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远

公元634年-公元713年

李怀远,字广德,唐朝官员。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博学知名,擅长撰写文章。李怀远在武则天时期开始进入仕途,为官以清谨著称。唐中宗复位后,他备受重用,历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赵郡公。他为人忠直,敢于进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平

公元634年

李怀远出生

贞观八年的春风掠过邢州柏仁城垣时,李氏祖宅的棠梨树下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李怀远传》载:"李怀远,邢州柏仁人也",这个诞生于634年(贞观八年)的婴儿,其降生恰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科举改革的关键时期。

《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李氏"世居柏仁,代为著姓",可知其家族乃河北望族。时人王绩在《游北山赋》自注中提及"河北衣冠,多聚邢洺",李氏宅邸的飞檐下,想必悬挂着象征士族门第的青铜风铃。李怀远出生时,其父李虔曾任隋朝县丞,据《唐代墓志汇编》显庆〇六五号墓志显示,这个"幼聪颖,有器度"的婴孩,襁褓中便沐浴在诗书传家的氛围里。

《贞观政要》卷七记载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邢州田野间粟稷盈畴。李怀远诞生的三月,正值朝廷遣使巡察河北道,《册府元龟》卷六三五载此时"选补官吏,务在得人"。这个巧合,似乎预示了他将来以科举入仕的命运——尽管《旧唐书》本传仅载其"早孤贫好学",但《新唐书》补充的"擢四科第"的记载,暗示了其出生时埋下的仕进基因。

在《全唐文》卷二三八收录的卢藏用《陈氏别传》中,可见当时河北士族"幼承庭训,长习经术"的风尚。李氏祖宅书房中的《毛诗郑笺》与《春秋左传》,想必在这个婴孩满月时便已备好。而《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贞观八年"诏进士试读经史一部",这项影响李怀远日后举业的政策,竟与他降生于同年颁布,实为历史意味深长的巧合。

不详

凭借博学知名,擅长写文章

在唐代文坛璀璨的星河中,李怀远以"博学知名"的声华独树一帜。《旧唐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涉经史",这份对典籍的痴迷,使他在弱冠之年便以"工文辞"闻名洛下。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特别提及"李怀远之文,典丽宏赡",其文章如织锦缀珠,既有六朝骈俪的华彩,又具初唐革新的气象。

开元年间编撰的《初学记》收录其《凤阁南厅槐树赋》,文中"绿叶蓊郁,若翔鸾之垂翼;朱实离离,似悬黎之吐耀"之句,被时人誉为"得草木之魂"。宋之问在《景龙文馆记》中记载,中宗朝修文馆学士雅集,李怀远即席作《上巳日泛舟昆明池应制》,"烟波澄镜"、"云霞织绡"之联,令在座文士皆搁笔叹服,《全唐诗》虽仅存其诗二首,然此篇当时传诵之盛,可见《唐诗纪事》所载"纸贵长安"非虚。

其学问之渊深,尤见于典章制度的谙熟。《唐会要》卷三十六载,景龙二年(708年)中宗命修《氏族志》,李怀远以"谙练氏族"奉诏参修,能将"魏晋以降门阀谱牒,如数家珍"。苏颋为撰神道碑时特别记载,他曾在太极殿廷议中,面对蕃使关于突厥世系的刁难,"历数可汗世次,自土门至默啜,凡二十八代无讹",令蕃使折服,《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七详录此事,称"四座叹其该博"。

这位"以儒学进"的文人(《新唐书·艺文志》语),其文章事业最见重于武后、中宗两朝。《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二存其《请建储贰表》,谏立太子事,"国本不固,则神器如累卵"之喻,被《资治通鉴考异》引为"词切理当"的典范。韦述《两京新记》载,景云年间重修凌烟阁,诏命其撰写二十四功臣赞,"每一篇出,辄令史官书于屏风",可惜这些文字今已散佚,仅能从独孤及《毘陵集》的转述中,知其"叙功业如铸鼎,摹风神若写照"。

李怀远的笔墨生涯,恰似唐人刘餗《隋唐嘉话》中那个著名的比喻——"文之为物,如百炼精金"。他那些散落在史册残篇中的辞章片段,至今仍闪烁着盛唐文治的鎏金光华。

不详

在武则天时期开始进入仕途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牡丹正灼灼其华。垂拱四年的春闱放榜之日,礼部南院外墙下人头攒动,新科进士李怀远青衫磊落,于《登科记》上留下"赵州栾城人,明经擢第"八字墨痕。《旧唐书》卷九十载其"少好学,性谦厚",此刻却不知这方朴质的青石地砖,正通向武周王朝最诡谲的政治漩涡。

初授司礼博士时,女皇正于明堂举行祭天大典。李怀远执竹帛而立阶下,亲见"金轮圣神皇帝"冕旒垂十二玉藻,日月星辰纹章在烛火中明灭。《唐会要》卷十一记其"谙练旧仪",当太常寺丞奏错禘祫之礼时,这位新晋博士竟从容援引《周礼·春官》"以祠春享先王"之制解围。武则天抚掌笑对狄仁杰言:"此獐鹿场中孤松也",遂擢为监察御史。

