟书语)的美学特质。

点评

此篇《凝碧池侍宴看竞渡应制》乃应制诗之典范,以"九重天子"视角铺陈皇家游宴之盛,钱锺书《谈艺录》评其"气象宏阔而笔致工丽,如金碧山水,层叠渲染而不失其真"。其妙处有三:

一曰布局如画。吴小如《诗词札丛》称其"自銮驾出行至宴乐高潮,如展长卷,'芙蓉沼'、'杜若洲'二句已暗藏竞渡之景,笔未至而意先达"。首联以"上苑清銮"定皇家气象,颈联忽转"波似洞庭"之喻,俞陛云《诗境浅说》叹为"以虚笔破实景,使三百里禁苑顿生江湖之远"。

二曰动静相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独赏"湍高棹影没"五字:"'没'字最见功力,竞渡之迅疾与皇恩之浩荡,皆在桨影沉浮间"。尾联"天上乐"与"海查流"之对,朱光潜谓其"以仙乐飘渺喻龙舟竞发,应制诗中竟得游仙之趣"。

三曰声色交辉。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飞翠斝'之金紫、'戏鹢舟'之玄黄,佐以'榜歌遒'之声、'箫声下'之韵,恰合谢赫六法之'随类赋彩'"。尤其"舞曲依鸾殿"句,叶嘉莹《迦陵论诗》称其"将凝固的殿宇与流动的乐舞绾合,恍见霓裳羽衣绕梁三日"。

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云:"应制诗易入阿谀,此作却以'玄扈望'、'洞庭秋'之超逸,化颂圣为天问,李峤真初唐斫轮手也。"此论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