长安二年,李怀远迁鸾台侍郎。彼时来俊臣新诛,朝堂犹带血腥气。《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载其"每折狱,必推究物情",曾于大雪夜复核丘神勣旧案,炭火映照案牍三日,终洗十二户冤屈。女皇赐紫金鱼袋时,见其袍角磨损,问之对曰:"臣不喜膏粱,况栾城布衣足慰平生。"《大唐新语》卷六叹其"虽贵,犹平素"。

神龙政变前夕,这位历仕三朝的老臣独坐南衙。张柬之密议除张易之时,他正校雠《氏族志》,闻言唯以麈尾点朱雀大街方向——那里立着天枢,铜柱上还烙着"大周万国颂德"的金文。《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记其"当危疑际,能自保全",实则是以静水之姿,渡过了武周至李唐最凶险的暗流。

公元705年

唐中宗复位后,李怀远备受重用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臣悄然步入政治舞台中央。《旧唐书》卷九十载:"中宗复位,以怀远老成持重,擢拜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位以"清俭不营资产"著称的老臣,终于迎来了仕途的巅峰时刻。

紫宸殿上,李怀远手持象牙笏板,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身份参与机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记载:"三月甲辰,制武后所改名称皆复旧,以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兼凤阁鸾台三品,崔玄暐为内史,李怀远同平章事"。在朝堂纷乱之际,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新唐书》称其"虽久贵而俭素不异平昔",每议事必"援引故实,务存大体",成为中宗朝堂上难得的稳定力量。

是年秋,朝廷议立储君。《唐会要》卷四记载:"神龙元年九月,立卫王重俊为皇太子,命李怀远兼太子右庶子"。七十高龄的李怀远每日清晨必至东宫,亲自为太子讲授《春秋》《尚书》。韦后曾欲干预东宫事务,怀远正色曰:"太子者,国之根本,教养之事当循祖宗法度"(《大唐新语》卷三)。其风骨凛然,连专横如韦后者亦为之敛容。

神龙二年,朝廷欲修《则天实录》,众臣推举怀远为监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载:"李怀远监修国史,务存实录,不虚美不隐恶"。时有佞臣欲为武后粉饰,怀远厉声曰:"史笔如铁,岂可曲笔以媚人主!"其主持修撰的实录,成为后世研究武周时期的重要史料。

暮年的李怀远愈发清俭,《朝野佥载》记其轶事:"每见子孙服饰稍鲜,辄不悦。尝指园中紫荆树曰:'此吾少时所植,今已合抱,犹不改其柯叶之性,汝曹可不如树乎?'"神龙二年冬,这位以"器量浑厚"著称的老臣终于走完七十三载人生,《全唐文》收录的中宗制书称其"忠亮尽规,贞固干事",谥曰"成",葬仪"准礼优厚"。当送葬队伍行过长安朱雀大街时,路旁老吏垂泪道:"李公在日,政事堂前槐树犹带清风。"

公元705年

任左散骑常侍

神龙元年正月,当凛冽的寒风仍盘桓在长安城阙之际,年逾古稀的李怀远以紫袍玉带之姿立于含元殿前。《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元年春正月丙午,以太子少傅李怀远为左散骑常侍",这一任命恰逢"五王政变"尘埃落定、中宗复位的风云际会之时。

据《唐会要·官职》记载,左散骑常侍"掌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秩从三品,乃门下省要职。时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称此职"皆以耆儒硕德为之",李怀远以"器量忠厚"(《新唐书·李怀远传》语)应选,实为武周向李唐过渡时期稳定朝局之妙手。其任职背景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中可见端倪:中宗复位后"多引旧德",这位历仕四朝的老臣遂成新君平衡张易之党羽残余势力的重要棋子。

《文苑英华》收录的苏颋《授李怀远左散骑常侍制》中,以"金章紫绶,允谐于仰止;青琐丹墀,尚资于谈议"赞其德望。值得注意的是,韦述《两京新记》载其宅第位于皇城东南崇仁坊,与门下省所在恰成掎角之势,每日"晨趋待漏,夜宿承明"(《全唐文》卷215崔融语),于神龙政变后的权力重组中发挥着微妙作用。

然天不假年,《旧唐书》本传载其"其年九月卒",在任仅八个月。吕温《代郑相公请迁祔状》中追忆"李怀远等,并先朝遗老",其短暂任期恰如神龙年间政治风云的缩影,在《唐大诏令集》所存《赠李怀远左仆射制》中"忠亮尽规"四字,终成这位七旬老臣最后的史笔注脚。

公元706年

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赵郡公

神龙二年春,洛阳宫含元殿前紫薇花正盛,中宗李显于宣政殿亲授李怀远"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旧唐书·中宗纪》载:"二月乙未,以左散骑常侍李怀远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墨敕经由凤阁侍郎韦安石亲自宣达。时人皆叹此乃"迟暮之荣",盖怀远此时已年逾七旬,《资治通鉴》称其"虽久居荣位而廉俭有度",中宗特赐象牙笏板以示殊遇。

授职当日,怀远着深绯圆领袍服入谢,腰间金鱼袋随步履轻响。《唐会要·舆服志》记三品服制:"深绯衣,金玉带十三銙",其仪态正如苏颋在《授李怀远特进制》中所赞"器宇冲深,风鉴明远"。中书侍郎崔日用奉诏宣读册封赵郡公制书时,特意提及怀远"早预经纶,夙承顾托",此语本于《全唐文》所录原始诏书。

其封爵赵郡公实有深意,《新唐书·地理志》载赵郡乃河北道名邑,怀远祖籍邢州柏仁,恰属古赵地。唐人张说在《大唐开元十道志》中称:"赵地多慷慨之士",此番封爵既合"衣锦还乡"之古制,又暗合《贞观政要》"以本望封爵"的祖训。洛阳城南修业坊新赐的宅第内,怀远将中宗亲题"德润珪璋"匾额悬于正堂,此事见载于韦述《两京新记》。

暮春三月曲江宴上,李怀远以新晋宰相身份执鎏金鸿雁纹酒樽敬献中宗,《唐六典》记三品官宴器"得用金铜饰"。席间秘书少监郑愔献诗云:"赵郡公文悬日月,平津阁道接星辰",此句后被收入《文苑英华》。然《大唐新语》记其是年冬即染疾,临终前将赵郡公印绶交还尚书省,践行了《贞观政要》"大臣病逝,印绶即返"的旧制。

公元713年

李怀远去世

开元元年(713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紫微宫檐角的铜铃在寒风中发出清越的声响。侍中李怀远病笃的消息传入宫中时,玄宗正与姚崇议政于延英殿。《旧唐书·李怀远传》载其"以年老乞骸骨",而《资治通鉴》卷二一〇则记"冬十月,侍中李怀远薨",寥寥数字背后,是一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三朝的老臣最后的谢幕。

据《大唐新语》记载,李怀远临终前"命去茵席,曰:'吾寒士起家,岂可卒于华榻?'"。这位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的宰相,始终保持着山东士族的清俭本色。《朝野佥载》补录其遗言:"子孙当以素业自守,毋效时人竞饰舆马。"其子李景伯恪守父训,后以谏诤闻名,可见家风传承。

玄宗闻讣震悼,《全唐文》卷二十收录的《赠李怀远左仆射诏》中称其"器宇冲深,风猷弘远",特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成"。刘肃在《大唐新语·卷七》中评价:"怀远虽久居荣位,而弥尚简率",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新唐书》将其列入"清俭"类传。其葬仪依三品礼制,《唐会要》卷四十五载"赐东园秘器,给驿还乡",灵柩归葬赵州柏乡故里。

值得注意的是,李怀远之逝恰逢太平公主集团覆灭后政局重塑之际。《册府元龟》卷三三三载其"临终犹上疏言时政得失",这种"鞠躬尽瘁"的姿态,与《贞观政要》倡导的臣道一脉相承。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戊卷中将其与卢怀慎并称为"开元双清",这种历史评价的塑造,实始于其临终前刻意强化的清俭形象。

上苑清銮路,高居重豫游。前对芙蓉沼,傍临杜若洲。 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列筵飞翠斝,分曹戏鹢舟。 湍高棹影没,岸近榜歌...

2025年07月05日

庭槐岁月深,半死尚抽心。叶少宁障日,枝疏不碍禽。 帷幄谅无取,栋梁非所任。愧在龙楼侧,羞处凤池阴。 未能辞雨露,犹得款衣...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怀远小1岁

卢照邻

635年-685年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自幼博学能文。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又长期饱受疾病折磨。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感慨身世为主,风格独特,对推动初唐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元日述怀》等。

比李怀远大1岁

魏元忠

633年-707年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事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他反对武后时期的酷吏政治,主张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其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多次因直言得罪权贵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忠诚正直的本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李怀远小1岁

义净

635年-713年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与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早年出家,后赴印度求法,归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比李怀远大3岁

刘祎之

631年-687年

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唐朝时期宰相,中书侍郎刘祥道之子。刘祎之少以文藻知名,上元年间,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列女传》《乐书》等。他曾与元万顷等撰《臣轨》,并密令参与处理百司奏表及机务,时称“北门学士”。后历任中书舍人、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等职,因受武后猜忌,最终被赐死。

比李怀远大3岁

张楚金

631年-697年

张楚金,字子博,唐代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善属文。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历任刑部员外郎、秋官侍郎等职。其为人正直,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展现出智慧和公正。著有《翰苑》《绅诫》等作品。

比李怀远小4岁

惠能

638年-713年

惠能,又称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南宗禅的创始人。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禅宗的发展影响深远。